当前日期:

目录

黄花菜砀山县栽培黄花菜历史悠久,唐朝时曾列入贡品。主要品种有大鸟咀、小鸟咀、蓟州花等,具有花大、色金黄、肉质细嫩,味美等特点。1958年后,曾一度毁菜种粮,至1964年,全县黄花菜面积仅剩百余亩。其后,又逐渐得以恢复发展,全县规划成三个生产基地,即:赵屯区陈庄、汪林、薜口三个乡及官庄区吴集、谢集二乡,为城西生产基地;大寨和周寨两区的苗城河沿岸为城北生产基地。唐寨区汪集乡及梁寨区刁楼乡为城东生产基地。1970年发展到320亩,1980年有1970亩,1985年达5000亩,年产干菜12万以上。
桑杈砀山人民有种桑养蚕,制作桑杈的传统。元大德年间,县令杨太就提出兴学校、发展农桑。明永乐年间,县令郝王已(山西吉州人)尤重农桑、喜育人才。民国时期,桑园受破坏。
建国后,桑园不断发展,1965年有桑园4000亩,1976年有4500亩,至1984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5700亩。多分布在梁寨区和唐寨区。据供销合作社统计,1965年收购桑杈10万把,1980年收购桑杈20万把。其后,桑杈多是自产自销,供销合作社收购量逐年减少,1983年收购15万把,1984年仅收购到8万把。
条类砀山人民素有利用空闲、荒地,栽植腊条、柳条、紫穗槐的习惯,以官庄、唐寨、梁寨、周寨、大寨等区及陇海铁路沿线地区栽植最多。1965年统计,全县条类面积12000亩。1983年,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对条类面积进行了详查,全县计有13643.25亩。
栽植腊条、柳条等,不仅起到防风沙的作用,同时也为编筐编水果篓提供了极好原料,除满足本县人民生活、生产所需外,每年还大量销往其他各地。
西瓜建国前,种植面积不大,多为自种自食,上市量少。建国后,西瓜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更新。1980年后,普遍种植杂交西瓜,其特点上市早(5月下旬),外形美观、皮薄、瓤红脆酥、汁多甘甜。单瓜重10市斤左右,亩产7000—8000市斤。1985年,全县瓜类(主要是西瓜)种植面积17182亩,多销往外省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