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农村救济
建国初期,农村社会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孤老残幼和社会困难户。每年在春荒和严冬季节都发放必要的救济款物,使其生活得到保障。对一些特别困难者,视其困难情况给予临时救济。
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全县对无劳动能力、生活无依靠的老弱鳏寡残疾社员,实行“五保”。农村社会救济,以人口多、劳力少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社会困难户为主。除社队照顾外,国家给予必要的救济。单疾病治疗一项,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1975年以前,凡在县以上医院住院有困难的,经申请由民政部门批款补助。后将社会救济款拨到公社(乡)掌握使用。1979年,进行社会救济对象登记,对其中存特别困难的1070户,7352人,县民政局拨款5.5万元给予临时救济。
农村双扶
1980年,本县改变过去社会救济款只能用于解决生活困难,不能用于生产的做法,注重扶持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或遭受天灾人祸等不幸事故,基本生活难以维持,二三年内无力摆脱贫困的困难户,使其尽快脱贫致富。1980年,国家拨款6.3万元,社队和各部门支持和亲友帮助11.7万元,扶持562户,3014人脱贫。年底,成立了扶贫委员会。1982年,拨款20.2万元,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农副业生产,适当解决生活方面的迫切问题,扶持550户脱贫,有的成为年产万斤粮、存款二三千元的富裕户。
1984年开始双扶,即在扶贫的同时,扶持优抚对象勤劳致富。全县有扶优对象2.63万户,占总户数的12%;扶贫对象9595户,占总农户数的4.1%。扶持他们脱离贫困,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一环。全县2408名干部,包户扶持4816户,年底,有1858户脱贫,952户接近脱贫,205户发展成专业户;扶优户中有5732户发展成专业户,占全县专业户总数的16.3%。同年11月,县召开首届扶贫先进代表会,表彰了92个先进单位和192名扶贫户先进个人。1985年2月,省政府、省军区在本县召开安徽省双扶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推广了萧县双扶工作经验。会后,全县重点抓了16个扶贫乡和9个扶优乡,共兴办“双扶”经济实体530个,从业人员2408人,年纯利润54万多元,人均月收入60多元。扶持生产项目30多种,支持扶贫户化肥1100吨,兑换良种32万斤,帮助贫困户购买耕畜166头,家畜家禽6407只。税务部门对“双扶”经济实体,减免税收近10万元。财政部门对贫困户减免农业税22万元。卫生部门对贫困户看病,减免挂号费、手续费6797元。教育部门对贫困户子女入学,减免学杂费9164元、各乡村减免提留款5.45万元。减免其他款项4.5万元。民政部门为扶贫户贷款垫息4.1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