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1.寺庙
唐先天二年(713),本县佛教徒集资在县城北尹集三村兴建寿圣寺。至清末,全县建有大小庙宇125座。较大的庙宇有:县城内的南关火神庙、北关关帝庙、东关城隍庙;县城郊外的圣斗寺、准替庵、凤凰山庙;固镇的东大营、西方庵、火神庙;禅堂集的大兴寺。其中禅堂集的大兴寺规模最大,占地900多亩,寺庙建筑高大壮观,大小殿堂100余间。庙内佛像多尊,十八罗汉像为铜铸。寺内藏有佛教经典多册,佛事活动规模较大。民国17年(1928),全县有95座寺庙。嗣后,绝大部分寺庙毁于兵燹。
建国初,全县仅存几座寺庙被陆续拆除。
2.佛教组织
民国元年由僧人仲三、福后、庄居正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会灵璧支会”,会员300多人。县佛教会内设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秘书等职,由会员选举产生,任期3年。县佛教会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县城古庙会日)在城隍庙召开会议,会期1个月,会议较为隆重。佛教协会活动经费以收取各寺庙的部分庙产收入为来源。至35年,县佛教支会历时五届,其负责人员分别为:第一、二届会长仲三,副会长福后,秘书长庄居正;第三届会长福后,副会长普慈,秘书长庄居正;第四届会长善之,副会长普慈;第五届会长觉后(现在九华山慧居寺),副会长洞仙,秘书长西来,常务理事曹景奎、贯三、宁一、王和镇、觉修、善姿、燕青等。
3.教徒
本县佛教徒有两大类,一类为居家吃斋修练的男女佛教信徒(俗称斋公);另一类是出家进庙的男女佛教徒(男称和尚,女称尼姑)。
居家修练的想要成为正式的居家佛教徒要经过一定的程式,其条件是受持“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须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今后寿终后归依“三宝”,这样就成了正式的居家佛教徒。居家佛教徒必须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居家佛教徒在服装上没有什么特别规定,可以不剃须发。
出家佛教徒要到寺院中向一位和尚请求作自己的“依止师”,并征得全院僧众的同意方被收留。该“依止师”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此时便成为“沙弥”。沙弥授戒后,方称僧人。女子出家与男子出家基本相同。僧人的服装规定为:做佛事时穿“海青”(方袍)和袈裟,平时则穿圆领的长衫或小褂。本县教徒出家原因有三:一是幼年出家。大凡幼年多病且又久病不愈者,其家长求佛时即许下诺言,一旦孩子病愈便送往庙中奉侍菩萨;二是青年出家,这类人由于对当时社会不满,但又无能为力,便看破红尘,隐居庙中,诚心拜佛,以求精神奇托;三是中年出家。这类人都是生活无着落,以出家求得温饱。自幼出家者年满7岁才能上庙,上庙后要在“依止师”的指导下,白天学文化,晚上学佛经。所学的佛经有:冷言咒、弥陀经、密经、五堂经和三藏经等。待年满20岁时受戒。受戒前由方丈考问教规、教义和本人出家诚意,考问通过后才允许受戒,然后以点燃的炷香在头皮上烧疤(俗称烫香洞)。戒期50天,满期后发给戒贴,以此证明僧人身份,并与同戒人等一并记入同戒录,由放戒寺庙收存备考。中年人出家较为随便,寺庙不强求学习经典,只要求遵守教规即可,这些人在庙中只能做些杂活。
受戒后的僧人,满5年后可以身带戒贴离开“依止师”参方、挂单。参方僧人一般都去四大佛教名山拜佛求经。挂单的僧人客居寺庙,住期长短由本人决定,寺庙对客人持来时不拒和走时不留的态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与七月十五为客人离庙日期,不愿离开的可继续住下。挂单僧人虽为客居,但也参加留住寺庙的一切功课。本县寺庙僧尼生活主要靠庙产收入维持,庙产多的,容纳僧人亦多。禅堂集的大兴寺常年客居数十人。县城西关外的准替庵有庙地70亩,当时客居的尼姑也很多。
寺庙内实行层领制。小寺庙一般只有一位主持人,负责庙内工作。大的寺庙一般由八大知事管理寺内事务。八大知事是方丈、副司、库司、监院、继诺、僧值、知客和维那等。“方丈”是寺庙总负责人,“副司”协助方丈管理事务,“库司”负责经济收入,“监院”督察僧众严守教规,“继诺”负责佛事活动时的司仪,“僧值”负责检查值班僧人勤务,“知客”负责接待工作,“维那”管理僧众生活。寺庙教规较严,违反者,轻者罚抄佛经、面壁、干苦活,以至鞭笞,犯重戒者将被处死。
清末,本县有僧尼300余人。民国17年,本县有僧尼143人,其中和尚138人,尼姑5人。23年,全县有僧尼92人,其中和尚89人,尼姑3人。1951年,本县有僧尼88人,其中和尚74人,尼姑14人。后因庙宇被相继拆除,年老僧尼转到外地寺庙,年轻的僧尼还俗,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1979年以来,本县认真贯彻了党的宗教政策,县内零星地出现了一些烧香拜佛活动,但无正式出家的僧尼。
4.佛事
本县寺庙里的佛事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寺内佛事活动;二是寺外佛事活动。
寺内佛事活动,一般是早晚两次上殿功课。每逢宗教节日,全寺僧众排班上殿,由继诺指挥诵经拜佛,或站或跪,或唱或念,并伴有鼓、磬、钵、木鱼等打击乐器。每日早、中餐要诵《二时临斋仪》,以素食供奉诸佛菩萨,为施主祈祷,为众生发愿,然后进餐。每月初一、十五,僧众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反戒律之事,如有,则依佛法忏悔。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间,僧侣定居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随意他往,称做“安居”,又叫“结夏”或“坐腊”。“安居”满日,即七月十五日,僧众集合一堂,接受他人检举意见,并为自己所犯教规而忏悔,这叫“自恣”。“自恣”后,受戒年龄算作增长一岁(一腊)。除此之外,佛教还有自己的一些节日。一年中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
寺外佛事活动,主要是做些“慈善”工作。民国年间,县佛教支会筹办了“僧立同仁第一国民学校”(在县城)、“僧立同仁第二国民学校”(在固镇)两所学校,每所学校开办6~7个班,穷家孩子可免费就读。每遇旱涝、瘟疫等灾害时,僧众应社会人士邀请去主祭单位,设坛拜佛祈求佛祖保佑,消灾延寿。俗家死了人,有时也请僧人去念超渡经,求佛保佑亡灵,超脱苦海,进入佛界。建国以后,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拜佛活动绝迹。
二、基督教(新教)
1.教堂
民国初年,基督教传入本县。民国17年,由基督教徒捐款、宿县教会资助,在县城兴建了第一座基督教堂。从此,传教、信教活动日益增多,边远农村也发展有教徒,并设有聚会点。27年,县城沦陷,基督教堂为日军占据。嗣后,县城教徒们的礼拜活动改在太平街租赁的民房内进行。30年,农村聚会点有了进一步发展,韦集、娄庄等地先后设有聚会点21处。34年,县城第一次解放,被日军占据的教堂归还给基督教徒。
1951年,本县除县城教堂外,固镇、葛店两地也先后建有教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受冲击,教堂被占用,基督教徒停止活动。1979年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督教徒又开始宗教活动。县城被占用的教堂归还给基督教徒,并开始筹建新教堂。城郊、韦集、浍沟、高楼等区共设有38个聚会点。
2.教徒
民国初年,开始由生西安(山东人)、胡维德(德国人)、文乐士(美国人)、郑夫宣(中国人)等人来本县传教。13年2月2日,本县成立了“灵城中华基督教会”,教会实行长老制,设长老、执事、牧师等职。24年,由宿县教区派曹子郛来本县主持教会工作。在此期间,基督教由县城迅速传到农村,南至韦集,东至虞姬墓,北到刘桥,西至娄庄等地共有教徒800余人。信教者欲入教必须严守基督教的“十诫”(除拜耶和华外):不许拜别的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不许妄称耶和华的名;六日勤劳作工,第七日守安息日为圣日;孝敬父母;不许杀人;不许奸淫;不许偷盗;不许作假证陷害人;不许贪恋他人一切所有物。37年,教会由赵友山任牧师,刘井奇任长老,主管教务工作。
1950年,全县有教徒960人。1951年,本县教徒发展到1058人。1952年,教徒为抗美援朝捐款,长老陈井奇借机贪污教款,被判刑两年。从此基督教活动无人负责,参加礼拜的教徒日渐稀少。1955年,由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指派庄月娄女士负责本县教务工作。由于庄月娄家居农村,离城较远,不能经常聚会,因而教徒对基督教的信仰日益淡薄,致使农村聚会点也日渐减少。至1958年,教徒越来越少,神职人员只剩下2人。1962年,省爱国运动委员会指派赵天铎主持县城教会和固镇教会的教务,基督教活动又渐渐恢复起来。除县城1所教堂外,在农村设有聚会点4处,有教徒150人。1965年,由徐美珍负责县城教堂教务,有教徒200人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城教堂的神职人员被下放劳动,教堂房屋被占用,基督教活动基本处于停止状态。1979年以来,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活动有所发展。至1985年,全县基督教徒有2800人。
3.教务
基督教的教务工作主要是进行传教和做礼拜等宗教活动。基督教宣称天主(或上帝)和耶稣基督是救世主,是拯救世界各国凡信他的人,一切按照主的旨意去做的人,死后能上天堂、得永生;不信的人,将下地狱受永罪。教义要求每个信教徒要向天主祈祷,拯救自己,保佑自己脱离苦难。基督教的圣事有5种:洗礼、圣餐、婚礼、殡葬和圣职。其中最基本的是洗礼和圣餐。洗礼是入教者必须领受的第一件圣事,受了洗礼后才承认其为正式的教徒。受洗前,每个信徒需接受一段时间的基本教义培训,再经口试(称为考信德)及格,才能允许参加洗礼。洗礼方式一般分作“点水礼”和“浸礼”两种。前者,由牧师用手沾“圣水”(经过祈祷祝圣的清水)点在受礼者额上即成;后者,多数在教堂的特设“浸礼池”中进行,牧师与受礼者均立在水中,由牧师扶受礼人快速在水中浸一下全身。洗礼表示受礼者“悔改信主”,即用圣水“洗净罪过”。本县教堂因设施较差,洗礼大都采用“点水礼”。
圣餐是本县教徒经常领受的重要圣事,一般教会每月举行1次,举行时由牧师为面饼和葡萄酒祝圣,然后将面饼掰成小块分给受礼者吃下,再将酒分在小酒杯中分给受礼者喝下。以此礼表示纪念耶稣为罪人受死,并用“宝血”为人洗罪(基督教中圣饼表示耶稣的身体,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血)。教徒中犯了教规,但不到须被开除出教地步的,牧师停止他领圣餐以作处罚。
除了上述两件基本礼仪外,还有经常举行的礼拜,一般每星期日举行1次,多由牧师主领引用《圣经》的某些章节向信众宣传教义,领信众唱《圣经》,唱赞美诗,或者由信众自己祈祷。除每星期日一次的经常性礼拜外,还有特殊的礼拜,如为死者举行的追思礼拜,在某特定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升天节等)举行节日礼拜等。教堂以外的教务主要是办一点“慈善”工作,目的是吸引人们入教。38年,县基督教会向穷人发放寒衣,开办一所灾童教养院。建国后,基督教的教务活动,着重进行爱国宣传和正常传教活动。
三、天主教
1.教堂
天主教于清宣统元年(1909)传入本县。随之建立教堂,名为“约瑟圣堂”。民国4年,明神甫在县城建“安多尼堂”,后改名为“灵璧天主教堂”。继而又在清泉集建立“圣母路德堂”,在县城建立“正本堂”,在乡村又陆续设立了聚会点。其中以“灵璧天主教堂”最大,容纳人数最多。后因多年失修而倒塌。雅神甫等人在县署西面购地16亩,筹备建造大圣堂未成,临时改为购买民房代用。战乱中县内其他教堂都相继终止了活动。
建国后,全县天主教堂仅剩县城教堂1处。至1955年,县城教堂房屋被占用。“文化大革命”中,教堂房屋被再次占用。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了教堂房屋,天主教会得以恢复活动。
2.教徒
天主教徒实行教阶制度。县城教堂神甫为最高领导。神甫之下便是修士、修女。修士、修女大都有会籍,并经过修道院训练,终身不娶、不嫁。在修女下面,还有一种在家守贞的贞女。本县大圣堂除神甫外,还有修士、修女若干人。信徒欲入教并成为正式教徒,必须有教徒的介绍,经教会同意后,参加“保守”(即考察)时期的学习训练,熟记教义教规,通过考核合格后,才被批准入教,成为正式的教徒。凡天主教徒必须遵守天主教的主要教规“十诫”(仅崇一天主万有之上;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守占礼之日;孝敬父母;勿杀人;勿行邪淫;勿偷盗;勿妄证;勿欲他人妻;勿贪他人财物)和“四规”(凡主日及诸占之日要参与弥撒;遵守天主教所定斋期;告解,领圣体至少每年一次;帮助教会筹集经费)。
清宣统元年,苏神甫(法国人)来本县传教。民国4年,明神甫等人来本县“安多尼堂”、“圣为路德堂”讲经,辅助其传道教士有男女46人。这期间教徒发展到460人。6年,毕神甫、蓝神甫、杨继查神甫来本县帮助苏神甫传教,神职人员有所增加,教徒也越来越多,农村辅助传教人员达56人。9年,蓝神甫主持县城教务。13年,费神甫、益神甫来本县帮助蓝神甫传教。15年雅神甫(意大利人)任县城“正本堂”神甫。18年,赵神甫、艾神甫主持教务工作,教徒人数有所增加。25年,麻神甫主持教务工作,教徒发展到1000多人。31年,任玛诺、武、吴、桑志乐、曾(捷克斯洛伐克人)等神甫先后在县城负责教务。37年,由秦可发主持教务。38年,由陶伯铎神甫(意大利人)来本县主持教务。
1950年,意大利修道院毕业的于平赏修女来本县辅助陶神甫传教。年末,教徒达2146人。1952年,陶伯铎作为帝国主义分子被驱除回国,神职人员也大大减少,教徒也渐渐减少,天主教活动基本停止。1954年,教徒又开始聚会,参加礼拜的人有20人左右。1958年,于平赏被错划为“右派”,下乡劳动改造,因较长时间没有神职人员,天主教活动再次停止。1960年,郑立化负责县城教堂教务,恢复了活动。参加聚会的有30人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天主教停止活动。1979年,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于平赏修女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任县天主教爱国会主任,主持天主教教务工作。天主教会再次恢复活动。1985年,除县城天主堂坚持正常活动外,韦集、城郊区等新设聚会点11处,全县教徒有657人。
3.教务
本县天主教堂只管本堂区教务,隶属蚌埠主教区管辖。本堂区每年须向蚌埠主教区报告工作,神职人员调遣任用由主教区负责安排。
天主教的教务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活动,一类是社会活动。在内部活动中,“圣事”是隆重而庄严的礼仪,即举办圣洗(也叫洗礼)、坚振(坚定教徒信教的礼仪)、告诫(也叫忏悔)、圣体(把面饼和葡萄酒由主礼者在弥撒中祝圣,即为耶稣的肉体和血)、终傅(主礼者为重危病人施行的礼仪)、神品(修道生升为神职人员的礼仪)和婚配(即由神甫主持的婚礼)。天主教的圣洗仪式与基督教的洗礼基本相同。每周一次礼拜是固定不变的活动。礼拜时,多由神甫讲述《圣经》,宣传教义教规,或由神甫领唱《圣歌》、唱赞美诗,或由信众自己祈祷告解。另外还举行特殊的礼拜,如为死者举行的追思礼拜,耶稣复活节、耶稣升天节、圣诞节、圣母升天节等礼拜。社会活动方面多是“慈善”性质工作。民国8年,苏神甫为了传教至农村,在县城开办了教理传授班,培养了农村辅助传教人员56人,并在城内设立了孤儿院。25年,麻神甫在县城设立小学1所。27年,吉幽德、倪德意神甫负责教务期间,扩大教会,扩大小学规模。抗日战争期间,教会以放粮、发寒衣、收养孤儿等救济活动吸引人们信教。31年,任玛诺神甫在县城天主堂内组建了学生圣体军,自任监理司铎(神甫)。37年,秦可发组办了一所教养站。
建国后,天主教教务活动只限于做礼拜,讲教义,收教徒。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