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物管理组
1951年,县文化馆配有专人兼职管理文物工作。30余年来,全县先后组织过5次文物普查,2次文物训练班和文物展览,并在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区设立文物标志,设立业余文物保护组织和联络员。1980年3月,成立县文物管理组,1985年改为文物管理所,配专职干部1人。
二、地面文物
1.古遗址
三山蒋庙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东北9公里,三山西麓蒋庙村附近。地形东高西低,呈漫坡形,有一条南北土路从中通过。1953年由解安中发现并报告省博物馆,经省文物工作队鉴定确认。1966年春,省文物工作队再次进行试掘。先后发现的文物有:石斧、蚌刀、骨针、陶网坠、绳纹陶片、鬲足、鼎足和肿骨鹿角化石等,出土文物绝大部分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文化层较深,内含丰富,延续时间长,属新石器时期晚期遗址,距今约四五千年。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石山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南约10公里玉石山附近,面积约0.5平方公里,呈东高西低形,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址。1983年夏,县文物组在文物普查时发现。地表暴露物有石器(已残)、鼎足、鬲足、鹿角、陶棒、细纹陶片。陶鼎侈口,还有叶脉纹陶拍、陶鬲鼓腹、粗短足,呈乳顶状,陶鼎足呈圆锥状,有压痕三道,陶质坚硬,红胎,多系手制。
垓下遗址位于县城东南24.5公里,即韦集区单圩乡老庄胡村址及其附近高地处,东经117°38′,北纬33°21′。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此作战,项羽军被击溃于此。其地形北部平缓,标高18.74米,南部陡峭,最低处标高15.22米,高程差3.52米,呈半岛状由北向南伸展,属自然形态的高岗绝崖地形,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遗址附近汉墓较多,常有汉砖、汉瓦和楚汉兵器等文物出土。
张氏园亭遗址位于县城西关外今糖业烟酒公司宿舍处。张氏园亭始建于宋天圣年间(1024~1032),坐落在汴水北岸,是一座园林建筑。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途经灵璧,曾作《灵璧张氏园亭记》一文详细记述张氏园亭景状。遗址现存灵璧石1块,重达数千斤。此石一说为点缀园亭遗石,一说是“花石纲”遗石。
老营湖古战场遗址位于韦集区向阳乡东部,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埂,当地群众称之“老营埂”。为宋、元时期的古战场。1966年出土铜炮两门。1979年,在老营埂西端出土擂石、弹丸、铁镞等文物。遗址东4公里有杨家台子,明代诗人宋濂曾经过此地,赋诗一首:“杨家台下老营湖,极目平川草木枯。拾得箭头三寸铁,犹然腥气血糊涂。”
2.摩崖石刻
磬石山摩崖造像坐落在县北渔沟区磬石山上。造像雕凿在一块巨石上,长16米,高2米,雕像100座。中部有两处刻文(阴文),记载:“宋代至和三年(1056)雕制”。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古墓葬
三山西麓汉墓群位于县城东北9公里的三山西麓。墓群区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约500米。经过长期雨水浸蚀,受到破坏,从现已暴露的遗物看,多为砖宝、石棺墓。随葬品有陶仓、陶鼎、陶楼、陶灶等明器。1953年由解安中发现报省博物馆,经省文物队鉴定确认。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西麓汉墓群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的龙山西麓。墓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1954年省博物馆文物队在文物普查时发现。其类型与三山汉墓相同,随葬品亦相似。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姬墓在灵璧城东约7.5公里,宿泗公路南侧。原墓区范围南北约20米,东西约100米,墓地有大量汉砖汉瓦出土。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途经灵璧,留有大量诗词。“文化大革命”中,虞姬墓遭到严重破坏。墓冢封土被挖去一半,墓碑被扒掉砸烂。1979年,县文物管理组覆土增高。1980年,县革委会拨款3000元修复了墓冢和墓碑,并绿化了墓地,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征用土地扩大墓区,筑起围墙,建有门楼,使面积扩展为3942平方米。
城后汉墓在县城南25公里的城后小丁庄附近。其两冢遥望可见,冢高约20米,周长约33米。在墓冢北30米处,曾出土过汉代“鎏金砚滴”(现存安徽省博物馆)、汉瓦、铜镞等文物。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建筑
玄帝庙,在县城东北9公里三山南麓。现存后殿3间,中殿3间。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年重修。庙内塑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荡然无存,现为三山乡山南小学办公室。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古城址
霸王城,据《安徽通志》称:“项羽屯兵之处”,位于灵璧北尹集西,古濉水之滨,霸王城曾出现大量秦汉时期细绳纹筒瓦、绳纹陶片及楚国蚁鼻钱、铜镞等文物。《灵璧志略》记载:“城东南约1里许有品箫台”。现旧址尚存,传为刘邦围攻项羽,张良吹箫催散楚兵之处。
三、馆藏文物
1985年,县文物组馆藏文物448件,其中陶器92件,瓷器106件,玉、玛瑙88件,银器1件,铜器133件,铁器6件,化石6件(已残),古字画15幅,另有当代书法家舒同、李一氓、方毅、启功、徐帮达、金鬲民、任政、赵冷月、赖少其、葛介屏、司徒越等为重修虞姬墓所作的书法作品。
1.玉器
战国玉璧1976年与合肥文物商店交流而得。器为扁平状,圆形,双面磨光,色半透明,平面有规整突出云纹。中心部有穿孔,璧外径为16厘米,穿孔径为3.7厘米,厚为0.3厘米,是战国时期的装饰品。
战国玉杯1976年在高楼公社发现,为窖藏文物。口为椭圆形,小圈足,有2个侈耳。器高3.7厘米,口颈宽为7.2厘米,璧厚0.3厘米,腹部有云雷纹,刀法流畅,造形美观、庄重。
唐代双龙玉带钩1976年在高楼公社发现,为窖藏文物。器件造型别致,大龙驮小龙,怒目相视,神态生动,器件长16厘米,宽3厘米,厚3.1厘米。
明代刻花玉壶1976年在高楼公社发现,为窖藏文物。器身通体磨光,雕工精细,刀法流畅,比例恰当,古朴敦厚。壶身刻花对称,短流,高顶盖,斜直璧,上端收敛、方唇、平底。器高16厘米,腹直径10厘米,口颈6.5厘米,为珍贵文物。
2.陶瓷器
汉陶鼎为古代的一种炊器,是我国古代文化分布和传播范围的主要标志之一。1982年,县窑厂工人在挖土时发现。为灰色胎,敛口尖唇,口径与器高相等。口径42厘米,器高42厘米。器腹部呈圆球状,并有突出带纹,有一对侈耳和盖。现馆藏有3件。
汉彩绘陶壶彩陶壶是1979年社员在县城东8公里阴陵山上拉土积肥时发现的。器件为泥质灰胎、轮制、平唇。口外侈鼓腹、高圈足,足与壶身是分接的,腹部有2道带纹。口径12.5厘米。高31厘米,足径13.5厘米,腹部呈球状。陶盖上有3个小洞,器身有三角形彩绘。这一陶壶的纹饰,为研究我国的绘画史提供了形象资料。
唐代短流瓷执壶1980年,灵城西关社员在取土时发现。短流、直颈、圆唇、平足,壶高17.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5.4厘米。其特征是白釉不到底,短流处,又饰两片黑釉,造型美观、别致,具有唐代风格。
唐代黄釉瓷碗1980年,县电影院在施工中发现。出土地点为古汴河南岸两米深处。黄釉不到底,圆形、侈口、璧形足,口径18厘米,高5厘米,足径7厘米,碗内底部有3个支痕,为唐代早期器物。
3.铜器
战国铜铣,1981年社员在县城东8公里阴陵山东干活时拣到的。侈口、平足,底部有3个外突的执钉痕,兽直形附耳,腹部有3条平行带纹紧连。器高1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5厘米,具有战国晚期风格。
4.古字画
元赵孟頫《百马图》绢本为手卷。宣和式绫裱。长8米,宽0.5米。卷首有明书家童蔗林题签“元赵荣禄百马图”。画中有98匹马,4个人物。百马形状不同,神态各异,钩勒敷彩,承宋人遗法。左下角有篆书题款“大德四年三月赵孟頫作”。押印章2个,上为朱文“赵氏子昂”,下为白文“赵孟頫印”。引首钤“洪武御书”朱文印一方。额题“赵氏奇宝”4字,为陈子和篆书。卷尾有明米万钟、清王铎、徐方等人题跋。画之真赝及年代尚待考证。此画原为蚌埠商校教师胡光收藏,1974年下放本县时捐献给县革命委员会,后交县文物组收藏。
明仇英《山水条屏》仇英为明代四大画家之一,师承六法,工笔画。《山水条屏》共5幅。画为绢本设色,幅长0.83米,宽0.34米,真赝尚待考证。
清郑燮《窘况为许衡州赋》行书诗轴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元年(1736),进士,工诗词,善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窘况为许衡州赋》(其一),纸本,行书,落款为“乾隆,板桥郑闻”,钤“板桥居士”朱文印章一枚。幅长2.20米,宽1.30米,稍残,但墨色焕然。
清邹一桂《菊石图》邹一桂,清代著名画家。《菊石图》为纸本撒金笺,勾勒点染,清雅秀逸,实为佳品。幅长2.55米,宽0.67米,于1978年装裱入藏。
徐悲鸿彩墨画《桃》徐悲鸿(1888~1953),现代著名画家。《桃》为纸本,幅长0.72米,宽0.28米。布局设色,均有新意,1974年征集入藏。
5.古货币
楚国蚁鼻钱1977年,霸王城社员在生产时发现。蚁鼻钱,又名“女六铢”;或称“鬼脸钱”,其重量有轻重之分,此币属小型,它是楚国钱币的一种。
宋银铤1982年9月22日,韦集区韦集公社大陈大队李连会在生产中发现,重2000克。器长16.0厘米,宽8.5厘米,厚1.6厘米。右上角有字:“界内王三郎”,左上角有“真花录银”4字,右下角、左下角有“出门税”3字。铤正面有弦纹,背面有蜂窝,是元宝的前身,系宋代货币。
四、革命纪念旧址
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党员代表大会旧址——白塘湖位于县西南4公里的皮条刘家南湖,远离村庄,具有很好的隐蔽性。民国20年(1931)11月,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在这里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70多名,代表全县210多名党员。会上,中共长淮特委代表宣布灵璧独立区委正式成立。
灵北农民抗烟捐暴动旧址——尤集镇位于县城北40公里处。著名的灵北农民抗烟捐暴动就发生在这里。民国21年8月2日,在中共徐州特委领导下,灵北四乡群众四、五千人在田学敏指挥下,攻下尤集,后又分两路分别到王集的杨山、尤集的李楼捣毁李慎吾(国民党县党部监察委员、警备队教官)、张汝南(五区区长)等人之家。后来渔沟、大路、沙滩、浍沟、高楼等地农民纷纷响应。迫使县长王肖山与民众代表达成协议,将贪官污吏撤销职务。
大山农民暴动旧址——小吴庄戴氏住宅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处,现属城关区灵西乡前进村民委员会。戴氏住宅是大山农民暴动的秘密会址。民国21年8月23日,在中共长淮特委常委顾均领导下,灵璧独立区委在小吴庄戴文生家里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乘宿北、灵北两地抗烟捐运动之势发起武装暴动。8月26日晚,暴动队伍汇集在刘庙举起了“抗五捐”(烟捐、保丁费、壮丁费、训练费、杂费)的大旗。第二天上午,150多人的队伍由刘庙出发,直指大山,沿途群众纷纷响应。到大山时,人数已增至600余人。大山团防局局长吕文清闻讯逃跑。后来在国民政府军第九师的反扑下,暴动失败,顾均被捕。
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部旧址——大路原名张大路,现名大路,位于县城北27公里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部曾驻在这里。民国28年8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进驻大路集。是时,皖东北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处长张爱萍,副处长刘玉柱在此召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江上青。9月初,中共苏皖区委书记金明在此召开皖东北党政军负责人大会,讨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事宜。出席会议的有张爱萍、刘玉柱、杨纯(皖东北特委书记)、吴法宪(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委)、胡炳云(苏鲁豫支队一大队长)、孙象涵(苏鲁豫支队四大队长)等。
灵北县委、县政府旧址——菠林、马厂菠林位于县城北30公里,尹集镇东3公里处,现属尹集区尹集镇菠林村民委员会;马厂,位于县城北21公里,浍沟镇东2公里处,现属浍沟区浍沟镇马厂村民委员会。两地在民国32~34年分别为中共灵北县委、县政府驻地。
灵北抗日中学旧址——菠林张家祠堂中共宿东地委于民国33年1月,为培养抗日干部,在这里创办了“灵北抗日中学”,招收周围各县抗日根据地和敌占区的进步青年。34年6月停办。这所学校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输送了3批党政军干部计400余人,还送往苏联留学1人,共发展3批中共党员计数十人。现祠堂已拆除,留下的3间堂屋,为今菠林小学办公室。
解放县城突破口旧址现灵璧一中教工宿舍南端,是第二次解放县城突破口。民国37年11月,淮海战役进入紧张的第一阶段,为了阻击国民政府军由蚌埠北上,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奉命南下,截断津浦线,途经灵璧时在江淮军区配合下,为拔除盘踞在县城的国民政府军238师据点,展开了攻坚战。国民政府军在城内部署了6000兵力,并筑有明碉暗堡,防守甚严。解放军将县城团团围住,并选中西南角为突破口。11月25日在炮兵支援下,将西南城墙摧毁一段后,担任主攻任务的某团二营干部战士,发起总攻击,是时天寒地冻,城濠结有薄冰。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在突破口上展开激战、最后占领了突破口,以血的代价为攻城部队开辟了又一通道。
下一篇:第六节 档 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