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业
1.私营饮食业
民国15年(1926),县城东、西城门附近有几家早点铺,经营烧饼、大馍、油条、麻花、糖糕、稀饭、豆浆等小吃食品。同年,朱永春开设"醉仙楼饭馆"(现灵璧一中校门附近),有伙计15人。"醉仙楼饭馆"为两层楼房,为招揽顾客,二层设置戏台唱戏。所经营饭菜以南方口味为主,生意较兴隆。随后,杨玉胜开设"翠英楼饭庄",也经营南方口味饭菜。20年,张祖方在云路街开设"张顺昌饭店",有伙计14人,同时经营旅馆业,前部为饭店,后部为客房。采取住宿免费,吃饭收费的方法,生意非常兴隆。27年5月,日军飞机轰炸县城,致使商业店铺全部倒闭,饮食业只有几家摊点经营小吃食品。29年以后,县城陆续有几家饮食店铺开张营业,经营面条、水饺、油条、麻花、烧饼、辣汤、小炒等。37年11月,县城解放,县城有饮食业店铺20余家。较大的店铺月营业额为100元左右,除县城外,农村集镇每处也有数家饮食铺面和摊点,这些业主多为亦商亦农,忙时耕地,闲时开业。1953年,县城私营饮食业达97户,资金总额为5775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沈学田开设的"大众饭店",资金总额1500元,从业人员14人,经营品种达60余种;李现举开设的"李仁合饭店"(现新华书店处),从业人员5人。1955年,县城私营饮食业在工商业联合会的指导下,成立了联营饭店、南关联营小组、东关联营小组、西关联营小组和城隍庙联营小组。1956年,在"一化三改造"运动中,私营饮食业相继并入合作饭店,此后多年中,城乡仅有私营卤菜摊点。
1978年以后,私营饮食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85年末,全县城乡个体饮食业有261户,从业人员766人,资金总额18万元,营业额86万元。城乡各地都有较大的酒楼和饭店,县城内的"绿杨村酒家"、"三槐堂餐厅"、"迎宾饭店"、"淮北饭店"等都为较大的私营饭店,月营业额2~3万元不等。除私营饭店外,私营面食和卤菜摊点遍布于城乡集镇和车站码头,各摊点月营业额0.1~0.3万元。
2.集体饮食业
附表15-29灵璧县灵城集体饮食业经营情况表

1956年,在"一化三改造"运动中,灵城合作饭店成立,有店员144人,有资金1700元,其中固定资产550元,流动资金1150元。下设5个门市部,经营品种达400余种。与此同时,农村集镇也先后办起了64个合作饮食店,有职工235人。1959年11月底,灵城合作饭店改称灵城饮食服务业高级合作饭店,下设26个营业门点。农村合作饭店调整为13个高级合作饭店,职工实行工资制。1962年,随着"部分工业下马、城市人口下放",精减人员,灵城合作饭店部分人员下放农村劳动,县城内营业点减少为14个。1964年,复设灵城合作饭店。1969年8月,改称灵城商业饭店,经营品种仅有20余种。1972年秋,改称灵璧商业饮食店,下设10个门市部和营业点,年营业额为15万元左右。1978年,饮食店和洗染店、照相馆、估货店、理发店合并成立饮食服务商店,由原隶属灵城商业改为隶属饮食服务公司。下设28个经营门点,其中饮食经营门点10个,经营品种达150余种,当年营业额为46.3万元。1984年,恢复设立灵城合作饭店,隶属县商业综合公司。有职工261人,下设13个营业门点,营业额25.9万元。1985年,灵城合作商店有职工256人,下设9个营业门点,营业额达27.2万元。农村集镇集体饮食业,自1983年起,先后都实行承包责任制,将门市部承包给职工经营,以增强集体商业的竞争能力。
3.国营饮食业
1962年1月,国营大众饭店和新灵饭店在县城成立,隶属县饮食服务专业公司,这两个饭店共有职工24人,房屋17间,客座210个,经营品种40余种。当年营业总额10.09万元,利润1.24万元。1963年3月,固镇大众饭店并入,有房屋14间,客座60余个,3家饭店当年营业额14.87万元。利润7600元。1964年秋,大众饭店停办。次年5月,固镇置县,固镇大众饭店随之划出。1969年11月,灵城商业合作饭店所属红旗饭店并入,有职工8人,房屋7间,2家饭店共有客座332个。1982年,新灵饭店改称灵璧饭庄。1985年,2家国营饭店共有客座338座,经营品种达300余种,营业额202万元。
二、服务业
1.浴池业
民国19年(1930),县城始有5家浴池:张伦元开设的"欣欣池"、魏颜明开设的"华清池"、李庆先等7户开设的"东浴龙池"、王振伍开设的"怡源池"、田学迁等7户开设的"西浴龙池"。各浴池都设有搓背、捶背、修面、修脚等服务项目。27年,县城沦陷后,仅有"华清池"一家继续营业。建国初,全县有大小浴池20家,从业人员93人,资金1.23万元。1954年,县城内的"华清池"并入县供销合作总社,后改称东关浴室。1966年,东关浴室改属县饮食服务公司,有职工19人,房屋18间,浴座80个,设有搓背、捶背、修脚、捏脚等服务项目。1968年,县城西关凤山浴池建成营业,有房屋19间,内设浴座220个,同年,东关浴室停止营业。1979年,东关浴池重建竣工,对外营业,共有房屋23间,设浴座180个,至1985年,全县计有浴池16个,职工82人,其中县城有浴池2个,职工45人,内设浴座365个;各区、集镇有浴池14个,职工37人。
2.旅馆业
民国时期,县内旅馆业有旅店和客栈两种,旅店内设置床铺;客栈内设地铺,旅客自带被褥。旅店和客栈仅供应开水和洗脸水,收费较低。当时,县城内有4家旅店,县城外有10家客栈。
1951年,张培民在县城隅顶口东开设培城旅社,设有床位40张。县城内同时有刘芝桂、李宪举、关子美、杨玉书、卜召群等人开设的旅社,分别设有10~30张床位。县城四关城门外有客栈近20家,同年,全县有旅社、客栈195家,从业人员234人,固定资产4900元。1956年,县城张培民、刘芝桂、李宪举、关子美、杨玉书、卜召群等人成立联营小组,经营旅馆业。1958年,联营小组并入灵城商业高级合作商店,设有长青旅社、新民旅社、玉胜旅社和永昌旅社4个合作旅社,共有床位68张,职工11人,并开办了代客购买车票、洗衣服、做饭、租赁自行车等服务项目。月营业总额500元。1963年3月,县饮食服务公司接收固镇招待所,将其改称固镇旅社,对外营业,有床位200张。4月,县城南关国营旅社建成营业,隶属县饮食服务公司,有房屋26间,床位70张。1965年,固镇置县,固镇旅社划出。同年,灵城商业合作商店所属合作旅社增加新隅旅社和民建旅社。次年,6个合作旅社共有床位108张,职工14人,年营业额1.24万元。1969年,长青旅社、新民旅社并入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玉胜旅社房屋变卖给县生资土产公司,永昌旅社因扩建街道被拆除房屋而解体停办,人员下放农村。1976年8月,凤山饭店建成营业,隶属县饮食服务公司,有客房127间,床位600余张。同时,南关国营旅社停止营业。1977年5月,凤山饭店改属县商业局,独立核算。1979年,恢复开设长青旅社,隶属县饮食服务公司,有客房12间,床位40张。1980年后,私营旅馆业发展较快,与国营旅馆相竞争。至1985年,全县有旅馆41家,从业人员159人。
3.理发业
民国初,本县理发业没有固定铺面,从业人员挑担走街串巷流动理发。乡间理发一般由一个理发师固定承包几个村庄,按时上门理发,至夏秋两季收获后,付给理发师一定数量的粮食为报酬。民国30年后,县城始有杜学才、路兴礼、惠广谋、王氏等人设立的理发铺。
建国初,全县理发业有195户,从业人员215人,固定资金2300元,其中县城40户。1953年,县城理发业组织成立几个联营小组。1956年,"一化三改造"运动中,各理发联营小组一起并入灵城商业合作商店。灵城商业合作商店下设2个理发门市部,有理发员20人,共有房屋5间半。1957年,县城仅存6个私营理发户,以流动摊点形式露天营业。1962年,灵城商业合作商店2个理发门市部,理发员增至27人,有理发座椅26张,年营业总额16312元。1969年10月,县城扩建街道,2个理发门市部房屋被拆除,人员合并,成立中心理发门市部,迁至隅顶口南营业,后改名为新新理发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发业个体户逐年增加。1980年,新新理发店增加烫发业务。至1985年,全县有理发店142个,从业人员226人。
4.摄影业
民国21年,武俊魁在县城开设占元照相馆,有房屋3间,德国产蔡斯座式照相机1架。35年,徐州籍摄影师盛大财在县城北关开设1家照相馆,有房屋3间,照相机1架。
1951年,赵学书在县城西关(现人民医院门诊处)开设1家照相馆。1953年,苏北籍摄影师柴元亮携带照相机来县城流动经营照相业务。1955年,灵城镇照相、刻字、钟表、修笔合作商店成立,经营照相业务。1956年,占元照相馆与盛大财开设的照相馆一起并入灵城商业合作商店,设立云光照相馆。有职工4人,房屋6间,照相机2架。1963年下半年,县综合工艺美术生产社成立,下设人民照相馆,开办照相业务。1967年扩建街道,云光照相馆因房屋被拆除而停止营业。1975年,灵城商业利用云光照相馆的摄影器材开设工农兵照相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出现30个摄影个体户。1985年,县城人民照相馆、工农兵照相馆先后增办彩色相片摄影业务。年底,全县摄影业有14家,从业人员有44人。
5.其他服务业
本县其他服务业多为个体经营。建国前后,以洗染业为多。县城和集镇设有染坊,经营白土布和旧衣服的印染业务,后随着土布的淘汰,染坊不复存在,洗染业转入洗染毛呢服装。此外,各种修理业也越来越多。至1985年,全县有自行车、手表、鞋、家用电器、家具等各种修理服务业427家,从业人员735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