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漫泗州
清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旧城被淹没在洪泽湖里。乾隆四十二年(1777)裁虹归泗,州署由盱眙迁至虹县(今泗县)。
“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过去戏曲舞台也多有渲染。其实泗州旧城的沉没,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据《泗虹合志》载:“……自黄河南徙,拦入清口,逼淮不得直下。康熙十九年。上游山水大发,下游淤塞,淮水高出堤外数尺,灵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后与州城悉沉没。”上文说明泗州旧城的沉没,是由于黄河决口改道,黄水夺淮,长期淤塞清河口,淮河下游渲泄不畅所致。据查,明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591~1593),泗州连续三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鱼游城关,舟行树梢,百姓死者不计其数。到了清朝,统治阶级只知筑堰拦水,不思根除水患,泗州更常泡于水。康熙十九年,淮河上游,山水大发,加之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洪泽湖水位猛增,河堤决口,才造成千古名城沉没的历史悲剧。
泗州(虹乡)八景
泗州(虹乡)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虹乡八景”素为人所称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八景”大都名存实无。历史上的“八景”是:
“羊城春色”。羊(洋)城湖,在泗州西24里,为古虹州旧治,已久沉于水。据传常于雾露之中见城廓楼台之状,宛如海市蜃楼。每逢春季,湖滨芳草萋萋,野花争艳,鹿逐羊跑,兔走鸟飞,兼有八角琉璃井点缀其间,景色甚为诱人,故“羊城春色”列为八景之首。今湖水干涸,垦为良田。
“屏山晚照”。山在州北20里处,因其环翠如屏。故名“屏山”。山出美石。传说山坡旧有洁白巨石,在夕阳映照之下,银辉四射,立于州之北关城楼远眺,亦清晰可见,人称奇景。
“柏浦荷风”。州北50里的柏家湖。每当荷花开放的时节,清香馥郁,别具一番情趣,是“虹乡八景”之一。宋代曾有诗人泛舟湖上,赏景赋诗。今久经沙淤,尽为良田、村舍。
“赤山暮雨”。山在州东北70里。蜿蜒千尺,土石皆红。在暮色细雨之中,飞虹滴翠,如龙飞凤舞,蹁跹而行。前人在“游赤山”诗中云:“云中隐隐草菲菲,也学古人去采薇。行到桃源流水处,杖头挑得月明归。”
“汴水晴波”、“隋堤烟柳”。隋大业年间,炀帝发动民夫百万,开通济渠。沿渠筑堤,穿宿州、灵璧、虹乡、泗州,长千余里,隋炀帝下扬州,即从汴河通过。当时千里长堤,夹岸植柳,河水阔而深,飞桥似长虹。倚桥俯视,汴水滔滔,船行如梭。故有“汴水晴波”、“隋堤烟柳”之说。唐白居易咏隋堤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大业末年春二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西有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唐宋时是江淮漕运远达京师的通渠。宋南逃后废弃,河床渐与堤平。今泗城古汴河,东西河身尚存,也是个古迹了。
“阴陵夜月”。阴陵山,在州西40里。旧传楚霸王项羽曾失道于此。往日山径迂回。夜深人静,明月高悬,幽静迷人。明朝诗人叶志淑有诗云:“阴陵山北小村西,旧说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经征战地。残阳古木任鸦栖。
“蟠龙积雪”。蟠龙山。俗称老山,在州北20里,因山石蟠伏如龙而名。山上建有玉皇阁,白雪映照,殿阁壮丽,龙鳞宛然,极为壮观。现庙阁已毁,唯鳞伏山石尚存。
五女冢——华严庵——朱家桥
五女冢,一名望花山,位于泗县城西小街西数百步。相传为五孝女无力葬亲,兜土掩埋,一夜长成。据考实系古之烽燧墩。墩上有祠名速报神祠,祀宋诤相包拯像(明状元王华有记)。祠北为华严庵,又名迎水寺,坐东朝西,四跨院。前殿供弥勒、韦驮及关羽、岳飞像;正殿祀三皇;北殿祀十大名医;西殿为毗庐。后因朱氏族祖带产出家,遂改为家庙,即朱氏宗祠。民国初,朱稚辅、朱晓楼等人,在此兴办朱氏族立小学。祠北为汴河,河上有桥,名朱家桥,栏书“古汴长流”四字,旁即虹乡八景“汴水晴波”、“隋堤烟柳”处。知州龚起有诗咏之,载入旧志,并有咏朱桥一诗:“汴河渊源远,朱桥柳色新。薜萝清净地,尽是读书人。”
古汴河源流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凿古运河。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市别汴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县至盱眙对岸注入淮河。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条古运河,隋时名通济渠,唐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为漕渠,和洛水东段改为汴河和汴渠。
古汴河由灵璧县虞姬墓入泗县境,东经长直沟、周庄、彭铺,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当地人称城东一段为东汴河,城西至唐河一段为西汴河。东汴河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20公里与谢家沟(老濉河)水汇合,东流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头入洪泽湖。另一支流由泗城西关外绕城过南关闸南下,越10公里至霸王城南石梁子,又南行15公里至天井湖由潼河入淮。清康熙十二年(1673),龚起著《虹县志》时称此河为南潼河,今则通称为石梁河。
汴河故道,灵璧以上久淤,灵璧以下至唐河一段,在解放初期尚有河形,后经历年平整土地,河床已无。唯隋堤尚微有起伏。城东至水口魏庄一段河身尚存。由水口魏庄至泗洪县洪庄(马公店东),一段为新濉河所代。洪庄以下故道,自1966年第三次治濉时,已成泗洪县内河,不与新濉河通。
汴河以下故道,其说不一,《泗虹合志》亦附疑笔。一说由天井湖入淮。宋朱弁诗云:“离汶未逾千里道,渡淮先泛万安湖”。按旧志所说万安湖即天井湖,有说万安湖紧连天井湖。当为石梁河至天井湖入潼河一线。另一说,汴水至儳石山下与淮并驰,经龙窝驿、黄岗至二城沟入淮。再一说,泗城之东,其南必有汴河故道。前两种说法,汴水由石梁河入天井湖一线,系其支流,并非主干。城东向南有汴河故道入淮之说,则为断章取义。按泗州旧址在今盱眙县北,隔河相望,仅2里许,大方向是在泗县南,《泗虹合志》是略言“东南至泗州入淮”。并非说出城后折向东南。从地势上看,泗县东南一带,尽为岗地。开挖不易。故偏向东北走水口魏庄。枯河头至青阳折而南下,这是治水上因势利导的原则。此一线应为主干无疑。古代河流虽已湮没,但所经之处,应有河淤遗迹。今查遍泗县东南一带岗地,土质为岗白土、岗黄土,或为坡黑土、砂礓地,无一处有河流淤土。
汴河走水口魏庄、枯河头、马公店、青阳一线向南入泗达淮,尚有出土物可证。1951年治濉时,于枯河头南岸,曾挖出黍子数石。昔传隋开汴河有“纳黍行舟”之说,由枯河头至通海店一段,地势较高,向为航运所阻,纳黍代水似为有据。
如今,泗县境内残存的汴河故道约50里,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
上一篇:第一节 文献
下一篇:第三节 诗文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