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教育经费主要是靠地方筹集(省、县拨给一部分),其中有学田收入、庙产或公所充公租税、充公现款、存款利息、学生缴纳束修、绅士派捐或乐捐等。据《学风》二卷十期高正方撰写的《清末安徽新教育》一文中载,宣统元年(1909)泗州教育经费岁入3303两,岁出3667两,计绌364两。
宣统二年,泗州阁州公共学堂(即泗州日新中学堂)岁入经费为产业收入3300两;泗州各种小学堂为产业收入336两,存款利息24两,派捐265两,官拨358两,公款提充162两,学生交纳364两,杂入91两,共计1600两。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有中央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和地方筹款三项。地方筹款包括学产租息、物产学捐、普通附加(田赋、契税、牲屠、牙帖、学产、义务等附加)、临时收入、学杂费收入、其他收入以及教会基金、地方人士捐献等项。收入经费主要用于教育行政部门、初、中等教育、社会教育、学区委员会以及其他教育等开支。
民国18~28年,泗县教育经费支出数目如下表:

建国后,泗县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二是厂(场)矿、企业、机关和农村社队筹集,三是学杂费和勤工俭学收入(建国初期的学田、庙产收入,也是教育经费来源之一)。其中勤工俭学一项,据现有资料载,1950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县中、小学开展纺纱、打席、编斗笠等活动共收入3361元(折成新人民币)。1977~1983年,全县中、小学校办工厂、农场生产收入总额为77.41万元。
经费的使用范围和处理方法屡有变化:学费收入部分,先是一律上缴县教育行政部门,由县统一安排,下拨使用,1971年起,改由学校自收自用,不再上交。小学的办公费亦即停发,改由学费收入解决。县属中学的办公费照发,按每个学生0.50元的标准,拨由学校掌握使用。上级政府核定下拨的经费,1982年以前,是由县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任务和人员编制等情况,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和勤俭办学原则,按核定预算科目进行开支。1982年开始,改按核定的教育经费总额(不再制死预算科目),由地方财政统一拨付教育部门包干使用。1985年,财务体制改革,财权下放,教育经费改由县教育局编造收支预算,送县财政局审核,按照分区预算额直拨各区掌握使用,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
泗县教育经费,总体形势是趋向于逐年增长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增长幅度很大,已由1978年的215.22万元递增到1985年的469.5549万元,年增长率在16.92%以上。同1951年相比,增长了70.12倍强。
此外,采取“国家拨款、社队集资和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三结合”的办法,于1981年筹资建造校舍632间;1984年,筹资245.39万元,改建校舍22间,新建校舍2201间。1985年,省拨建校经费12万元,群众集资162.13万元,教育经费调剂14.05万元,教育附加用于建校149.73万元,总共337.91万元,新建校舍32954平方米,维修校舍1418平方米。几个年度泗县教育经费支出分目总表



附:清末泗县籍登科姓名录
进士:
张启藩,字星垣,泗县城关人。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土,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钦点翰林院庶吉土,散馆一等。曾任编修国史馆协修、陕西榆林府知府。
张启后,字若鲁,号燕昌,泗县城关人。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钦点二甲一名传胪。清末任湖南检察使,民国初任清史馆编修、国会议员。
尤殿余,泗县城南尤庄人。
举人:
许湘甲,字协亭,号兰舫,泗县城关人。光绪十五年己丑恩科举人。
巩其良,字元善,今泗县黄圩区巩沟公社人。
张启佑,字寿祺,泗县城关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曾任泗州日新中学堂监督、泗州劝学所总董。
曹国豹,今泗县屏山区曹庄人。
许献芬,今泗县大庄区大庄街人。
尤玉麟,今泗县长直沟人(后迁居高集)。
武举人:
周寿疆,中于光绪二年丙子科。今泗县山头区周圩大队人。
周登疆,中于光绪八年壬午科。今泗县山头区周圩大队人。
曹振国,中于光绪五年己卯科。今泗县黄圩区曹场人。
严凤山,今泗县山头区大杨大队人。
刘金铎,今泗县草庙区大刘庄人。
杨崇甲,字鼎一,今泗县黑塔区小杨圩人。
上一篇:第八节 师资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