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油仓库
建国初期,宿县粮食仓库十分简陋。除了接收旧政府遗留下来的少量房屋以外,大部分仓库是利用庙宇、祠堂和地主的闲房改建的,有的是借用民房,点多面广,因而储粮分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粮食入库量迅速增加,便开始大量建造草仓和简易仓房,逐步兴建较多的基建仓。1950年,县粮食局先后在宿城、苻离、夹沟、时村、大店、公平、蕲县建立了七个粮食仓库。1951年宿县粮食支公司在宿县建设仓库64间,容量480万斤。苻离粮食办事处建仓48间,容量360万斤。新建合理仓一幢,容量500万斤。简易仓一座,容量200万斤。临时草仓三处,容量800万斤。县粮食局在公平支库新建临时草仓20间,容量260万斤。大店支库扩修民房10间,容量70万斤。蕲县、时村、公平三个支库修补草房40间,容量120万斤。50年代中期,宿县新建基建仓容量为4500万斤,收纳仓容量1300万斤,费用仓容量400万斤,合计仓容为6200万斤,其中苻离粮站新建了仓容量为2000万斤的储备仓。加上中粮公司、油脂公司的仓库和接收合作社的存粮仓房,到1959年全县已有总仓容量为2.36亿斤,基本上解决了当时容量不足的困难。60年代,粮仓在维修、新建、扩建中不断发展。70年代里,全县又建“土圆仓”173个,容量1633万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机械化的需要,又在直属各区新建简易仓容量1.64亿斤,基建仓容量1200万斤。据1984年统计,全县仓库占地面积为9.27万平方米,实有仓容量4.1亿斤。全县共有储油器10个,容量1300万斤。
二、粮油储存
粮食入库集中,多在夏、秋两季。夏季主要有小麦、大麦、油菜籽;秋季主要有玉米、高粱、大豆、绿豆、芋干、花生、芝麻等,入库时间长。县粮食局事先做好粮食准备入库计划,报县政府批准,下达执行。
宿县粮食部门大多采用日光曝晒、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密封、低温等方法储粮。此外,少数标准较高的仓库还采用缺氧和化学储藏法。油品储存在低温、干燥、清洁卫生、避光的场所。食用油和非食用油,严格分开保管,县粮食部门经常组织检查,以防变质。
虫害是粮食储藏的大敌。防止虫害是保管粮食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储粮害虫有300多种,我国有170多种。宿县粮油仓库最常见的危害比较严重的有20多种,如甲虫类的玉米象、蚕豆象、豌豆象、绿豆象、谷蛊、大谷盗、锯谷盗、长角谷盗;蛾类的麦蛾、粉斑冥蛾、红铃虫等,另外书虱、尘虱、粉螨等微小害虫也较普遍。
对粮食虫害的防治,建国初期大都采取物理机械法,即风扬、过筛、蒸馏、曝晒,使粮食达到干净、干燥。从1955年开始使用化学防治法,常用化学药剂熏蒸杀虫。70年代起,主要推广使用“三低一缺”(低温、低药量、低氧,缺氧)的现代科学防治法。并配以物理化学防治法。对鼠、雀的防治,主要采取人工围剿、器械捕捉、毒饵诱杀等办法。
三、“甲”字粮储存与管理
“甲”字粮,是国家战略重要物资。规定无荒不用、无战不用,动用权属国务院,地方只有管理义务。宿县遵照国家粮油管理办法,对“甲”字粮做到“三专”(专人管理,专仓储存,专帐记载),“四落实”(数量、质量、品种、地点)。从60年代开始,在苻离仓库存“甲”字粮(小麦)。1975年增加七个仓库,储存小麦、红粮、绿豆、大豆等。在甲字粮管理上,县成立甲字粮领导小组,各有关保管甲字粮任务的站库,均建立保管制度,实行定仓库、定品种数、定粮质、定人员、定制度的“五定”措施。甲字粮与商品粮严格分开,切实管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