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渔业,解放前属天然养殖,一般的只捕不养,而专事渔业户并不多。建国后,我县渔业生产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1949—1968年是天然捕捞到养捕并重阶段建国初,依靠自然水面自然繁殖,农民自行捕捞。1957年我县贯彻了“以养为主,养捕并重”的方针,提出综合利用水利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办起了“宿县渔场”。从此改变了天然养、捕的状况,少数地方利用沟塘进行人工养殖,综合发展菱、藕、蒲、苇水面养殖业。
(2)1969—1976年是粗放粗养阶段1971年全国北方会议后,渔业较前有了一定的发展。结合农田水利的兴修,整修了部分鱼塘,扩大水面养殖,计养鱼发展到1.5万亩,植藕、苇1.60万亩。
(3)1977—1985年为粗养高产阶段1980年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渔业的决定”,1983年地区发出了“深挖塘,广积水,包到户,养好鱼”的号召,全县新挖和整修了一批高标准鱼塘,养鱼水面发展到2.2万亩,产量由1978年的52万斤,上升到1984年的200万斤。
人工养殖需要大量鱼种鱼苗,其发展情况大致是:县渔场于1957年组织人力到安庆沿江一带购买鱼苗来场培育,每年出售300~1000万尾。1966年,县渔场人工受精育苗约三、四十万尾。1969年又购进亲鱼30组60条,进行雌雄交配,自然受精,年产毛仔300~500万尾。1971年渔场人工繁殖的家鱼也告成功。1980年渔场有亲鱼242组484条,其中有草鱼、白鲢、黄鲢、鲤鱼等,每年可繁殖毛仔2000~3000万尾,除满足了全县的需要外,还远销吉林、黑龙江等地。1985年县渔场还在全县放养春片鱼种500万尾,外销春片鱼种316万尾。
建国前,我县农村池塘养鱼很少,群众流传着“有水就有鱼”的说法,因而既不清除野杂鱼,又不投放饲料,形成自然繁殖。全县虽有大面积养鱼水面,而成鱼产量却很低。解放后重视发展渔业生产,养殖水面扩大到500~1000亩。七十年代发展到7000亩,成鱼总产量最高的1973年达169万斤。渔场总结了经验,编写了《为革命养鱼》小册子,还购买了有关养鱼的书籍,发到重点养鱼单位和个人。1978年以来,还先后举办了10期科学养鱼技术训练班,培训养鱼骨干500多人,从而出现了不少科学养鱼高产典型。老苻离的薛中队10亩汪塘放鱼苗7000尾,投资70元。1979年捕成鱼26000斤,折款3万元,是投资的约430倍。
我县大水面养鱼开始于1975年。新汴河拦截养鱼水面3600亩,7月放养4吋规格鱼种,次年11月捕捞草鱼体重3.5斤、鳙鱼4斤、鲢鱼1.6斤。芦岭塌陷区河塘,六龄鱼种体重25斤。五柳水库四龄鳙鱼最大体重25斤,草鱼15斤,红鲢13斤。新汴河放养的中华绒螯蟹生长较快,1980年6月投放,同年9月捕捞,大的一两多重。养鱼水面逐年扩大,1979年河道可养水面达13952亩,水库养鱼4781亩,占水库面积79.7%,芦岭塌陷区223亩水面,全部养了鱼。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