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宿城,无考。宿城群众历代信奉佛教者较多。寺庙香火旺盛。城区较大的佛寺有:花池寺、准提庵、千佛阁、圣果寺、兴福寺、地藏庙、东岳庙、大王庙、玉皇庙等。建国初,尚有和尚55人,尼姑22人。1950年后,和尚、尼姑多数还俗,有三名年老体弱者进了残老院。余下的于1952年成立佛教协会,由星五和尚任会长。庙宇多被学校或其他单位占用。近年来,只有地藏庵尚有尼姑2人,颂经拜佛。
二、道教
道教约于明代从山东青山头老庙分支传入宿城。道教分清居、夥居两种。清居不带家属,夥居准带家属。宿城道教是清居。民国19年(1930)前后宿城有“道教会”组织。李永庆任副会长兼秘书。建国前的道人庙有:东城上的吕祖阁,当家道士杜理洞;北城上的老君庙,当家道士张宗玄;北关玄帝庙,当家道士张志乾;泰山庙当家道士张礼祥;城隍庙当家道士李永庆、张永銮。此外还有五道庙、文昌庙、关帝庙等。共有道士20多人。道士住什么庙,就敬什么神。建国后,道人庙多被占用或拆毁。道士均已还俗。
三、伊斯兰教
宿城除回民外,亦有个别汉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城内原有清真寺1座(座落在东关菜市街,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寺内有阿訇2人,乡老1人。教徒多分散在各街道居民中。建国以后,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大大减少,清真寺已不存在。教徒结婚也不经过阿訇,而直接到政府登记。回汉通婚阿訇也不再干涉,阿訇向群众要捐献的制度也自然废除。
四、天主教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法籍侯晋康,受上海教区派遣,来宿城传教,在药店巷10号赁房改为教堂,举办经学班,招收男女学员,首批受洗入教者达30多人。十年内,侯某买得教堂附近大片宅基,兴建天主教堂,属上海江南教区领辖。民国12年前后,归蚌埠教区。民国3年以前,传教士是法籍人。此后,一直是意大利人。先后有沙利诺、伯儒提、麻可载、那义威、任冯志、贺思礼、马悟理等。据领洗簿载:民国36年,宿城有天主教徒2000人。
宿城解放后,马悟理等以宗教为掩护,搞敌视人民政权活动,并于1950年组织圣母军。1951年3月,马悟理被驱逐出境。接着,爱国教友组织“三自革新委员会”,教会活动基本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了活动,天主教堂一度成为“红卫兵”串联接待站。
1976年以后,宿城的天主教会活动逐渐恢复,有神职人员3人。1982年传教士开设堂口讲道,参加活动的教友百余人,多为中老年妇女,神职人员张志英为市政协委员。
五、基督教(新教)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国北长老会派罗炳生(Robinstine)来宿城传播基督教。民国元年(1912),美国传教士贾德(Caters)夫妇来宿,在大河南街东头建礼拜堂,传教土全是美国人。12年成立会堂,聘生熙安为牧师,选举王昊臣、张立珠、李新泉3人为长老。从此牧师、长老皆由中国人充任。张三太太(周淑贞)、董太太2人为执事,并成立布道委员会。当时宿城城乡约有信徒1400多人。13年,由胡德(ood)募捐集资建宫殿式琉璃瓦顶大礼拜堂(即福音堂)。16年,美国人撤走,教堂全由中国人管理。不久,美国人重来宿城。30年复撤走。由李晨钟、许天民等继任宿城教堂牧师。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人第三次来宿城,加强人事配备,进一步控制教会。36年,“华东大会”的“江安分会”在蚌埠成立,宿城教会属其所辖。教会经费由美国差会(系美国北长老会负责派遣来华传道人员的专门机构)供给。教会下属医院、学校、农场等,由江安分会直接管理。
建国初期,宿城会堂属淮北区会,经费仍由美国差会供给。1951年元月起,会堂及所属产业向人民政府登记。接着成立了自立、自传、自养的“三自爱国委员会”,由许天民、冯秀媛为正副主席。三自爱国委员会成立后,正常开堂传教。会堂工作人员订立自我改造计划,拥护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
1966年,基督教会一切活动停止,教堂设施遭到破坏,房屋被挤占,会堂人员多数受到批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修葺失修的教堂,退回被挤占的宗教房产。1982年恢复了正常的传教布道活动,牧师为盖宣三。1983年底,全市有基督教徒1315人(男368人,女947人),教堂职业工作者都参加了一定的工作和劳动,盖宣三为市政协委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