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饶广兰舍己救人
饶广兰,女,宿州市西二铺乡彭庄村人。1983年4月11日中午,拉着拖车的一匹马受惊,挣脱缰绳,放声嘶叫,四蹄腾飞,从村外直向村里奔来。当时两岁的男孩小柱子正走在路中心,在奔马就要冲到小柱子身上的千钧一发之际,站在路边的饶广兰飞步冲出,弯腰把小孩护住。受惊的马一蹄把她踢倒在地。立时鼻、耳、嘴鲜血直流。小柱子脱险了,而饶广兰却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1时40分谢世。
为了表彰饶广兰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乡政府召开了群众大会,号召广大干群向饶广兰学习。
哈俊芳孝敬婆母
东关办事处街道清管所女工哈俊芳,婚后40年孝敬双目失明的婆母如一日,深受人们的赞誉。
哈俊芳的婆母秦李氏,从29岁起即双目失明。哈俊芳嫁到秦家后,端吃端喝,侍候大小便,处处细心照料。她每天给婆母洗脚、梳头,每隔一星期带婆母到浴池洗澡。夏季二三天、冬季七八天就给婆婆换洗衣服。婆母生病,她用平板车拉着去医院治病。婆母每每对邻居说:“没有这样一个好儿媳,我这把老骨头早沤成泥了。”
哈俊芳不仅自己孝敬婆母,还耐心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老人,并且对邻居街坊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被评为“五好媳妇”。1983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五好家庭代表大会。
照顾“五保”老人宿州市北门口有个宋奶奶,年逾古稀,身边无儿无女。1979年10月,市第一小学少先队组织了学雷锋送温暖小队,从此,宋奶奶就得到了该小队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原来的队员毕业了,下一届队员接下来。多年来,少先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宋奶奶家打水、扫地,帮助宋奶奶梳头,洗衣服。逢年过节,送来各种食品。还唱歌、跳舞、演节目让宋奶奶开心欢乐。老人病了,队员们问寒问暖,煎汤熬药。夏天,队员们给老人挂蚊帐,送扇子;冬天,给老人糊窗户,买暖水袋。宋奶奶80岁生日,队员们送来祝寿糕,热热闹闹地给老人祝寿。宋奶奶常对人说:“我无儿无女,这些小学生就像我的亲孙子一样照顾我。这都是共产党教育得好!”
牺牲自己保全同志
安徽农学院汽车司机宋修乐,1941年生,宿州市人。1958年于宿县大五柳林校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20余年来,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是深受人们称誉的一位好同志。
1985年,修乐受组织派遣,驾驶汽车前往福建执行任务。在返经江西上饶地区紫溪岭下时,汽车制动系统突然出现意外的机械故障,刹车失灵。在前有急转弯道,下有60余米深山涧的险恶情况下,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果断地采取撞山措施,毅然牺牲自己,保全了3位教授、1位教师和2位领导的生命,避免了一场特大的伤亡事故,表现了一位工人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
修乐光荣殉职后,安徽农学院党委号召全院人员学习宋修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安徽省民政部门批准宋修乐同志为革命烈士。
文明建设献余热
陈蔚华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龄的女教师。退休后,被群众推选为西关薛园路居民委员会干部。她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处处带头。她和群众一起制订建设文明街巷公约,自己模范遵守。薛园居委会8年来从未发生过打架斗殴现象。1984年,他动员居民捐款400多元,出义务1800多个,把250米长的街巷整修成整洁的水泥路面。修建了17个花坛,栽植了四季花木。邻里之间,婆媳、夫妻之间发生了争执,陈卫华不吃饭,不休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直到消除矛盾、和睦相处为止。1984年,薛园一巷被中共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85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又授于该巷“文明院”的光荣称号。
义务查送“迷路”信
郭传明是宿州市西关派出所指导员。多年来,他结合治安工作,当了义务邮递员,先后把数十封“迷路信”交给了收信人。1984年4月上旬的一天,西关街道办事处接到一封香港来信,收信人的地址是安徽省宿县城内胜利街167号,收信人余鸿雁。可是经多方查询,并无此人。郭传明处处留心,遇到上了年纪的人就查问余鸿雁的下落。半个月过去了,仍无线索。后来他听说县委大院对门一家姓余的是宿城老户。一打听,方知余鸿雁50年代就外出了,可能在固镇县某农场。老郭马上写了3封信分别寄到固镇县3个农场。结果都是“查无此人”予以退回。老郭毫不气馁,继续查询。后从一位李姓老人口中得知,余鸿雁解放前经商,老郭喜出望外,立即到各百货公司、各合作商店打听,终于找到了余鸿雁的岳父。原来余鸿雁1958年参加工作后改名余杰,现在皖北矿务局林业处蔡里林场工作。5月13日,余鸿雁手捧失散40多年胞兄的来信,不由得热泪盈眶。
吴良森义务办学
宿州市西关居民吴良森,自1980年合法经销宿县酒厂的酒糟,至1985年获利10多万元。他富裕不忘国家。得知当年宿州市有一批初中毕业生因高中招生有限不能继续升学时,就毅然投资近10万元在西关办起一所高中,当年招收100名学生,取名下关中学。开始租用民房,后在国家支持和群众帮助下,购买了土地,建造了教学楼,添置了教育设备。凡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一样,国家承认学历,可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吴良森任校长,聘请一位教育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退休教师主持教学工作,聘请退休教师和附近中学教师任课。课程设置基本上同于一般高中。学生按普通高中收费标准缴费,用以支付办公费以及教师的工资,不足部分由吴良森个人承担。
下关中学教学井然有序,学生学习情绪稳定,深得各界赞许。《安徽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刊登了吴良森义务办学的事迹。吴良森光荣地当选为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在人代大会发言时再次表示:“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决心使学校越办越好。”
失足青年的贴心人
宿州市东关搬运居民委员会主任傅志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妇女,工作一向精神饱满,认真负责,成绩优异。她耐心细致地教育挽救失足青年的先进事迹,被当地广为传颂。
傅志荣所在的居委会,青年搬运工比较多,有的因经不起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傅志荣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居委会干部,对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不能不管。
运输公司汽车司机杨×,因盗窃和聚众斗殴,被判刑3年。刑满释放后,一般人只是冷眼看他,只有原来跟他厮混的“哥儿们”仍和他搅混在一起。傅志荣认为这样下去,杨×还会走下坡路。于是多次登门开导他,帮助他。杨×说:“大娘,象我这样的人,见人矮三分,还能干啥?混一天算一天吧!”听到杨×这些自暴自弃的话,傅志荣认为他能认识到个人的错误,有重新做人的愿望,就对杨×说:“大家看不起你,是因为你以前犯了错误。今后,只要你能改邪归正,好好干,大家会信任你的。孩子,抬起头,向前看,大娘信任你!”俗话说,话不在多,有诚则灵。大娘一席话,深深感动了杨×。他眼含热泪说:“大娘,我听你的,你说咋办我咋办。”从那以后,杨×每天早晨义务扫大街,受到邻里好评。可是不久,杨×经不住坏人的引诱,偷了6袋水泥。不少人议论开了,说杨×是“出窖的砖——定型了”。傅志荣却认为,杨×正处在“十字路口”,若处理不当,就会越陷越深。就找杨×说,你不能半路下道。杨×悔恨了,很快就把水泥送还原主。傅志荣还给杨×立下三条规矩:一不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再来往;二不许拿人一针一线;三要尊老爱幼,多做好事。安心先安身,傅志荣四处奔波,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把杨×仍安排在原单位。杨×埋头苦干,多次受到表扬。杨×原来谈的对象,也因杨犯错误而早已中断。傅志荣多次找该女青年做工作,女方见杨已确有悔改表现,终于结成终身伴侣。一次,杨×拾到一个钱包,他主动交公。又一次,他开车拾到一只轮胎,也主动交还给失主。群众都说:过去偷,现在拾了都不要,傅主任的心没白费。
傅志荣所在居委会的另一个姓王的青年,因盗窃罪被判刑5年,刑满回来,他养母坚决不让他进家门。别无亲人的王××只得白天流浪街头,夜晚在车站过宿。傅志荣在车站找到他,先给他买了饭吃,并对他说:“我给你想办法”。当天,傅志荣召开了家庭会议,提出要把王××接到家里住。开始傅志荣的子女们不同意,都说,如果王××旧病复发,咱家岂不成了贼窠?再说,咱全家七、八口人,只有2间半房子,他来住哪儿?可是,傅志荣决心已下,就反复做子女们的思想工作。在老伴的支持下,孩子们消除了顾虑。当天下午,王××被接到家里。傅志荣对王××说:“今后,这里就是你的家,我儿女都有,添你一个也不算多。我不要你的钱,也不要你的物,只要你真心改正就好。”街道办事处知道后,又派人送来80元钱。傅志荣请了理发师给小王理去了乱蓬蓬的头发,又买来鞋袜,找出儿子的衣服让小王洗澡换上,晚上,让他跟儿子睡在一起。在办事处支持下,又把小王安排在搬运队工作。一次,王××生病,傅志荣拉板车到医院给他看病,回家给小王做鸡蛋面。真挚的爱,使王××感动得泣不成声。第二天,他的病还未完全好,就按时上了班。劳动中,他一人干了两个人的活,星期天也不休班。劳动的汗水,洗刷了他身上的污垢。群众赞扬王××的转变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从小就有闪光的心
杨伟是市第七小学五(一)班少先队员。1976年9月,杨伟入学后,经常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拨动了她幼小的心灵,她决心向雷锋学习。本班同学谷春芳下肢瘫痪,上学十分困难。她主动承担了每天背送春芳上学的义务,不论酷暑严冬,还是刮风下雨,小杨伟总是背着春芳按时到校。到了三年级,春芳的爸爸实在过意不去了。就为春芳做了一辆手推车。小杨伟就天天推着春芳上学。下雨了,不能推车,杨伟还是背着春芳去上学。
学校组织看电影,小杨伟就把她推到电影院。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杨伟就把她推到陵园和大家一道参加活动。在小杨伟的帮助下、春芳五年来从未缺过一天课,每门成绩都在85分以上,并光荣地参加了少先队。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称赞小杨伟是活着的小雷锋。
小姐弟拾金不昧
市第一小学学生王亚利、王艳军姐弟俩,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在宿县广播站门前拾到一个小红本,里面夹着一个200元的存款折。姐姐让弟弟回家告诉爸爸,自己留在原地等候失主,因为没有等到失主,姐弟俩和爸爸一起将存款拆交给了学校。学校领导及时表扬了她们。
白发老人垫路十年为人民
市城北乡戚岭村农民戚占元,年届八旬。从1971年担任大队护林员以来,在巡视路旁树木时,只要看到路面高低不平就主动垫起路来,高的铲平,低的垫平,有石块就搬掉。他义务垫路十年如一日。他常说:“垫平路,人们走路方便了,我心里也舒坦。”
上一篇:第二节 习俗
下一篇:第四节 宗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