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
宿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4年(1935)宿县政府于宿城设民众教育馆,馆址在今宿县文化馆处,馆内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等。除开展与上述各室有关活动外,还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搜集整理文物、举行艺术造型展览、开办识字夜校等。27年,日军侵占宿城,该馆被迫停办。
宿县文化馆1949年成立宿县地区中心文化馆,馆址在现中山街宿县幼儿园处。该馆曾以更新剧社为基础,组建业余星火京剧团,并为救灾及抗美援朝义演。1954年,宿县文化馆从符离迁至城内,设在中山街东段路南。1956年,宿县文化馆与宿县地区中心文化馆合并,定名为宿县文化馆至今。该馆经常举办各种文艺宣传活动,如出刊黑板报、开展街头宣传、举办图片展览和文艺会演、开办文学讲座、分期分批培训文艺骨干等,是宿城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
宿州市文化馆1980年8月成立宿州市文化馆,编制10人。馆内设文艺组、美术摄影组、创作辅导组。1980年至1985年的重要活动有:举办淮河组歌音乐会、榴花音乐会、元宵灯谜、元宵节万盏灯会、菊花展览、业余文艺调演、红五月歌曲比赛;开办书法、美术、音乐、二胡、化妆、幼儿舞蹈、幼儿游戏等各个方面的单项培训班;举行新闻和文学创作讲座。
宿县城关镇文化站1956年成立宿县城关镇文化站。该站经常开展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画栏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郊区文化分馆1981年建立郊区文化分馆,编制2人。其任务是组织开展郊区文化活动,指导各乡文化站的业务工作。
街道、乡文化站1982年,宿州市7个街道办事处均建立了文化站,并配备了专职文化干部。1983年起,又在郊区6个乡建立民办公助的文化站,配备1名不脱产的干部负责文化站工作。
市青少年宫1958年建立宿县少年宫,建市后易名为宿州市青少年宫,座落在花墙子巷内,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院内有旧式小楼一幢,平房10余间,是宿城青少年科技、文化、文艺活动中心。院内设电子游艺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美术活动室等。有专职美术、音乐教师各1人,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音乐、美术培训班。1983年以来,经常举办舞会,每次约有50对左右的舞伴参加活动。
二、民间舞蹈
宿城的龙灯、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采。建国以前,每年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这些民间舞蹈队沿街表演,各种节目千姿百态。南关玉皇庙、西关兴福寺、北关奶奶庙逢庙会时,这些民间舞蹈队在庙会上表演,烘托了庙会的热闹气氛。建国以后,各种民间舞蹈队除于传统节日上街表演外,每年国庆、元旦等节日,在火车站广场、大、小隅口、文化广场等处也进行表演。郊区和各街道办事处的民间舞蹈队相互比赛,表演节目推陈出新,表演技艺高超。表演场所人头攒簇,万人空巷。
龙灯用竹蔑扎制一条长龙,外饰以绘有龙鳞的彩布,十多节或数十节不等,每节由一人持竿撑顶,若在晚间每节内点有腊烛,故称龙灯。表演时,一人用竹竿挑起一个红绣球在前引路,掌龙头的人首先舞动起来,以示龙欲戏珠,后面的各节跟着舞动,龙头不断翻滚,龙身龙尾也随之婉蜒弯曲,左右摇摆,俨然一体,形象生动逼真。
狮子舞用竹蔑扎制一个狮子头骨架,外用布或纸饰以眼、耳、口、鼻,并用黄布缝制狮子身,缀以彩色穗状麻帔作狮毛。每头狮子由两个人伴演,一人站着在狮体内撑着狮头,一人在狮体内弯腰饰狮身和狮尾。另一人扮驯狮人在前不断挥动绣球,在锣鼓伴奏声中,狮子随着绣球的挥动方向,摇头摆尾,窜跳打滚,更有翻筋斗,上滑板等技巧表演,活跃非常,场面热闹壮观。
竹马用竹篾扎制马形,套上不同颜色的布,马身围着的布接近地面,扮演者置身其中,以步代马行,但又看不到脚,表演时锣鼓唢呐伴奏。随着演员的不同表演,可表演各种马舞姿态。
旱船用竹蔑扎成大船1只,小船2只。船周围皆饰以彩布,多演白蛇传故事。表演时鼓乐齐鸣,唢呐吹奏,扮演青蛇、白蛇者,手持青龙宝剑起舞,另有人扮演乌龟精、蚌壳精、梢公者在船旁伴舞。
高跷表演者身着戏装,脚下绑着带拐子高约60~70厘米的跷棍。表演节目有“打渔杀家”、“宝钗扑蝶”、“青蛇白蛇闹许仙”等。行走时有十字花、二龙出水、扯四门、剪子股等阵式。表演时有站门、挖门、一条边、骨牌定、圆场等程式,演唱用唢呐、笛子伴奏,最后以惊险的高难动作叠罗汉收场。
套鼓舞套鼓舞的表演者共4人,前台1男2女,后台1击鼓者。男的穿白色袜子不穿鞋,扎头巾、系腰带,背对观众舞蹈上场,2名女演员(多为男演员扮演)扎大辫子,上穿短褂,下穿彩裤,手中各执一把大彩扇,上场以作为男演员的陪衬。初期套鼓还配有伴唱。3人在前台按照鼓点舞蹈,故称套鼓。套鼓的调子质朴、活泼、明快、节奏感强。它原来作为一出舞台剧的序幕表演,后来形成可以独立表演的民间舞蹈,走上街头。1957年,套鼓舞经民间老艺人历云亭挖掘整理,参加全国民间文艺调演,荣获整理、表演等6项奖。
大鼓钗大鼓钗由男女演员各2人在街头演出。男的1打鼓、1拍钗伴奏,女演员随着鼓钗的节奏起舞。舞蹈有对串和甩大辫子等。有时还配有曲调男女对唱。1957年,宿城大鼓钗参加全国民间文艺调演,获优秀奖。1984年,经省歌舞团加工整理,录像存档,并灌制唱片对国内外发行。1985年,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荣获多项优秀奖。
腰鼓腰鼓于解放初期传入宿城。表演者头扎白毛巾,身着腰鼓服,腰中挎鼓。表演时数十人同时击鼓起舞,随着不同的鼓点出现不同的舞姿。
秧歌舞秧歌舞于解放初期由老解放区传入宿城。该舞有固定的曲谱,并按曲谱配歌词。表演者两手执彩绸或手帕,随曲谱起舞,并唱歌。是进行政治宣传普遍应用的文艺形式。
三、民间器乐
唢呐俗称喇叭、响。吹奏时伴以笙、萧、管、笛、锣、钗等乐器。因需要多人配合演奏,所以要组成唢呐班,也叫响班或响棚。民间婚、丧或其他重大喜庆活动多请唢呐班吹奏。欢乐明快的曲调有百鸟朝凤、凡字调等,多为喜庆事所用;丧葬多奏小柳金等哀曲。唢呐乐曲中的凡字调、大小柳金、大小开门、宫调、工花、五六五、迎嫁等曲调已由《安徽民间音乐》编辑部编辑出版。
家常会锣鼓家常会锣鼓以堂鼓、苏锣,铙钹、小锣、大锣、小铛子等打击乐器为主,有的配有“长尖”(铜质,形似喇叭,长1.5米,带金属嘴的吹奏乐器)。建国前,宿城四关和陈营孜、小秦楼、叶家、葛林等村都有家常会锣鼓班。每逢喜庆节日轮番上街演奏,给节日烘托喜庆气氛。常用的锣鼓经有慢长锣、么二三、十番锣鼓、闹荆州、狮子捕球、闹金鸡等。其知名老艺人有饶大红、丁方尧、饶大玉、饶正春、张继春等。
四、民间美术
剪纸宿城剪纸多为绣花样,有鞋面、寿靴、枕头、灯笼、嫁妆上的红纸花样等。所剪的花鸟、鱼虫、人物,线条粗放、舒展、流畅,造型生动。近年多有创新,如“庆丰收”、“只生一个好”等等。
建国前,宿城有零散剪纸小摊,出售绣花纸样,也有个别爱好者以剪纸自娱。1958年,城内尚有剪纸名手蒋锦英、常瑞婷、张慧萍等。
蓝印花布建国前,宿城有“双艺”、“长源”等20余家染坊,其蓝色印染花样有十样锦、蝴蝶、麒麟送子、二龙戏珠、大牡丹、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荷花等,以浑厚、朴实、粗放见长。蓝印花布以“小三槐蓝靛”为主要颜料,配方精细,耐洗耐晒,经久不褪色,现已绝迹。
木版年画建国前,宿城有纸号(坊)10数家,较出名的有广泰昌纸号。其年画有观音、关公、门神、灶爷、财神等。刻工和印刷都比较讲究,线条古拙、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木刻版多为棠梨木、红木、紫檀木所制。多用宣纸、元书纸、棉纸印刷。现已绝迹。

灯彩宿城最出名的灯彩妙手是韩玉玺(1879~1959)。他制作的太艺人在吹捏糖人师少师(即大狮子、小狮子)、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成套的灯彩及旱船、龙灯、竹马等,形象生动。其子韩兴华技艺亦精,近年大型灯彩多出其手。
糖人建国前,宿城一些糖塑艺人,走街串巷以捏塑糖人维持生计,至今仍有经营此业者。糖人制作工艺有熬糖、吹捏、模压等程序。制作的人像及各种动物有上百种样式,如猴子吃仙桃、猪八戒扛耙子、老鼠偷油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艺人在吹捏糖人
五、曲艺
坠子坠子为民问曲艺的一种,有大口坠子(蔓子活),小口坠子(段子活)之分。其起源与形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起源于安徽阜阳一带,由“道情”、“鸳歌柳”结合发展而成,距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其伴奏乐器“坠子(即坠胡)”而得名。正式演唱时,坠胡配以简板或脚梆,先奏“闹台”、“弦桄”(即大段坠胡即兴曲)“八板”等以作前奏。演唱者持简板(也有琴师兼脚梆自拉自唱的)演唱。其常用的声腔有:“四句腔”、“大、小寒韵”、“垛子”、“扎板”、“三字紧”、“五字嵌”以及“花腔”、“小黑驴”等曲调。
建国前后,宿城较出名的坠子艺人有刘元芝、马定君、刁教云、秦永珍等。1958年,刘元芝作为安徽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以演唱《李逵夺鱼》获奖章,并在怀仁堂为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1984年,大坠胡独奏《瞽臾的悲欢》获全省创作、演奏一等奖,获全国音乐录音评比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大坠胡曲《闹花灯》参加了全省“江淮之秋”歌舞节,获全省创作一等奖,演奏一等奖。
琴书琴书,当地群众称“丝弦”、“扬琴”、“瞎腔”。清代以来在宿县、灵璧一带流行。淮北琴书,一般认为由鲁西南传入泗县、宿县后,结合当地的《凤阳歌》和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其表演形式不一,有自拉自唱的“单口”,也有两人或数人合唱的“多口”。常用的曲调有四句牌子、悲腔、垛子板等。宿城著名琴书艺人陈家章,常用丝弦演奏京戏,仿诸名伶唱腔维妙维肖。他经常演奏的书目有:《王天宝下苏州》、《辞曹》、《雷公子投亲》、《甘露寺》、《潘金莲拾麦》、《说唐》、《反唐》、《孟丽君》、《十把穿金扇》、《鹦歌对待》等。1957年,参加安徽省和华东曲艺会演,荣获华东曲艺会演二等奖。
大鼓淮北大鼓一说起源于泗州一带,受河间大鼓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于清代中叶由山东传至宿州、泗州后形成的,流行在淮河两岸。大鼓演唱形式简单,左手夹两片月牙伏的钢板(也有用三扇板的)击、节,右手持鼓条,在鼓板伴奏中演唱。唱前先打“凤凰三点头”。故事开始时,鼓打富有变化的“长流水”和“颠倒挂”,钢板点子奏“珍珠串”。演唱分“卧嗓”(即肚音、憨腔)“立嗓”(即唇舌音)两派,宿城艺人多用“卧嗓”。
大鼓的书目多为历史性的公案和侠义故事,如《封神榜》、《七剑十三侠》、《施公案》、《彭公案》、《包公案》、《刘庸坐南京》、《水狮传》、《杨家将》等。常用的唱腔有“慢板”、“紧板”、“垛子”、“落板”等。宿城较出名的大鼓艺人有何廷干、王有成、李圣清等。
渔鼓渔鼓传自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最先以道教的故事为题材,宣扬劝善警恶、出世避俗等道家思想,因此又称为“道情”。明清以来,流传很广。演唱时,演唱者左肘抱渔鼓(一长竹筒,一端蒙猪护心皮或蛇皮)左手持简板击节,右手击下端的鼓皮。常用曲调有四平调、五鼓三板、大小寒腔等。演唱书目有《双秃闹房》、《翻车段》、《黑驴段》、《拳打镇关西》、《李逵夺鱼》等,宿城较为出名的渔鼓艺人有朱有才等。
六、杂技、动物表演
杂技建国以前,每逢春季庙会或秋后冬闲,便有杂技班在四关及城内广场搭棚演出。其中较有名的演员有顾传标、顾小侠、尹清云、巩庆芳等。演出节目主要有刀山、马术、走钢丝、蹬技、气功等。最精采的要数上刀山,在刀山上表演空中吊人、仙人睡觉等绝技。至建国前夕,他们均在各地撂地摊演出。1959年,宿县文化部门将顾传标、尹清云、巩庆芳等人组成宿县杂技团,定员70人。演出也从露天广场走上舞台。该团足迹遍全国,先后接待过30多个国家的友人观看演出。1979年,“女子杠杆”和“晃板”两个节目参加全国杂技调演。
1982年,市北街道办事处,创建武林飞车团,全团22人。表演节目有双车对走、三车对走、摩托车高空飞车、摩托车双撒手、摩托车高空技巧等。
动物表演1956年,宿县文化局将李同仁、郑继荣的两个动物棚合并组成大众动物园,以驯兽表演为主,后更名为宿县动物表演团。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该团为主拍摄了立体电影《快乐的动物园》。1980年后,宿州市区、乡、街道组建了10个动物表演团,多在外地乡镇活动。表演节目主要有人兽搏斗、狗钻火圈、狗识字、羊走梅花桥、羊走钢丝、猴子打篮球,拳入虎口等。
宿州市民间杂技动物团简况
(1985)

七、民间歌谣
儿歌宿州流传的儿歌颇多,内容和语言有着浓厚的淮北特色,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儿歌在语言形式上多为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以短句为主。一般隔句押韵,节奏感强。儿歌虽然没有曲谱,但吟唱起来却带有很强的音乐感。由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旧有的儿歌,特别是内容意义不大、语言不够规范的儿歌,逐渐被新编儿歌所代替。在市郊农村,至今部分儿歌依然存在,并且客观地承担着幼儿的教育作用。
月姥娘
月姥娘,八丈高。
骑白马,戴洋刀。
洋刀快,切白菜。
白菜老,切红袄。
红袄红,切紫绫。
紫绫紫,切麻籽。
麻籽麻,切板碴。
板碴板,切黑碗。
黑碗黑,切粪堆。
粪堆臭,切腊肉。
腊肉辣,切苦瓜。
苦瓜苦,切老虎。
老虎一翻眼,
七个盘子八个碗。
小红孩
小红孩,爬薄帐。
爹打锣鼓娘唱唱。
小孩下来跳起舞,
冬锵冬锵冬冬锵。
磨豆腐
咕噜噜,咕噜噜,
半夜起来磨豆腐。
磨豆腐,真辛苦,
磨到天亮还不住。
价钱少,营养足,
吃肉不如吃豆腐。
看天
月亮圆圆,像个盘盘。
我要上去,找你玩玩。
星星晶晶,好像明灯。
我要上去,拿你照明。
天河长长,好像长江。
我要上去,坐船逛逛。
小花猫
小花猫,小花猫,
为啥今天睡大觉?
我知道,我知道,
昨天晚上抓老鼠,
花猫没有睡过觉。
民歌宿州一带的民歌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炼,形象生动鲜明,思想内容丰富。经常传唱的民歌有“李玉莲”、“五更调”、“赶脚调”、“五月送郎”等,其中“李玉莲”、“五月送郎”等被编入《中国民歌集成·安徽卷》。


民谣宿州民谣与儿歌、民歌有相同之处。民谣没有乐谱,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有很强的乐感。其思想内容有鲜明的倾向性。有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有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有的则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批判。如《十二恨》这首民谣,它反映了一个深居闺门的年轻姑娘,虽是怨恨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情生活,实际上却唱出了旧社会广大妇女的共同心声。她在怨恨、嘲骂中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苦痛。封建社会的婚姻法规,极大地束缚了人性的自然发展,给年轻女子带来不幸,以至绝望。从某个方面说,《十二恨有很强的批判力量和反抗力量。但是年轻女子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正确出路,企图以“寻短见”来求得解脱。在旧社会,年轻女子能以怨恨、嘲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实是难能可贵的。从艺术上看,《十二恨》也是很有特色的。从头到尾,字句基本相似,协调匀称,节奏分明。现将《十二恨》录之于后。
十二恨
一恨恨爹娘,爹娘无主张。十七十八正相当,怎不打嫁妆?怎不打嫁妆?
二恨恨公婆,公婆无奈何。娘婆两家正相合,咋不来说说?咋不来说说?
三恨说媒的,媒人该死的。娘婆两家都同意,咋不来提提?咋不来提提?
四恨奴的妹,奴妹小两岁,男成双来女成对。越想越掉泪,越想越掉泪。
五恨我的嫂,我嫂也怪好,手捧银娃对面笑。越想越难熬,越想越难熬。
六恨我的哥,我哥在南学,手捧书本念子曰。我哥无话说,我哥无话说。
七恨恨庙堂,庙堂有和尚,早扫地来晚烧香。我是女和尚,我是女和尚。
八恨女朋友,朋友不遵守。好象东海水交流。一去不回头,一去不回头。
九恨九太皇,打开红罗帐,一对鸳鸯两头放。哪有奴的郎?哪有奴的郎?
十恨抬轿的,抬轿的×养的。门东门西你都抬,咋不抬奴呢?咋不抬奴呢?
十一恨奴命,奴命不如人?高屋悬梁一条绳,早死早脱生,早死早脱生。
十二恨短命,死了埋孤坟。娘婆两家无吊孝,哪有奴的人?哪有奴的人?
仪式歌仪式歌多是在喜庆的日子为举行某种仪式所唱的歌。它不拘形式,没有歌谱,长句短句均有。内容多是表达喜庆的气氛和良好的祝愿。如《祝寿歌》、《祝酒歌》、《送房歌》、《撤帐歌》等。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仪式歌已广为流行,旧有的仪式歌已不多见。现录旧时在宿州地区较为流行的仪式歌二首。
撒帐歌
花轿到门前,福寿两双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大红轿,进大门,欢欢喜喜庆良辰,鞭炮连天迎新人。
请女客,二钗裙,您把新人请进门。
叫声新人“请、请、请!”新人扭捏出轿门。
贵针贵瓶怀中抱,真真切切要小心。
新人下轿来,鼓乐两边排。吉星高照起,四方亲友来贺喜。
新人把头抬,碎步往前迈。一块陈香木,雕成一马鞍。新人起一步,步步保平安。
两条红毡前后传,撒帐撒到天庭院。
众亲友,举目观,香案桌子摆院间。
撒帐上,观看新人好模样。新人好窈窕,柳叶眉,杨柳腰,大脚裤子带洋掏。
撒帐东,像唐僧,前边走的猪大帅,后边又跟孙悟空。
撒帐西,观看一对好夫妻。你看她,她看你,夫妻二人真如意。
撒帐南,好像文王去访贤。文王访贤民有福,三宫娘娘保国主。
撒帐北,新人齐步接贵客。男成双,女成对,才子佳人真相配。
人声嘈嘈鞭炮响,恭请新人来拜堂。男站东,女站西,香案桌前拜天地。一拜天,夫妻二人齐齐肩;二拜地,夫妻二人美如玉。
拜过天地进洞房,银灯高照新嫁妆。黑漆柜,红皮箱,中间又搁象牙床。象牙床,象牙床,鸳鸯枕头配成双。象牙床坐天仙女,好似玉女下天堂。
东方一一紫云开,西方片片彩云来。
今日喜逢连理期,明年麒麟送子来。
一撤一元入洞房,一子如意百事康。
…………
百鸟朝凤闹嚷嚷,成双配对喜气扬。
洞房花烛说不尽,白头偕老日月长。
送房歌
众人送新郎,入洞房。
灯烛辉煌,喜气洋洋。
象牙床,左鸳鸯,右凤凰。
鸳鸯成对,凤凰成双。
芙蓉对金菊,织女对牛郎。
寿同山岳永,福如海天长。
夫妻同偕老,乾坤天地长。
八、民间游戏
旧社会,本市郊区经济落后,游戏场所和设施一无所有。在漫长的岁月里,广大群众创造了自己的游戏娱乐方式。这些方式,起到了体育娱乐的良好作用,有的流传至今,现选几种方式如下:
儿童游戏
抢皇城在地上划8个方格,另在左下角突出一个方格,名之曰“皇城”。每个方格称一间“屋”,约1米见方。游戏开始,先用某种方式决定踢瓦顺序。游戏的规则是:手持瓦片并将其丢在“屋”内,不准出“屋”或压线;踢瓦时必须单腿跳人踢出瓦片,不准从旁踢出或压线;谁先占领的屋可以在“屋”内休息(即双脚着地),别人只准经过而不得在屋内休息;踢瓦必须按顺序经过每一间“屋”;第一个踢瓦人先按照规则将瓦片丢人第一间“屋”并踢出,如未犯规,则继续顺序占领每一间“屋”,如犯规,则第一轮停踢,然后按顺序再进行。第一轮结束后,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按规则第一个占领“皇城”者为优胜,其余依次排出名次。

杀羊儿童七、八人或十数人,选一身材高大健壮的儿童为首,排在第一位称羊头。其余人依次排成一长队,每一个人均扯住前边一人的衣服。另一人,手持一小棍,称作杀羊人。他想方设法去捉排在最后的一个人,羊头则率领群羊,左躲右闪,千方百计不让杀羊人捉住。如杀羊人捉住最后一个人并将其拉出,算是杀了一只羊,然后再设法依次将群羊全部捉住,游戏即告结束。这种游戏既能起到体育与娱乐的作用,又可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灵活机动的能力。
斗鸡儿童二人以上,每二人为一对。斗鸡时相斗双方必须单腿独立作金鸡独立状,双手抱住踡上的另一条腿,然后互相攻击。如把对方击倒或使其双足着地,即算胜利。然后再和另一人相斗,如能击败参加游戏的所有儿童,即被大家视为英雄。这种游戏,既可以收体育锻炼及娱乐之效,又可培养儿童机智勇敢的性格。
成人游戏
憋死猫由两人对垒,每人两枚棋子,各占一个45度角和90度角。各人的棋子必须不同样。“憋死猫”的走法比较简单,每人一次走一步,交叉进行。棋子沿线(如图所示)行走,总共只有五个落棋点(即四只角及中间的交叉点),没有线的那一面不能走(中间画○以示陷井),先走棋的不能第一步就走45度角那一块棋子,否则一步就把对方“憋死”。因此,无论谁先走棋,必须先走90度角上的那块棋子。经过几个回合后,如有一方不慎,把自己的两块棋子又走到自己原先的位置上,另一方把45度角上的棋子往中间的交叉点上一放,就把对方憋死了。游戏即告结束。

老虎吃蚂蚱老虎吃蚂蚱的棋盘是横六竖六正方形的平面,每方各占三条线。“老虎”一方只准摆三块子,这三块子,没有固定的位置,可按照自己的战术去摆;另一方“蚂蚱”必须将三条线上十八块子摆满。“蚂蚱”先走,用一块子向前后或左右走一步,如走到老虎跟前的蚂蚱,其身后无子,老虎正好从蚂蚱身上跳过去,跳过去就是吃掉一个蚂蚱,要把这块子拿掉。这样依次走,最后,如果老虎把蚂蚱吃完了,老虎即胜利了;如若蚂蚱把老虎憋住使其无路可走。吃不掉蚂蚱,蚂蚱即胜利了。

六轴亦叫六路,其名是根据棋盘横六竖六得来的。其走法有二:
一种是像下围棋那样,双方各执不同样的子,一替一块的摆,摆完后再走。摆子时准许上“轴”和上“方”(一条直线上的六块子都是一方的叫“轴”,四块子摆成一个小方块,又都是一方的叫“方”)。“轴”与“方”的摆法,要在赛前双方商定,是来死的还是来活的。“死的”就是在这条线上或这个小方块上只能成一次,不准算第二次的,如若是“活”的,那就是有机会就行。一方成一“轴”就要拿掉对方的两块子,成一“方”,亦拿掉对方一块子。先摆子的后走,后摆子的先走,如双方都无“方”、“轴”,先摆子的要拿掉自己一块子,让对方先走。以后互相交替走子,一次一步。一方的子被吃得只剩下三块时,另一方就胜利了。
另一种走法是,双方一人一块的把棋子摆满,摆完后,双方各拿掉一块子或谁先走谁拿掉一块子。双方实行堵路的办法,哪一方没有路走,就要拿掉自己一块子,直到一方不足六块子时,另一方即算胜利了。

九、谚语歇后语
谚语
社会谚语
丰年要当歉年过,免得歉年受饥饿。
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
三年不吸烟,省个大黄犍。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一段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灯不拨不明,话不说不透。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胜如远亲。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优。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饱时一斗,饿时一口。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真金不怕火来炼。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钦。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和尚不亲帽子亲。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外(横)财不富命穷人。
冻死迎风站,饿死扎扎腰。
冻死不挖窟,饿死不做贼。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晨未到。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
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事)。
纵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在身。
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积德行善,不必把佛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生活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着要身体好,吃个八成饱。
不吸烟,不喝酒,病魔绕道走。
交了九月九,医生袖着手,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
睡前烫烫脚,胜似催眠药。
返老还童求仙丹,不如早起跑三圈。
心宽酣睡,长命百岁。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姜开胃,蒜解毒,多吃萝卜百病无。
一生勤劳动,老来药少用。
乐观少优愁,白发难上头。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喝开水,吃素菜,身体健康不受害。
人躁有病,天燥有雨。
天气谚语
春寒多有雨,夏寒断水流。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小雪不下雪,旱到来年五月初。
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十月三场雾,老牛水中凫。
雨后西南风,不刮三天空。
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西风不晴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
三九、四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交了处暑节,夜凉白天热。
天河调角,收拾被窠,
八月被,九月袄,十月棉裤要备好。
早上烧霞,晚上沤麻。
早上白云走,晌午晒干柳。
早上瓦瓦云,中午晒死人。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乌云接驾,不阴就下。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燕子低飞,大雨倾刻。
蚂蚁搬家蛇虫爬,小秃挠头天要下。
月晕有风,日晕有雨。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太阳落,乌云长,半夜三更雨点响。
烟搭棚,天要晴。
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晚上星星稠,明日晒淌油。
南风转东风,不落三天空。
公鸡高处鸣,阴天要转晴。
晚上鸡鸭早归笼,明天太阳红彤彤。
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西北乌云无好货,不是大风就是雹。
农业谚语
种子不挑选,出芽不保险。
有钱买种,无钱买苗。
饿死爹娘,留好种粮。
冬耕深一寸,抵上一茬粪。
种麦没啥巧,就怕坷垃咬。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立冬把耧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麦怕胎里旱,人怕老来苦。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扫帚响,粪堆长。
要吃香的,离不了脏的。
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
家土换野土,一亩抵二亩。
过了三月三,南瓜葫芦地里安。
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点瓜豆。
枣树发芽,好种棉花。
天河南北,好种荞麦。
锄头有粪,越锄越嫩。
干耪棉花湿耪瓜,不干不湿耪芝麻。
立了秋,挂锄钩。
芒种忙,麦上场。
谷上垛,麦上场,豆子扛在肩膀上。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八成就要收,莫等十成丢。
立冬不拔菜,必然遭冻害。
歇后语
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
飞机上唱戏——唱高调
秃头的虱子——明摆着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小葱伴豆腐——一清二白
蒜台伴藕——有光棍有眼子
热锅上的蚂蚁——难熬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老鼠拉木杴——大头在后边
猫哭耗子——假慈悲
耗子抵猫鼻梁骨——作死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
狗舔锅台——团团转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癞蛤螟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茅厕的石头——又臭又硬
豆腐掉到灰窝里——吹打不得
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周洋狗上山——找煤(霉)(周洋狗即烈山煤矿董事长周玉山)
疤拉眼照镜子——自找难看
螃蟹作揖——对夹(家)
大水淹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
戴草帽子亲嘴——差一截子
老牛掉到枯井里——有力无处使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
宿州的高跷——半截不是人
捋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
井底的蛤蟆——见不了多大的天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截缝掉了剪子——净落尺(吃)了
瞎子点灯——白费蜡
打绳的摆手——到劲了
骆锅子上山——前(钱)心重
骑驴看书——走着瞧
聋子耳朵——摆设
枣核子解板——两锯(句)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芝麻掉到针眼里——巧的很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嘴上抹石灰——白说
快刀打豆腐——两面光
吃了秤陀——铁心了
吃了木炭——黑心了
乌龟垫床腿——硬撑
快刀斩乱麻——利落
卖梨膏糖的住高楼——熬上去了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猴子戴礼帽——假充人
隔靴搔痒——不着边际
狗撵耗子——多管闲事
木匠调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姜大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技红杏出墙来——对外开放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墙头上的茅草——随风摆
狗咬尿泡——瞎喜欢
芝麻开花——节节高
兔子枕着狗腿睡——胆大妄为
叫花子打年鼓——穷开心、穷快活
吊死鬼抹粉——死要好看
八月的柿子——老来红
出窑的砖——定型了
高射炮打蚊子——大才小用
王佐断臂——留一手
抱着元宝跳河——舍命不舍财
矮子上楼——步步升高
没钱去赶集——闲逛
顺梢吃甘蔗——节节甜
老龙王搬家——离海(利害)
马尾巴系豆腐——不能提
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下雨顶筛子——漏的匀乎
闺女穿娘的鞋——老样子
锅底下掏红芋——捡熟的摸
巷口扛竹杆——直来直往
程咬金三斧头——头三下子狠
狗吃糖稀——拖拖不断
狗咬狼——两怕
红辣萝卜——里(李)白
腊月的萝卜——冻(动)心
砍头狼喝烘柿——露不出鼻子眼
尿罐子打酒——不是盛酒的家伙
抱着木炭亲嘴——碰一鼻子灰
布袋里装菱角——里戳外捣
竹蔑子攘狗——不是枪(腔)
狗皮贴在墙上——不是画(话)
脚底下踩电灯——明脚(名角)
担挑行李——两头兼顾
秃子买木梳——没的(说)
在大腿上诊脉——摸错了地方
裹脚布围嘴——臭一圈
一个指头和面——捣着吃
拉车跟个牛犊子——不使劲
年三十逮个鳖——有它也过年无它也过节
八月的核桃——满仁(人)
石板上栽花——不能活
大脚穿小鞋——前(钱)紧
叫花子牵猴——玩心不退
癞蛤蟆不咬人——样子难看
秃头上别簪子——撬(俏)皮
卖盆的不吆喝——敲缸
连边胡子吹喇叭——毛鼓(估)
黄鼠狼跑到磨道里——私充大尾巴驴
盐店失火——烧包
割草打兔子——带梢(捎)
卖凉粉的挑戏台——架子大
四十八两元宝——一锭(定)
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
十、皮影戏
皮影戏是以灯光显示皮制小人影象的傀儡戏。演出时,台子四周用黑布围裹,在台前悬一块似银幕的布幔。皮影小人多系驴皮制成。透光透色性能均好,皮人头是活的,随时可改头换面。该戏多在晚间演出。演出时围内点上油灯,由1~2人操作皮制小人在灯前后动,以显示影象。所用乐器只一锣一鼓一个梆子,唱腔也只有短腔长音。建国以前,宿城街头时有演出,所演节目主要是《西游记》里的故事。皮影艺人以濮连三、史继思较为出名。今已不见演出。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