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副产品收购
农产品收购
宿城郊区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油料。1953年底,开始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1980年后开放市场,农民完成征购任务之外,可以将粮油自由出售。市供销系统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深入郊区设农产品收购点,将所收的粮食油料转销外地。具体情况见本章《粮油收购》节。
副产品收购
建国以前,宿城生猪的收购全由民间屠宰户经营。1953年,宿县地区食品收购处在郊区设收购组。1955年实行派购政策,发给售猪户饲养票。1958年国家收购无计划,生猪饲养量急剧下降。1960年,饲料极其短缺,农民无力养猪,购销濒于绝境。黑市上猪肉每斤售价高达八九元。1961年实行奖励政策,对售猪户奖以粮、棉、布、糖等计划物资的票证,生猪收购量有所回升。1965年,宿城各生猪收购站计划收购生猪1.6万头,实际收购达2.8万头,超额75%。1966年后的7年间,经济管理混乱,生产经营无计划,生猪的购销比例严重失调。1973年,采取每售一头猪可返销计划内猪肉和猪油12斤的奖励办法,收购工作开始按计划进行,收购量有所增加。1980年后,随着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养猪事业得到发展,全市收购生猪量大大增加。1985年,收购生猪3.76万头。
鲜蛋原是农民自产自销,建国后开始由国家收购。1957年,国家提高鲜蛋收购价格,由1951年每斤0.25元提高到每斤0.45元,鲜蛋收购量成倍增长。1958年,采取大购大销,破坏了产、供、销的平衡,经营管理混乱,兼之饲料缺乏,鲜蛋减少,市场脱销。在城郊出现了见鸡要蛋、无鸡收蛋的现象。1963年,实行鲜蛋派购和奖售相结合的办法,即按照各社队家禽繁殖情况,分担售蛋任务,再由队落实到户。国家每收购1斤鲜蛋,奖给糖票半斤、粮票1斤,超额部分增加奖励,并允许农民在集市出售鲜蛋,鲜蛋收购量明显增加。1966年后的10年间,只派购,不奖售,挫伤了农民群众饲养家禽的积极性,鲜蛋收购量日趋下降。1980年以后,鲜蛋收购量日增。1982年至1985年共收购鲜蛋169万斤,平均每年收购42.2万斤。
建国以前,家禽也是由饲养户自由销售。建国后由国家派购。1961年实行过按额奖售。1982年至1985年,全市收购家禽86.38万只,平均每年收购21.6万只。
1970年以前,市场蔬菜均由农民自产自销。1970年,宿县城关镇成立蔬菜果品公司,以经营蔬菜为主,兼营水果。为了发展蔬菜生产,对近郊菜农采取“以粮换菜”的政策,成立了蔬菜专业队,种菜面积1500亩,每年可供给城区居民蔬菜1450万斤,平均每人每天可吃到蔬菜0.8斤。1980年,市蔬菜公司帮助菜农解决技术、化肥、种子等问题,并改统一收购、统一分配为队店挂钩、产销见面。1984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蔬菜市场开放,莱农可以白产自销,议购议销,城市蔬菜供应十分充裕,平均每人每天可吃到新鲜蔬菜1.4斤。
土、畜产品收购
土、畜产品是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建市以前,土、畜产品的收购由宿县外贸公司、供销社等部门承担。建市后,由市畜产公司负责,收购后由省外贸有关出口公司组织出口。
1982年~1985年,全市共收购薄荷油0.28吨,兔肉5.08吨,花生米53吨,蜂蜜257.5吨,猪大肠20.5吨,香菜籽135.5吨,柳编32207套。
二、地方工业品收购
民国时期,宿城生产的工业品有木器、铁器、糕点、服装、食用油、饮料酒、纺织品、针织品等,数量很少,多是自产自销,或由小商贩自由购销。建国初期,对关系国家建设、人民生活的地方工业品,大多由国营公司订购、选购。1956年以后,地方工业(包括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部门所收购的地方工业品主要有小型农具、家具、纺织品、针织品、面粉、食用油、饮料酒以及生活日用品等。
1979年后,地方工业迅速发展,商业部门对地方工业产品收购的形式有所变化,有的包购包销,有的选购,以销定购。采购的地方工业品除原收购的品种外,又增加日用化工品、农业机械等。据1985年统计,市国营商业系统经营的商品中,地方工业品约占全部商品的10%,地方工业品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金额的8%。另有一些收购的地方工业品则组织出口或批发给外地。1980年以来,每年收购分割肉、白条肉1300多吨,出口至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1985年收购拉绒布19.1万米,将军呢16.9万米,出口至美、英、西德、加拿大、冰岛等国。
三、外地商品采购
建国前,宿城一些较大商号都有驻外采购人员,由上海、镇江、徐州、济南、南京等地采购商品。中小商号多从大商号或行商手中进货,转手经营。建国后,国营商业自成体系,承担80%的工业品购进任务。1950年外地商品由上级公司调拨,实行商业内部转账。形成了上级拨什么、下级卖什么的僵硬采购模式。1953年,宿城实行计划采购,国营商业担负起全部工业品的购进任务。购进商品多为轻纺工业品。1960年前后,商品短缺,采购有困难,连火柴、香烟、白糖等日用品也不能及时购进。1966年后的10年间,再度出现了商品采购难的情况。1980年,商业开始体制改革,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所采购的商品数量和品种花样有所增多,家用电器也有增加。1981年后,变单一的输入渠道为多条输入渠道,形成了新的商品输入体制。各基层门市部、商店、代销店等,不分国营、集体、个体都可以直接到省内外各地采购和调运货物。外地厂商还实行代办托运。不仅商品品种增多,来源也扩大到全国各地。1985年,宿州市百货大楼经营全国各地商品达7500多种。
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收购量
(1982~1985)

国营和集体商业商品购入总额
(1981~1985)单位:万元

市属国营商业主要商品购入量
(1981~1985)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