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置宿州,治埇桥,即以土筑圩,开挖城河,逐步形成现宿州市的老城区。
明洪武十年(1377),始以石为基,用大砖砌成新的城墙,周围6里30步,共长1115丈,每丈筑两个城垛,共有城垛2230个,城墙高3丈3尺,厚两丈5尺,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称“望淮”、“连汴”、“阜财”、“拱宸”。每个城门上建一戍楼,每个城门外筑一月城(即瓮圈)。城墙上每一里内设8个铺,环城共49铺。环城外沿开挖护城河,深丈许,河面宽5丈,共长8里188步许。城墙城河相互依托,形成了城高池深、设施完备、易守难攻的淮北名城。以后历代对城墙、城河多次进行修葺和疏浚。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州崔维岳对年久淤塞的护城河进行疏浚美化,在河内种藕,两岸遍植杨柳。崇祯十年(1637),学正王域再次疏浚城河。
清康熙十一年(1672),因连降暴雨,东城墙倾塌百余板,知州吕云英亲自监修,错大石于底部,再盘砌大砖于其上,用浓汁新灰浇灌。乾隆二年(1737)、四年、十一年、二十三年四次修葺。嘉庆八年(1803)、十九年先后重修并疏浚城河,修筑护城堤。护城堤西起西关以西,东至东关以东,绵亘9里有余。咸丰三年(1853),知州郭世亨在城东北角修筑炮台。以后经巡抚周天爵奏请清廷批准,以工代赈,疏浚护城河,并修筑城隍。光绪年间,东南角城墙倒塌,知州何庆钊监修,使之复旧如初。原城门上的四座戍楼,于咸丰年间的农民起义战争中倾塌无存,何庆钊又拨款重建。民国21年(1932)秋,大水,北门吊侨附近城墙倒塌约30米,旋即修复。27年5月,日军以炮火轰城,西门以南城墙倒塌50米,35年始修补恢复原伏。36年夏秋之交,大东门与小东门之间,城塌数十米,为应军事需要,在李寿林县长任内予以修复。
建国后,为适应城市的发展,于1952年至1955年逐步将原城墙拆除(现仅存有城池西北角今宿县县委大院后一段),建成环城路。
附宿州古城图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