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服饰
古志载:本地人民“好稼穑、恶衣服”(《汉书·地理志》),勤劳的农民只注重种田,对衣着无多讲究,能挡寒蔽体即可。清末至民国期间,男着对襟短衫,大腰裤,折腰束带,裤脚肥大,脱穿方便,冬季有着长袍的,不扣纽扣,拦腰束带。或将右袍角提起,拽入左后束带中,显得紧身利落,行动方便。或着短袄,亦束带。衣服色彩为蓝、黑色。冬季有戴毡帽的,有带棉线帽的,夏季是草帽、席棚子,雨季是斗笠。
建国前,妇女装束代代相沿,变化不大,一般上穿右开襟褂,上至臂部,下穿大腰筒裤,用布带扎腿,自脚踝缠至膝下,平时衣服多青黑、枣红色,嫁时着大红、大绿色。民国中期,妇女有穿旗袍的、有剪短发的,大多数是知识妇女和富家子女。
士绅阶层多着长衫马褂,头戴瓜皮帽。民国后,穿制服戴礼帽的不乏其人。
建国后,长衫渐废,制服流行,男穿中山装,女穿列宁服,在农民中着便装者仍不少。城乡人民衣着较单一,多为蓝、黑灰色。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服饰式样竟相趋时,较普遍的是妇女穿高跟鞋、发式多样化,服装适时化;男多着中山装、西装,多是涤毛化学纤维,做工精细式样入时。
二、饮食
宿县地区地处淮北,向以产杂粮为主。一般农家吃惯杂粮面和红薯,用高粱、玉米面蒸窝头,蒸花卷、贴饼子,或勾稀饭;红薯或烀而食之,或煮稀饭食之,或切片晒干、磨面,同高梁、玉米面一样吃法;豆杂面擀面条,农民多作为晚饭。
过去,农民食麦面很少。一般农户只在麦收后短期内或逢年过节时,方能吃点麦面,称为“好面”。本地区除用麦面蒸馒头、蒸卷子外,还习惯用鏊子烙制薄而柔软的白面饼叫“烙馍”或称“单饼”。烙馍卷小菜食之,很是可口;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起,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把添加芝麻和盐的面皮放在油锅里炸得酥脆,称“焦叶子”,这都是本地人喜做的传统食品。
春节时一般人家喜欢叠糖。是用红薯熬成糖稀,掺炒面卷成卷,切成长方块,食之和淮北酥糖点心相似。
淮北农家早晚是以自家腌制的咸菜(酱豆、萝卜干、腌辣椒之类)佐餐、午餐多是炒些萝卜、白菜、豆芽、豆腐一般的蔬菜。逢年过节才吃点鱼肉。近年生活改善,饮食结构有所变化,长年吃麦面,平常日子也吃些肉类。
现在城乡之间在饮食上稍有差别,主要体现在菜肴的多少,食米的多少以及口味的追求方面。
三、居住
本地区人们建房,在方位上一般选择座北朝南,称做“堂屋”。若单独一个院落的,门向东、西的称“厢房”。以往,农村住房多系泥墙草顶,后墙不留窗户,室内阴暗,夏天闷热。农村鲜有瓦房。
建房前,要先请“风水先生”看地形,在不犯禁忌之处建房。民间习俗,房屋的高度要事先与邻居商定,不能有高低之别,生育未满月的妇女禁止进入他人住宅。
建国后,住宅习惯基本依旧俗,但居往禁忌逐渐减少,房屋质量逐渐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城乡出现“建房热”,新住宅不断增加。一般是瓦顶砖墙,还有建造楼房的,且宽敞舒适,样式讲究。
四、日常礼节
旧社会,人们行跪拜礼。逢年过节,婚娶丧葬,家庭、亲族内均依长幼尊卑成礼。民国时期,并行鞠躬礼。
建国后,跪拜礼废,鞠躬礼亦不多见。平时熟人见面用举手礼或握手,道声:“你好!”若是早晨,即道声:“早!”分手时,说声:“再见”。有客来访,说声“请进。”送客至门外,说声:“再见!有时间常来!”
五、其他喜庆
生子:头生子,三天后放鞭炮,吃喜面。生后十二日(也有九日的),女方娘家亲戚备红糖、面粉、鸡蛋、馓子之类食品及小儿服装玩具来庆贺。宿县一带俗称“送米面”,萧县叫“送粥米”,泗县叫“送奶糖”。此俗一直流行不衰,近年且趋于奢华。
祝寿:过去,祝寿之礼只在富贵体面人家举行,一般人家只限于在老者的几个特定年岁里(俗谓“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七十七吃只鸡”等),买些鸡鱼肉等和平日难以吃上口的肴馔以示孝敬。近年,特别是城市中,小儿做生日的习俗逐渐流行。一般做法,是亲友买些蛋糕食品、玩具等物赠送小孩子,祝生日快乐。
建屋:建造新房上梁时,房梁棒上贴喜对联、放鞭炮、撒馒头。新房落成日,亲友携酒肉礼品前来祝贺,主家设宴招待。泗县一带俗称“压风”或“刷檩”。此俗至今农村仍然盛行。
开张:店铺开业时,贴对联,放鞭炮,亲友送贺礼或送匾额,主人设宴招待。此俗渐为“剪彩”仪式所替代。
上一篇:第二节 婚丧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