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除夕,即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除夕这一天,家人欢聚,放鞭炮,贴春联,旧俗焚香拜神。在萧县一带,各家屋门前横放一棒,称“拦门棍”,意指拦住金银财宝,不往外流。晚上,全家团聚喝辞岁酒,散给小孩“压岁钱”,有的通宵不眠,叫“守岁”。午夜放三声关门炮,天明放开门炮,是驱鬼锁邪之意。无论城乡,伙食均大改善,尤其最近几年来,除夕日,家家户户菜肴丰盛,娱乐事项增多,电影、电视录相、收录机、唱机等各村都有。有的集镇也建起了电影院。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日。各县(市)春节习俗大致相同。外出人一般都要回家过年。旧时要烧香,祭神、拜祖先、门上贴春联。早餐吃素馅饺子,意思是不能杀牲。早餐后,即走村串户进行拜年活动。同辈之间,相互拜贺,晚辈向长辈行磕头礼。建国后,磕头礼渐止。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上下级之间均可登门拜贺。各家各户均备有花生、瓜子及糖点待客。成年人和儿童均游戏娱乐,各处鞭炮声不绝于耳。大家会亲宴友,看戏看电影,愉快地欢度新年。
三、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实则为“灯节”。以往习俗,城乡家家蒸面灯,做成各种形象的面灯,中间捏一窝,可以贮油点燃。元宵节已普遍形成吃汤圆(元宵)的习俗。
晚间有“闹花灯”的活动。家家户户将纸扎彩灯点起来,悬挂门前。街头巷尾,灯火辉煌。成群儿童,挑提花灯,放花炮,结队游行至半夜方散。有些地方举行观灯会,诸如龙凤灯、狮子灯、走马灯等,五彩纷呈,形象各异。此俗在“文革”中一度禁绝,于近年恢复后,观灯会趋向繁荣,各式彩灯,大多用电发光,更显灿烂精彩。
正月十四日,农村中,出嫁闺女要回婆家,有所谓“三年不看娘家灯”的陋俗。
四、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淮北农村多以这天象征春耕生产的开始。为希冀丰收,各农户早起,在晒场上或院内空隙处,用灶灰圈成一层层的圆套,喻是粮摺,圆圈正中埋少许杂粮和铜钱,表示五谷丰登,财宝进门。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谚语。这一天,城乡人们有爆玉米花,炒糖豆,蒸菜角子的习惯,至今依然。
五、清明节
清明是扫墓的日子,人们给死去的亲人扫墓,添新土,设供品,烧纸钱等,以示后代不忘祖先。
此日,各家有在门旁插柳的习俗。早晨,煮鸡蛋,喝清菜汤。所以,清明节并叫做“寒食节”。男女青年多结伴到郊外散步,名曰“踏青”。
建国后,各机关团体,中、小学师生在此日集队向烈士陵园献花、扫墓,以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以往乡村各户屋檐有插艾条的习俗,传说能祛病避邪。萧县一带有的至今还在女孩发辫上插艾。另外,饮雄黄酒,或将雄黄涂于小儿耳边,以红丝线或金属镯、锁分别戴系在小儿手腕,脚踝或颈上,旧谓之“续命”。有些地方还用布绣成小荷包,内放白芷等香草药(叫做香荷包),系在脖子上或纽扣上。现在这些习俗已不多见。
端午节家家食粽子,此俗仍存。
七、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女孩子于该日晚上在庭院陈列瓜果,对月穿针引线,名为“乞巧”。本地区有些地方,女孩子聚集在一起吃“巧偏食”。“偏食”中包着绣花针及麦麸子的各一枚,谁吃到包有绣花针的偏食即为巧姑娘。此是“乞巧”的一种形式,现已不存在。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在外地的亲人一般都回家团圆。亲友往来,赠送月饼、果品等物。此日饭菜较为丰盛。晚间,如天晴月朗,全家便在庭院中围桌而坐,一边品尝月饼、瓜果、饮酒吃菜,一边赏月。有的邀集亲友聚会,饮酒玩乐。
九、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叫“重九”,也叫“重阳”。一般人们不注重此节日,只有旧地的文人雅士,在此日登高,野餐,把酒赏菊。现在已把“重阳”定为“老人节”。
十、十月一
农历十月一日,称为“鬼节”,此日祭祖坟。因天气转冷,把纸剪糊成寒衣,穿些纸箔在亲人坟前烧化,意在给阴间的亲人添衣抵寒。现只烧纸箔了。
十一、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本区各县均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蔬菜混合熬煮的粥,萧县一带还有把腊八粥涂在枣树上的习俗,据说以此表示希望来年多结枣子。
十二、腊廿四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祭灶日。萧县、砀山、宿县等地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早晨祭灶,在灶前点蜡、焚香、叩头,将旧灶君像揭下焚烧,表示送它上天,叫“送灶”。祭灶,有米糖,说是“贿赂”灶君,上天要奏好事,不说坏话,人们常在灶君像旁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建国后此俗渐废。
此日又称“小年”。因接近农历年关,要洒扫庭除(扫尘),购买年货,准备过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婚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