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货源组织
建国后,我区商业部门为了减少经营环节,合理组织商品流通,在是按照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还是按行政区划组织商品流通的问题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0年至1957年批发机构基本上是按照经济区域设置的,商品是按经济区域流通的。1958年至1962年,政企合一,批发机构改按行政区域设置,形成商业经营环节过多的局面。1962年至1966年,逐步恢复了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普遍出现按行政区域设置批发机构的现象。1978年以来,随着中央关于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经济机构的设置已打破了原来行政区域的控制。经济机构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渠道。
建国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工业品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1954年至1957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场供应工作以及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调整了地区差价,降低批发起点,加强市场管理等,我区此时对外进货的比例进行了适当的控制,对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在经营范围上,加以调整,规定供销社要按经济区划组织货源,不得自行到外地进货。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给商业带来严重灾难,受极左思潮影响,商业进行了大购大销,提倡生产什么,收购什么,造成货不对路,质次价高,冷背呆滞,加之商品大量赊销,损失极大,商业处于危急状态。1963年进行清仓查库,处理大量质次积压商品,平衡供求关系,商品购进纳入了商品流转计划的轨道。文革期间,由于管理混乱,盲目进货,使刚刚复苏的商业经济又遭到破坏,购销呆滞,造成了新的商品积压,商品货源的供应统得过死,一律按行政区划供应区内进货。商品供应数量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口多少分配货源,按计划纳入,不得任意到外地采购,基层供销社一律在所属县公司进货。1971年,地区成立百货二级采购供应站,货源由省商业厅分配,地区百货站负责组织调进供应区内商业市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贯彻党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货源组织由定点供应,转为面向全国选购进货,适应商业流通形式,出现了购货两旺的局面,对计划商品逐步减少了控制,1988年7月28日,名烟名酒调价后,全部敞开供应。
二、农副产品收购
建国初,我区的家畜、家禽、鲜蛋,除供销社代购少量外,大部分由集市贸易自由调节。当时虽然生产水平很低,但由于人民消费水平低,价格低廉。1956年,生猪、禽蛋纳入国家计划,开始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8年,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商业进行“大购大销”的政策,提出了“多生产,多收购,多出口、少消费”的口号,收购无底,购多留少,收购家畜禽蛋强迫命令,“摸鸡屁股”、“掏鸡窝定蛋”或听到鸡下蛋后的叫声,立即“跟踪追迹”向养鸡户索要鸡蛋的不正常现象时而有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1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派购和奖售相结合的办法。使生产有所发展,收购重又回升,规定,收购一头130斤以上,合乎标准的生猪,奖售粮食50斤,棉布五尺。为鼓励卖大猪,每超过标准五斤,增加棉布一尺。鲜蛋按户养家禽多少派购,养二至四只的,每只派购一斤半,养五只以上的按四斤派购。家禽按户包干收购,养四只至七只的派购一只,八只以上的派购二只,余数自由处理,收购集体的活鸭,三斤以上的,奖售饲料二斤。1980年以来,逐步取消家畜家禽派购政策,一般由市场自由调节。
三、商品销售
我区从1954年开始,对一些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供需情况的变化,实行了计划供应、控制供应、特需供应等一系列供应政策。
1954年,棉布实行统销政策,按人定量发放布票,凭票供应,絮棉也纳入国家计划供应。1960年8月,对10类主要针织品、卫生衫裤、三角裤、毛巾被、线毯等,实行凭票供应。1961年4月,进一步扩大对布制成品和针织品收票范围。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困难,是年每人仅发二尺七寸布票。并对糕点等食品也采取凭票供应的措施。由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生产的发展。1982年11月1日开始,对15种针织品九种布制小商品免收布票。各种维棉布、粘棉布、丙棉花布、色布、色织布临时免票供应。1983年7月对各种针织品及布制小商品,一律临免票敞开供应。年底,棉布在全国实行临时免票敞开供应,一时,结束我国棉布长期按票计划供应的历史。
从1954年起,对不能任其全面脱销和涨价的商品,采取控制供应的临时措施。供应办法是,根据物资供应情况,由商业局等有关单位发临时的票、券供应,有的则按单位人数分配,统一购买回去再分配到个人的办法。
1954年的二、四季度,对煤油实行“按户依灯”和“按户依人”凭购油证记录供应。1959年3月,对铅丝、元钉采取“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是供应基建、防汛,农具修理和工具改革,接着对食糖、肥皂、火柴、胶鞋、机制纸张、石油类等,进行重点控制供应。1960年8月15日,对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民用线实行控制供应。城市居民凭户口本,农村由基层零售供应点掌握供应。对汽油、柴油,执行“集中油源、保证重点”的原则。重点是粮食、钢铁、出口物资等运输用油。消防、公安、救护等特殊用油按实际供应。1961年4月,对夹胶雨布、工作服、油布雨衣等停止在市场出售,以保证重点行业需要。控制品种还有:洗脸盆、茶杯、搪瓷饭碗、瓷缸、全布鞋、肥皂、纯碱、香烟、热水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肉类、糕点等。直到1987年底,仍有食糖等商品实行控制供应。
从1959年以来,我区还曾实行过特需供应和高价商品供应办法。在商品不足的情况下,对从事特殊劳动的人员、特殊工种、特殊行业以及一些特殊服务对象,进行必要的照顾性供应。如对在高空、高温、水下作业的人员,对产妇、婴儿、医院病人和取得医院证明在家休养的病人,需要肉类、食糖及其他副食品,加以照顾,对行政13级以上干部享受高于供应标准,对城关镇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以及残废军人、退离休老干部,发证定量供应烟、酒、食糖等。
1984年,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经营责任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大批商品的敞开大量供应,我区各级商业部门分别采取召开供货会,送货下乡,请客上门,延期付款或销后付款实行代销,分期结算,与基层供销社联合经营,利润分成,增设供应点等措施,扩大流通渠道,活跃商品市场。
供销系统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从1950年地区供销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为稳定城乡市场,繁荣本区经济,支配人们日常经济生活的重要商业机构。供销系统的经营遍及城乡各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88年,全区供销系统六项指标名列全省七个地区之首。商品纯购进5.5亿元;商品纯销售7.05亿元,供销系统商办工业产值1.65亿元;费用水平也由1987年的9.64%下降到1.2%;全年利润总额达2 730.1万元,比1987年增长45.2%;棉花收购量为皮棉122.6万担,超额39.4%,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是年,在继续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中,全区实行主任、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将经济效益、企业发展、职工培训、精神文明建设等指标逐级分解化细,承包到人;同时全面推行风险抵押承包,全区已收抵押金1 100多万元。供销系统还千方百计不误农时组织货源,搞好生产资料的供应。1988年,全区供应化肥39.4万吨(内含计划内33万吨)、农药0.2566万吨。当年仅工业品销售额就超过二亿元,目前全区103个基层社全部成立专营经理部,下设382个专营门市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