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区的土地制度,按历史年代可分为封建私有制、个体农民所有制、公有制三种形式。建国前至解放初期,本地区土地为少数人所占有,属封建私有制(土地的占有量各阶层之间悬殊很大)。地主(包括其他成分兼地主)、富农(包括半地主式富农),人均占地约15亩,占总人口79.1%的农民和其他阶层人均占地约2.1亩。而且地主、富农还占有大量的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他们倚仗占有地多、生产资料齐全的优势,对少地、无地的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其剥削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地租。分定租、分租、押租三种,定租又称课地租、包租、死租,这种租租额确定后,不管收入多少,有收无收,佃户都得按期如数交租;分租又名活租、分收、分种地,即看场议租分成,一般是六、四打租(地主得六成,佃户得四成),或对半打租;定租和分租均按纯收获量分成,种子、肥料、牲畜、农具等一切生产投资由佃户负担;押租,又叫押金,佃户租种地主土地要按田价交付若干押金,按交纳地租的形式可分为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和徭役地租。交粮食等实物时,地主在收租过程中常使用大斗、大秤对租地的农民进行再剥削,农民无实物或实物短缺,可按市场现行价将应交实物折款交租。徭役地租,即佃户除按规定如数交纳实物或现金外,还要经常给地主做些义务工。此外,佃户每年收获的瓜、果、菜、鸡、鸭、鹅、鱼等,都要选送给地主“尝新”。庄稼收获前还要请地主看租(看庄稼好坏确定产量和地租),并办酒席宴请地主及随员。逢年过节或地主家婚丧嫁娶,佃户还要上门送礼。
租赁土地要有租约,承租者与租主通过中间介绍人双方议定交租方法,数额,拍板立约,中人担保。
二是雇工(俗称大领、二领)。半自耕农,佃农有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能租种土地,农村中的雇农无土地、牲畜、农具,为了养活全家,靠出卖劳力给地主当雇工。按雇用时间长短,分为长工(常年性)、短工(季节性)。长工除供膳宿外,年终发给一定报酬;短工满一个月的供膳宿,发月工资,临时短工只供食,发日工资。地主对雇工食宿及态度不好,雇工便消极怠工或损坏其庄稼、农具等生产资料,以示反抗。
三是高利贷。贫困农民因缺乏生产资料,或遇到天灾人祸时不得不借贷,以济急需。地主、豪绅趁机放高利贷。普通借贷方式大体有四种:一是接青麦,在每年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债户向债主借粮,收获时加利偿还,一般春天借一斗麦子,收获时要还二斗。二是叫涨不叫掉。青黄不接,麦价看涨,新麦上市,麦价下跌,一般借一斗麦子要还三斗。三是遥当地,债户由担保人向债主借钱,五块钱以一亩地作抵押,每年地主向遥当地的农民要五斗麦子,五斗高粱,只要不还清欠款,债主可继续收取地租。四是印子钱。借钱要付利息,整借零还,日期越长,利息越高,有的利过本,利倍本,农民叫做“驴打滚”,如借10块钱,月息8分,10个月还清,本利共18元。
封建私有制时期,土地可以进行买卖,因为生计所迫,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将上地卖给地主,富农或商人,卖者立卖契,和中间人同时签名划押交买者收存,并写过户单,交主管土地册的单位过户转移土地所有权。另外,土地还可作为抵押物进行典当。出当者与承当者双方议定典当价和赎回期,并立字为据,到期出当者可按原价赎回,逾期不赎,或延长典当期限,通过复议,补给欠额,把所有权转给承当者。
建国前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颁布减租减息章程、条例、法令等,领导广大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惩奸清算的群众运动。抗战前,提出增加大领工资,反对冬闲辞大领,租种地少收少分,不收不分等斗争纲领。抗日战争初期,实行二五减租、四六分种、增加工资等法令。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广西军进犯豫、皖、苏地区,我党武装转移津浦路东,在此期间,地主抽地、倒租,基本群众及农救会遭受摧残。1944年彭雪枫师长率师西进,收复路西豫、皖、苏边区,组织反倒算、反霸、反奸、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得到土地。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我军西撤,地主反攻倒算,农民失去已经得到的利益,有的群众家破人亡。淮海战役前夕,我区各地基本群众主动向地主要回倒算的果实,地主托人向群众认错,退还果实。
建国后,1950年6月30日国家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同年冬季开始,本区各县先后进行试点,土地改革分两期全面开展。在土改运动中,依法没收地主的土地、牲畜、大农具、粮食、房屋五大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填发了土地证,按照政策,给地主出路,让其自食其力。1952年春,全区土改基本结束后,各地又及时组织复查,对错划、漏划的阶级成份进行了纠正,至此,广大贫苦农民扬眉吐气,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宣告彻底结束。
土改结束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起来,群众以开展生产自救,搞副业为主,自愿组织起来,互助组发展较快,到1954年参加常年和季节性的互助组的农户、人口,占总户数、总人口的一半左右。从1952年开始,省、地委抓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5月合作社转入巩固整顿,1955年10月传达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以及省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后,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到1955年底,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完成。
1955年在基本完成初级农业合作化的同时,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上半年接收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入社,下半年有些农户拉走牲口,闹出社,转高级社不报名。1957年农业合作社进行了整顿工作,对一些规模较大,不便管理,群众要求分开的社适当划小,并且普遍进行了大队划小队工作。1958年上半年农业社进行升并,规模较小的初级社,全部合并为规模较大的高级合作社。1958年下半年在清理高级社财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并社,成立人民公社,实行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党政财文一体的“政社合一”制度,劳动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计划二、三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1959年生产下降,1960年出现非正常的死亡现象,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稳定了农业生产形势,1965年又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农业学大寨、赶郭庄(萧县郭庄大队),苦干二三年,把各县变成昔阳县”的口号。1969年撤销区一级组织,人民公社进行合并,规模扩大,强调粮食“超纲要”、“过长江”,大搞红海洋(杂交高粱)。青纱帐(杂交玉米),砍掉一些果园、桑园、树木、拔西瓜秧、韭菜苗。在“割掉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下,使经济作物和社员的正当家庭副业生产下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农业学大寨,赶郭庄的运动,农业生产逐渐转入正常。1980年恢复区级组织,调整了人民公社的规模,同时传达贯彻中央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定。1984年实行党政分开,人民公社改为乡党委、乡政府。自高级社以后,除国家各项建设事业需要征用部分土地为全民性质外,其余土地归集体所有。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