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普通中学教育
(一)普通中学校
民国28年(1939),伪固镇区长徐荫堂在东岳庙创办区立固镇初级中学。民国34年(1945)10月,灵璧县国民政府迁驻固镇,将其改名为灵璧县立初级中学,并于次年7月迁往灵城。民国36年(1947),王奎壁在新马桥创办私立正明中学。
民国38年(1949)春,中共民主政权的江淮中学(驻五河)设立固镇分校,不久升格为固镇中学。1949年10月建国后,创办湖沟初级中学。1958年创办任桥、刘集、王庄、曹老集、新马桥等5所初级中学,1959年创办唐南初级中学。
1965年7月固镇县建立时,共有9所普通中学,其中完全中学(简称完中)1所;在校学生2859人,其中高中生22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普通中学教育畸形发展,只要在几间破草房门口挂上“××中学”的牌子,便可以收生“闹革命”;部分小学也办起了戴帽初中班。1966年底,我县初级中学猛增至40所。当年,高中未招生;初中招生指标仅为684人,但却收进2362人,使初中在校学生达3956人。
1969年秋和1972年春,蚌埠第一中学下迁我县清凉、连城、宋店等地办学,致使部分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1972年,我县完中已达15所,收新生356人,使在校高中学生达1905人;初中调整为14所,在校学生10798人。1973年春,在固镇二小初中班的基础上成立固镇二中。1977年,完中发展到22所,致使小学和初中的教师逐级上调,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1978年,完中调整为12所,初中调整为20所。1979年11月,县城开办一所初级中学——固镇三中。1980年,进一步调整完中布局,全县共有固镇一中、固镇二中、湖沟中学、任桥中学、新马桥中学、石湖中学等6所完中,另外还有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1所附属中学。1985年,全县共有完中7所、初中40所,其中县属初中14所。
历年普通中学教育统计表

(二)课程学制
民国28年(1939),本地初中实行三年制。民园32年(1943),固镇初级中学根据日伪淮海省教育厅的规定,课程开设国文、历史、地理、算术、代数、几何、英语、日语、植物、动物、物理、化学、手工、图画、音乐、体育等16门。民国35年(1946),设在固镇的灵璧中学,根据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规定,初中沿袭三年制,课程开设公民、国文、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卫生、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童训等16门;高中实行三年制,增开三角、解析几何、生物、自然地理、军训等5门(停开算术、动物、植物、卫生、童训等5门)。
建国后,本地初中、高中的学制,1949~1968年为三(初中三年)、三(高中三年)制,1969年~1982年改为三·二制,1983年以后,陆续恢复三·三制。课程设置一般为,初中:政治(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史)、语文、英语(或俄语)、数学(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地理、历史、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等14门,高中:增开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生物等5门(停开法律常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音乐等5门)。
(三)教学和教研
日伪时期,教师教学互不通气,因此有时对教材暗中取舍;有见地的国文教师也常选择一些富有民族气节的古文,作为补充教材。民国34(1945)秋,设在固镇的灵璧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和教务主任经常对教师教学进行考核;虽无教研组织,但定期召开教务会议,进行教学研究,并对各科教学提出要求,教师一般都能遵守教务会议决议。
建国后本地中、小学都按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统一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特别明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逐步纠正书本脱离实际、脱离政治的倾向。1951年,开始对教材、教法做较系统的探讨;正式建立各科教研组,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教学时,插入学生读、说、练等活动。1955年,开展专题教研,主要围绕语体文的长课短教、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训练等。教学一般采用“五环节”教学法。1958年学校卷入大炼钢铁、大种农业试验田活动,打破了教学常规。1962年国家确定学校“以教育为主,全面安排”的方针,制定了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学校推广郭兴福教学法。1963年教师抓“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大量引入补充教材,又因考试频繁,加重了学生负担。
“文化大革命”初,学校停课“闹革命”,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粉碎“四人帮”后,结束了学校混乱局面,改变了学生不愿读书的现状。教研组织逐步恢复,但教研重点渐渐转移到片面追求升学率方面;教师着重抓纲(教学大纲,高考、中专考试复习大纲),博引(引进各种复习资料),题山题海,加班加点,使学生陷于“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局面。在1982年宿县地区高中数学教研会上,我县教研室主任《关于加强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的发言“精选习题,减轻负担”和“不断启发,提高能力”两部分,博得同行的赞许。
1984年,为进一步摆正提高教育质量与升学率的关系,全面发展和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关系,本地各中学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大胆教改,力求突破陈规旧习。1985年固镇一中初中一年级确定了一个教改试验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农业、职业中学教育
50年代末,本地有些区社自办农业中学(简称农中),1965年底,我县共有农中29所,在校学生1420人,教职工177人;较大的有湖沟、香庙、棠棣、稿沟、谷堆湖等农中,各有一二百亩生产基地。农中除教授文化课程外,还传授一些农业知识,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加以运用,使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当年,湖沟中学开办一个卫生班,1971年石湖中学开办人医和兽医两个职业班,为职业教育探索新路子。1977年国家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后,这些普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而停办职业班,许多农中也停上农业知识课,逐步变成了“普通中学”。至1984年,全县仅剩下一所华巷农中。秋,我县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在固镇三中开办一个家用电器专业班,招收学生51人;1985年秋又开办一个幼师专业班(后改为电工专业班),招收学生35人。12月,正式将固镇三中改为固镇职业中学。
三专业学校教育
(一)师范学校教育
民国34年(1945)秋,设在固镇的灵璧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部,共2个班、100余名学生,一学期后迁至灵城。次年冬,在灵璧县立初级中学旧址开办省立灵璧师范学校,新建校舍33间,先后开设10个班,有500余名学生、40名教职工。该校专业课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概论。学制为简师(初师)4年,后师(中师)3年。民国37年(1948)11月固镇解放后,该校迁至南陵、宣城等地,次年4月解散。
1959年秋,灵璧县在今谷阳中学处开办固镇初级师范学校,当时正值大跃进高潮,学校以种“试验田”为主,1961年8月停办,学生一律回家生产。
1972年春,在任桥创办安徽省固镇师范学校,学制2年,春季始业,学生由各公社(镇)根据县招生办公室下达的招生名额进行推荐。1973年,毕业56人(其中升学7人),另外退学1人。1977年停止推荐,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改为秋季始业。但招生工作进行较晚,131名新生(全为高中毕业生)至次年才入学。1978年,招收高中毕业生31人;招收初中毕业生49人,学制3年。1979年招收高中毕业生90人、初中毕业生60人。1980年停招高中毕业生,改招民办教师,招收初中毕业生49人、民办教师45人。1982年,仅招初中毕业生82人。198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79人、民办教师10人。1984年,仅招收初中毕业生82人;另外开办2年制的小学教师进修班,招收公办教师52人。1985年,招收初中毕业生52人、民办教师14人、公办教师42人。
(二)卫生进修学校教育
1971年6月,蚌埠护士学校下迁我县,于固镇区卫生院住院部的6间草房举办第一期赤脚医生短训班,招收60名学员,半年结业。1972年蚌埠护士学校迁回,短训班由县卫生局续办,每年一期。1974年2月更名为固镇县赤脚医生培训班,每年办两期,到1977年共培训学员375人。1978年改名为复训提高班。1979年培训学习趋向专业化。到1980年,共培养和培训农村医生和在职医务人员137人,其中学护理的51人、学麻醉的12人、学妇幼保健的30人、学中医的28人、学中药的16人。
1981~1985年(1983年因建校间歇1年)转向知识、技术、操作“三基”培训,共办3期,结业学员127人;其中1985年基础医学班62人,学制为1年,其余两期为半年。1985年7月,更名为县卫生进修学校。
该校现有砖瓦房60间,教职工5人,另外还聘请县医院和妇幼保健站医师兼任教师。
固镇师范学校历年概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