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小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谕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订“壬子癸丑”学制。民国3年(1914),固镇初等小学堂成立,为本地推行新学制开创了良好的开端。民国12年(1923),地方创办固镇女子小学,2年后并入固镇完小作为女生部。民国17年(1928),宿县佛教会在任桥创办育英小学。民国21年(1932),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创办固镇平民小学。此时本地共有:固镇、沱河集、湖沟等3所公立完全小学(简称完小),连城、濠城、稿沟、公平、任桥集、九湾、董庙、瓦疃、官沟、兴隆、保安、马岗铺等12所公立初小。民国33年(1944),道德会创办固镇坤德女子初小。民国34年(1945)秋以后,各区、乡、保开办国民小学,较偏僻的区乡只开办中心国民小学。民国37年(1948),固镇有示范中心第一和第二国民小学,灵璧师范附属小学、保国民小学、私立崇正小学和群立小学。固镇附近开办的保国民小学有:殷楼、东北庄、曹庄北、曹庄南、前台、曹圩、方坎、南王圩、北王圩、孟庄、瓦坊等11所。
1951年8月,固镇的私立崇正小学与国光小学合并成立公办第二小学。从此,本地只有公办与民办两种办学形式。1953年出现民办公助形式的办学热潮,教育质量相应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小学教育稳步发展,教育呈现空前兴旺的景象。
在1959~1961年的3年饥荒中,在校学生空前减少,教育趋于低潮。1963年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开办耕读小学,聘用了大批民办教师。
1965年底,我县计有小学657所,在校学生4.14万人,小学教师1730人,其中民办教师403人。1966年,扩建小学戴帽初中班,但因处于停课状态,大多数有名无实。
1978年~1980年,县教育局2次调整学校布局,停办小学戴帽初中班。截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小学332所,在校学生8.03万人,基本形成合理的小学教育网络。1984年,经蚌埠市教育委员会验收,我县有9乡、1镇达到普及初等教育标准,1985年又有20个乡普及了初等教育。其余21个乡的普及任务,将于1986年完成。
历年小学教育统计表

二课程学制
民国3年(1914),初小实行四年制,开设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手工)、形象艺术(国画)、音乐、体育等9门课程。民国10年(1921),完小实行六年制;课程设置比初小增加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停开社会)等4门。民国22年(1933),公立小学均按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规程》开设课程。
建国后,小学教学计划先后按1951年华东军区教育部《四、二制小学教学计划》、1955年9月国家教育部《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1957年国家教育部《1957年至1958年度小学教学计划》、1964年安徽省《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72年国家教育部《小学五年制教学计划》(1968年即改为五年制)、1981年安徽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执行,课程一般开设语文、算术(数学)、自然、地理、音乐、美术、手工劳动、思想品德、体育等9门。
三教学教研
抗日战争前的课本和各科教学参考教案,均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制,教师基本是照本宣科。只有国语等个别学科,可由教师自行补充一些课外读物。政府督学视察学校,对此不做干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虽有统一印刷的课本,但无参考书,教师各行其事,也无教研活动。
建国后,1949~1950年使用山东省编印的教材,农村学校结合生产自救,多数学校改变教学形式;如:野外教学、上门教学等。集镇小学仍坚持全日制,教学强调直观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1951年起逐步改用中央统编教材,转入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探讨。集镇小学以校为单位,农村小学以辅导区为单位成立学科教研组。教师必备《教育学讲座》(曹莩著),同时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小学语文逐步推广苏联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法,向启发式又迈进一步。
1953年起,教师有组织地走出校门,观摩学习外地经验,教研课题主要是“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进行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教学法的运用。1954年,学校加强对学生理想前途和劳动观点的教育。1956年教研重点是上好不同类型的课程,灵活运用“五环节”教学方法;以启发儿童思维活动为中心,改进课堂教学,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1957年,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打乱了教学常规,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教学更是一片混乱。
1977年起,重整教育战线。1978年公布《小学教育规程》,各学科教学恢复正常并开始改革。1979年对语文讲读课、半独立阅读课、独立阅读课的“三类型”课做了重点探讨。县教育局教研室在城关三小、任桥车站小学举行大规模的公开教学,对全县教学改革起了推动作用。1984~1985年,重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育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上一篇:第二节 幼儿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