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当典
清光绪年间,山西人温姓和我省泗县人白姓在今固镇曹巷口合资开办当铺,办理物品抵押性的借贷业务。固镇周围贫苦农民或遭受意外事故的人家,一时生活无着,均把衣物、家具、铜锡器皿、金银首饰等向当铺典当。物品收执(当票)上写明当价、期限、利率等,一般月息为2分或3分,高的达5分,逾期不赎,即为死当,当铺有权处理当品。这种典当业务民国初年即关闭。
二钱庄
民国14年(1925),固镇有各种金融业10余家。一些士绅、富商开设的较大商号,如商会会长王维周的“聚兴恒”,朱永一的“朱泰和”等资金宽裕,也办理钱庄借贷业务。民国27年(1938)5月本地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逐渐形成日伪、国民党、共产党三方政权并存的局面,货币种类繁多、币值混乱,因此钱摊业兴起,沿街设点数十家,主要业务是兑换各种货币,但对淮北币、华中币、银元却秘密交易,从中获取贴水(50%交易费),这种经营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即自行消亡。
三银行
(一)中国人民银行固镇县支行
民国38年(1949)3月,中国人民银行灵璧办事处在固镇设立分理处。1952年分理处下设金融组。1953年1月增设货币管理组、计划组。2月金融组改为营业所。4月计划组改为计划股,同时开展保险业务。1955年营业所下设会计、出纳、信贷、储蓄等4个股;1956年增设保卫股。1959年将农业银行营业所并入;1964年又分设。1965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固镇县支行(简称县人行)成立。11月,将中国农业银行固镇县支行(简称县农行)并入,内设人秘、会计、出纳、城市业务、公社财务管理及农村金融等6个股。“文化大革命”中,县财政、税务、人行等单位合并成立财税金融管理站;1970年9月恢复县人行。1980年又从县人行分设县农行;1984年又分设中国工商银行固镇县支行(简称县工商行)
(二)中国农业银行固镇县支行
1956年1月,设立中国农业银行固镇营业所,内设农贷、综合、信用合作社等3个股。1959年并入人民银行营业所,1965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固镇县支行成立;11月并入县人行。1980年1月又分设,下辖9个区(镇)营业所。1985年,县农行内设9个股(室)、9个营业所、15个储蓄所、50个信用社。
(三)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镇县支行
1978年1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镇县办事处成立。1979年1月升格为中国建设银行固镇县支行(简称县建行),负责管理和监督全县基本建设预算、决算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
(四)中国工商银行固镇县支行
1984年7月,从县人行分设中国工商银行固镇县支行,但与县人行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1986年,县工商行与县人行正式分家,独立核算,兼理县人行的部分业务。
四其它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固镇县支公司
1982年8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固镇县代理处成立。1983年7月,升格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固镇县支公司(简称县保险公司),下设城市保险、农业保险、后勤等3个股、20个代理处。
(二)中国信托公司固镇县支公司
1984年3月,县人行拨给县税务局作为委托放款的信托资金,支持养牛专业户。9月,县人行派1人参加省人行在屯溪市举办的信托业务培训班,年底在县工商行正式开展信托业务。从此,中国信托公司固镇县支公司成立。
(三)信用合作社
1954年,湖沟、曹老集、石湖等地试建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信用社),隶属于人民银行。1958年,信用社下放给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属人民公社)、更名为信用部。1962年,信用部改属人民银行,但由于大部分资金被公社和生产大队占用,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63年,信用部改为信用社,恢复了业务自主权。1965年底,全县共有16个信用社。1966年,生产大队的信用社并入公社信用社。“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人员变动、帐目和资料散失并混乱不堪,全县33个信用社有25个亏损。1976年,信用社经过整顿,业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到51个,职工增加到151人。1984年,信用社进行体制改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既担负组织农村集体存款、个人储蓄、发放和收回各级农业贷款的任务,又担负农村现金管理、调节农村货币流通和辅导乡、村财务工作,同时兼办当地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存款业务,以及县农行的大部分乡、村业务。现在,信用社已由办理现金收、付,发展到办理多种转帐结算。1984年,还成立县信用社联合社(简称信联社),下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以指导、协调、管理信用社的工作。信用社通过业务活动,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1985年,全县信用社有50个,经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理事会成员共有234人、监事会成员312人。原股金总额10.2万元,已清理股金9万元,占89.6%;股金分红65010户,占应分股息的72.3%。扩补股金金额76.8万元,入股者占总农户的81%。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货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