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代起,本地设置固镇、王庄等两个驿站。固镇驿为凤阳府至徐州之间较大的驿站,洪武七年(1374)设于溧涧,不久迁至固镇。据嘉靖《宿州志》载:“正厅、后堂各五间,厦拉二间,厨房、库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七间,东西马房各十间,门楼三间,东偏别馆一院三间,东西厢房各一间。”又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宿州志》载:固镇驿原有马103匹、马夫103名、差夫70名。光绪《凤阳县志》载:王庄驿站有马47匹,马夫36名,差夫25名。大门3间,二门正厅3间,穿堂3间,后厅3间,库房3间,客厅3间。清代驿站事务先属兵部车弩司主管,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由清政府邮电部接管。
与此同时,还设置清凉、任桥、溧涧、固镇、马沟、连城、禹庙、濠岗、王庄、沱河集、濠城集等递铺。两铺之间相距10里,每铺建邮亭一座(正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有铺司1名、兵丁2名。
一邮电局(所)
(一)县邮电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宿州邮政局在固镇设立邮票代售处;民国元年(1912),升格为邮政局;次年,固镇邮政局直属省邮政管理局。民国14年(1925),蚌埠电话局在固镇设立电话线务段;民国24年(1935)5月,升格为电信营业处;民国27年(1938)5月,侵占固镇的日军控制电信业务,升格为电信局。民国36年(1947),电信局降格为电信代办处。民国38年(1949)4月,灵璧县将固镇邮政局降格为邮政支局。1950年9月,固镇邮政支局被省邮政管理局列为一等支局。1951年10月,邮政支局与电信代办处合并为邮电支局。1954年,建成营业楼房120平方米。1965年7月,固镇邮电支局改建为固镇县邮电局;次年建成营业楼房290平方米。1969年11月,县邮电局分设为县邮政局、县电信局(隶属于县人武部)。1976年7月,县邮政局建成营业楼房398平方米。10月,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邮电局。1982年4月,县邮电局获得省邮电管理局授予的“百日服务良好先进单位”称号。1983年,获得国家邮电部授予的“全国邮电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2月,建成四层营业大楼1164平方米。
(二)邮电支局(所)
至1985年,我县共有9个邮电支局。
湖沟支局解放前,宿县在湖沟设立邮政代办所。1951年升格为邮电支局,1965年7月划属我县,有营业房8间。
任桥支局解放前,宿县在任桥设立邮政代办所。1954年,升格为邮政营业处。1965年7月划属我县后,升格为邮电支局。
曹老集支局解放后,蚌埠市在曹老集设立邮政代办所。1951年,划属怀远县。1953年,升格为邮政营业处。1956年12月,升格为邮电支局。1965年7月,划属我县。1983年,建营业房18间。
新马桥支局解放初,怀远县在新马桥设立邮政代办所。1956年12月,升格为邮政营业处。1959年6月,升格为邮电支局,有营业房9间。1965年7月,划属我县。
刘集支局解放初,五河县在刘集(时称西刘集)设立邮政代办所。1955年7月,升格为邮电支局。1965年7月划属我县。1985年建成营业房174平方米。
王庄支局解放初,五河县在王庄设立邮政代办所。1958年,升格为邮电支局。1965年7月,划属我县。1968年,降格为邮电营业所。1970年,建营业房115.5平方米。1985年,升格为邮电支局
石湖支局1970年,设立邮电营业所,1983年升格为邮电支局。1981年,建营业房12间。
杨庙支局1970年,设立邮电营业所。1983年,升格为邮电支局,有营业房9间。
连站支局1970年,设立邮电营业所。1983年,升格为邮电支局,有营业房150平方米。
至1984年,我县共有10个邮电营业所(简称邮电所):1952年灵璧县在濠城设立电话代办站,1957年升格为邮电所,1965年7月划属我县;1953年怀远县在何集设立邮政代办所,1965年7月划属我县,1972年升格为邮电所;1970年11月设立宋店、唐南等两个邮电所,1972年3月设立仲兴、瓦疃、磨盘张、省五·七干校(今为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等四个邮电所,1981年4月设立固镇火车站邮电所,1984年设立九湾邮电所。另外,至1983年,还先后设立了官沟、稿沟、沱河集、陆集、韦店、董庙、任桥集、姚集、安集、连城集、宿县地区良种繁殖场等11个邮票代售处。
二邮政
1965年7月建县时,干线邮路2条,总长180公里;乡村邮路25条,总长1742公里。1967年起,步班改为自行车班,邮件直投到户。1971年先后配备了三轮摩托车1辆,两轮摩托车3辆,1983年有摩托车4辆。1984年又配备两轮摩托车2辆,汽车2辆,至1985年共配备吉普车1辆,汽车1辆,摩托车6辆,平板车5辆,自行车95辆。当年,全县实现了当日报刊、平信送到基层单位,给据邮件直接投送到户。
(一)函件包裹
清末和民国年间,本地邮政业务开初只办理平信和明信片,以后增办挂号、双挂号、快递邮件,普通包裹,邮转电报(投递不受时间限制),快件小包(每包不超过1公斤),代收货价,代售印花税票、汇兑等。建国初期,开办信函、包裹、汇兑业务。1952年下半年,开始了报刊订销业务。1960年增办特种挂号信函,1979年增办国际包裹。1985年办理出口函件61.6万件,是建县时21.23万件的2.9倍,出口包裹0.95万件,是建县时0.42万件的2.26倍;出口汇票达3.38万张,是建县时1.41万张的2.40倍。
1965年7月建县后,中共固镇县委和县政府机要文件的收寄、投递由邮电局办理。迄今没有发生泄密、丢失事故。到1985年底,办理机要函件6.16万件,机要文件449件,机要包裹0.95万件。
(二)汇兑
建国前,开办普通汇票业务,由汇款人将汇款收据用挂号信寄给收款人,收款人凭据到当地指定邮局取款。1950年底,改用定额汇票汇兑。1953年邮局与人民银行分工,个体汇款直接由邮电局办理,每笔汇款,最高限额为300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汇款,由银行办理。1954年,在汇兑资金的调拨与管理之间改为银行立户存取,月底划余额的办法,9月又实行“凭汇总付”的办法。1958年,定额汇款业务停办,改为普通汇票,即汇款人填写汇款通知单,营业人员予以开发四联汇票,一份交汇款人留存,一份随汇款通知单由邮局寄往兑付局,另两份供局结算和上报,兑付局接到汇款通知单和汇票,经核对无讹,即通知收款人,由其所在单位出据证明后到邮电局领取汇款。
汇兑种类有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两种:普通汇款,用普通挂号寄递,电汇用电报拍发。每笔汇款规定最高为300元,1980年9月1日改为500元。超过500元的高额汇票,限定在设有银行机构的邮电支局(所)办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政汇兑更加活跃,尤其是个体户、专业户的汇款越来越多,传递速度也大大加快,如固镇至上海汇款2天即可收到。
(三)报刊发行
建国前,各家报社的分销处,大多是私人经营。多余的报纸交报贩在街头巷尾叫卖,直接通过邮局发行的份数很少;杂志由新华书店经销。1951年下半年,报刊统一由邮电局发行。1965年建县后,县邮电局设报刊发行处,支局设收订专窗,并委托投递员上门收订。当年底,全县报刊订销期发数为1.38万份,累计166.47万份。杂志订销期发数为0.58万份,累计3.35万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些报刊相继停刊,收订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1970年后,曾一度出现《文化报》、《中国少年报》等报刊限额发行的现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许多农民特别是专业户为掌握经济信息,纷纷订阅报刊杂志。到1985年底,国内报刊发行种类达2260种,其中报纸342种、杂志1641种、零售报纸234种、杂志274种;报纸期发数为3.04万份,累计为592.45万份,杂志期发数为5.20万份,杂志累计为64.46万份,完成报刊流动额39.2万元。
三电信
(一)电话
市内电话市话业务开办于民国24年(1935)。当时安装磁石式交换机30门,用户10个。1951年安装交换机30门,1958年改装交换机50门。1963年用户增加到43户。1965年7月建县后,市内交换机总容量200门,用户114个,市话杆路长14.01公里,架空明线线路长97.4对公里,电缆长度1.02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43.31对公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话建设发展较快,到1985年底,共安装磁石式交换机600门,用户达384个,市话杆路长22公里,架空明线线路长39对公里,电缆15.8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499对公里。市内电话收费标准按包月制计收。1980年调整为每部收月租费8元,1985年市话收入为13万元。
农村电话农村电话是1953年4月邮政、电信合并后开办的。当时安装交换机30门。1958年,安装交换机50门,每个公社都通了电话。1965年建县时,又安装交换机200门。1973年8月以后,农村电话通讯发展较快,用户达270户,营业收人为7.98万元,通话20.92万张,到1985年底,全县乡村安装交换机830门,用户为372门。农村中继电路总数36路,其中各区镇的直达中继电路27条,载波电路12条,农话交换点18处。当年农话收入为372万元,为1978年9.3万元的40倍,为1965年1.49万元的249.66倍。
长途电话民国24年(1935)5月,固镇开办长话业务。民国27年(1938)5月至34年(1945)8月被日本侵略者所垄断。抗战胜利后,由蚌埠邮电局派人接收。到民国37年(1948)末,长话电路只通蚌埠和灵璧。1952年开放长话业务,直达电路增加固镇至宿县两条。每日来去话8~10号,长话台和农话台设在一起。1958年长话每日来去达60余号。1966年长话业务量去话达2.36万张,计费为2.33万张,1976年长话去话达3.85万张,计费为3.79万张。1980年增设长途电路7条,载波电路3条,1985年,长话电路达18条,其中实线3条,载波16条,长话接还率89%,逾限率23%,业务量8.43万张,营业收入为27.5万元。
(二)电报
建国前,固镇设电信代办处,电报与电话合用一条电路,去报由蚌埠电信局经转。电报业务不大,每月约有商情电报3~5份。
1951年10月邮政、电信业务合并,改为固镇邮电支局,电报、电话合用2条电路,一条通往蚌埠,一条通往灵璧。电报由蚌埠邮电局和灵璧邮电局经转。
1965年7月建县时,增设人工发报机1部,1966年配备八一电台1部,1973年增设单路载波机线路2条,1977年和1978年各增加电传机1部,1981年增加电传机2部。本地电报业务逐年增加,1958年去报达600余份。1965年7月建县后,电报业务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去报达5.7万份,其中计费电报5.59万份。
(三)传真
1983年6月,中共固镇县委办公室秘书科开设传真室。主要设备有12Z——I型文件传真机2台,电子稳压器、十进位频率仪、示波器和逆变器各1台。采取预约的方法,开通固镇至蚌埠传真电路,租用县邮电局的长途电话电路,传输重要而紧急的通知、统计报表、公文函件、亲笔手迹和图象(只传送黑白两种信号)等,每年收300份,发200份。
1984年7月,县气象局安装传真设备,主要有无线定频传真机(无线变压器、定频机、稳压器),无线接收机和收片机各1台,用于接收8个(北京4个、日本2个、上海2个)频道的天气图,目前已使用4个频道,即北京2个,上海2个。每天平均工作量16张以上,每张约20分钟。
1984年7月,县公安局购置常州生产的BC(112~IIA)型传真机1台,开通与蚌埠市公安局的传真电路,平均每年收报100份,发报45份。
历年邮电业务量统计表

历年电信设备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