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路运输
(一)客运
国营1952年8月,固镇汽车站成立,当时只有何小街两间简陋的站房和15部破旧的商用汽车,没有正式客车,到1956年底以前,年均客运量只有8000余人次,周转量3万人次/公里。1957年1月,宿县汽车客运中心将1辆尼生代号客车调给固镇汽车站,往返于灵固公路上,次年又扩建站房,以后客车逐年增加,到1969年底,年客运量已达5.6万人次,周转量280万人次/公里,1970年在固一路西段重新兴建汽车站,总面积2420平方米,其中站房13间,候车室5间,面积420平方米,设备齐全,1978年,已有客车27辆,共1200个座位,45个班次,停靠126个站(点),营运路线11条,1200公里。到1985年底客车增加到38辆(包括驻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和国家地质部第一物探队自备客车7辆),共1287个座位,每日由县城发车75个班次,省际长途线路960公里,县内线路189公里,每天客运行驶1612公里。全年客运量528.6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516万人次/公里。基本上达到了乡乡通客车,沿途较大的集镇都建有停靠站(点),较大沿途村庄还设有招呼站。
私营民国35年(1946)固镇私营的胜利百货公司购买汽车4部,兼营客货运输。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私营客运有所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个体运输联户营运的客车8辆,320个座位,三轮代客车52辆,316个座位。每日由县城往返于城乡及友邻市、县。
(二)货运
国营1952年固镇联运站建立,从蚌埠调来15辆公私合营破旧汽车。由于汽油紧张,改用锅炉烧木炭,加之路况低劣,车辆破旧,常出现“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的现象,因而,货运量甚微。1954年,人民政府把这批破旧汽车调往宿县专区汽车运输分公司。使公私合营汽车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1958年,灵璧县调来10辆货车成立固镇汽车小分队,开始往返于灵固间的货运业务。年贷运量500余吨,周转量19万多吨/公里。1965年宿县专区汽车运输公司调来20辆货车常驻固镇,增强了运输业务能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调走17辆,留3辆嘎斯牌和万国牌货车,也极少营运。1969年12月,宿县专区运输公司第四汽车队在固镇成立,拥有货车54辆、201个吨位,年货运量7.05万吨,周转量84.5万吨/公里,年产值27.09万元。
进入70年代,全县各企事业单位纷纷购车,先后有粮食局、搬运公司、化肥厂成立汽车运输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搞活”政策后,县公路站、农机一厂、二厂、商业局、交通局、国家地质部物探第一大队等单位都先后购置汽车,组织运输队,承担起省内的泗县、五河、灵璧及江苏的淮宁、泗洪和山东,湖北等省的运输业务。1984年10月,我县运输业务由县联运公司(1971年成立时称县联合运输指挥部办公室)实行五统一(统一组织货源,统一调度车辆,统一运行,统一票据,统一结算),管理走上了计划运输的轨道,到1985年,全县国营运输总量55.26万吨,周转量638.4万吨/公里。
集体津浦铁路通车后,物资转运业务逐渐增多,一些无正当职业的青壮年人,被迫出卖劳力,在车站内外搬运、装卸货物,当时称为“脚夫”,他们倍受封建官、绅、把头的欺压,自发的组织了“力行”。到民国23年(1934),力行已发展到120人,民国27年(1938)固镇沦陷后,力行工人不堪受日寇的欺压,于民国32年(1943)9月,工人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捣毁了日本“国际公司”的汽车一辆,将日本人的1名爪牙金××打落水中,工人义愤行动迫使日本商人让步,这一英勇斗争事迹,一直为固镇地区广为传颂。
建国后,力行工人组织“七行联合社”,1949年10月改为固镇劳动站,1951年6月以此为基础成立灵璧县固镇搬运服务站,有大轱辘平板车60余辆,工人200人。1965年7月成立县搬运站,有职工250人,平板车150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1967年起连续3年亏损,1969年,全站固定资产总值10万元,欠银行贷款6万元,1973年实行一改革(改革分配形式,开发资金来源),二结合(土洋结合,先土后洋,大小结合先搞小吨位,逐步发展大吨位),三集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实现机械化积累资金)的措施,购置首辆汽车,改制三轮机动车和牵引车,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全年货运量18.78万吨,周转量36.79万吨/公里,比建县的1965年翻一番多。1977年更名为搬运公司,次年,汽车和拖拉机就发展到40辆(台),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到1985年全公司职工447人,拥有各类大型汽车40辆,拖拉机34台,总吨位540吨;八吨吊车1辆,叉车1辆,半油压转向折腰装载机5台,铲车3台,年运量36.2万吨,周转量708.5万吨/公里,营运收入220万元,创利润44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25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更名为县运输公司,这是我县规模最大的集体运输企业。
此外,本地农村在民国年间即有新马桥、曹老集、任桥等搬运站和力行组织。建国后,湖沟、杨庙、刘集、九湾等地也相继建立了搬运站,进入70年代都先后添置了汽车,拖拉机,到1985年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搬运工人400人,各类汽车44辆、拖拉机15台。年运量14万吨,周转量512万吨/公里,营运收入176万元。
私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私营货运业有了发展,不少个体户联运户购置了小型拖拉机,达560台,对国营和集体货运业是个有力的补充。
1970~1985年公路客运情况统计表

1970~1985年公路货运情况统计表

附:蚌埠市汽车运输公司第四汽车队
1969年12月,宿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在固一路西端北侧组建第四汽车队。车队占地41亩,有职工142人;有货车50辆、201吨位,1970年货运量17.6万吨。年货运周转量1140.5万吨/公里。1976年有客车8辆,年客运量28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1720万人次/公里。1982年,有职工270人,货车52辆,客车40辆。
1983年7月,第四汽车队划属蚌埠市汽车运输公司管辖。1985年,有职工219人,货车30辆、270个吨位,年货运量7.2万吨,货运周转量648万吨/公里;客车27辆、1300个座位,年客运量1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480万人次/公里;固定资产总值400万元。
二铁路运输
民国元年(1912)津浦铁路通车后,本地各车站即进行客、货运输,但运输量较小。后来进入军阀混战时期,铁路多作军事运输,尤其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铁路成了军事专用线,客、货运输锐减。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客、货运输也极不正常。
建国后,铁路回到人民手中,客、货运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50年代,本地各站每日约收发客运列车为6对、货运列车20对。60年代每日客运列车增至8对,货运列车增至30对,70年代,客运列车日达12对,货运列车日达36对,进入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实施,我县各站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1981年客运量为98万人次,货运量为9.1万吨;1982年客运量为108万人次,货运量11万吨;1983年客运量132万人次,货运量12万吨;1985年客运量达165万人次,货运量15.6万吨,固镇站每日收发客运列车16对(其中快车14对),客流量约3000人次,货运列车每日通达百对之多。
三水路运输
明清时期,本地有供军需之用的漕运,运具主要是木帆船,辛亥革命后,漕运废止,私人航运逐渐兴盛起来,但大多被杨占山、张恭臣、张兴礼等经营的船行掌握,因受苛捐杂税和兵患匪祸的摧残,船民纷纷弃水转陆。至建国时,固镇港仅有木帆船90余只,400个吨位。1952年4月,固镇成立固锋、浍锋、先锋等3个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到1956年共有木帆船194只、1100余吨位。1958年三社合并成立固镇先锋运输合作社,当年货运量8万吨、周转量441万吨/公里,均为1956年的1.5倍,1965年7月,县航运公司成立,但由于浍河上先后建起数座无过船设施的节制闸,使本地航运事业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大革命”中,航运业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固镇港10年共完成货运量48.9万吨,周转量3042.7万吨/公里。1974年,固镇港船舶修造厂(1956年始建,1959年改今名)用木帆船改制了第一艘挂桨机船,初步显示了机动船运输的优越性,到1985年,全港共有机动货船64艘、3949个吨位,2635马力,其中钢质拖轮2艘、270马力,钢质拖带货驳18艘、1750个吨位,挂桨机船62艘,2199个吨位、2368马力,船舶的机械化、大型化使原来的短途运输转为跨水域跨航区运输。1978~1984年,由固镇港运往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山芋干、黄豆、粉渣等共达10万吨。1985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8.96万吨,是1956年2.25万吨的4倍;货运周转量为3252.3万吨/公里,是1956年的26倍。当年,县航运公司共有1208人,其中职工662人,固定资产总值171万元,是1957年的23倍;创产值83.54万元,是1957年的8.6倍。
固镇港历年货运统计表

历年公路和水路货运情况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