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农机一厂
县农机一厂位于固一路与公安路交叉处西北侧。1959年6月,蚌埠专区拖拉机站从凤阳县门台子迁至此处,同年9月,与灵璧县供销合作社铁工厂合并,更名为蚌埠专区固镇农业机械修配厂,1961年4月,更名为宿县农业机械修配厂,1965年7月建县时,更名为固镇农业机械修配厂,1970年1月,更名为固镇县农机一厂。当时除有2台C620型普通车床外,其它多数为C6136型和自制的C618型普通车床,还有简易龙门刨床和小龙门铣床各1台。在此基础上,由以修配农机为主,逐步转向生产农机、农用水泵等。1977年起,陆续添置3台C620型车床,1台大立铣床,1台较先进的龙门刨床,数台内、外圆磨床,3台y38型磙齿机,1台插齿机,1台齿轮倒角机,并自制2台单面铣床、2台双面铣床,机械化生产初具规模。1978年开始生产手扶拖拉机,1980年停产。
1981年春,该厂认为油料加工机械,在省内还是个冷门,便成立了由赵有敏等技术人员参加的6yTF—5小型榨油机成套设备设计组,仅用4个月时间就创造出样机,年底投入生产。1982年榨油机成套设备通过省机械厅鉴定,产品质量单件合格率达到94%以上,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列为定点生产产品。1984年在山东海阳县召开的全国农用小型榨油机性能对比会上,获总分第二名。从此,榨油机成套设备远销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有6台榨油机,通过国家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深圳分公司,销往秘鲁共和国。
1985年底,全厂总面积为3.59万平方米,其厂房约1万平方米,职工宿舍2900平方米,还有可容纳300人就餐的公共食堂,占地200平方米的幼儿园、职工夜校、医务室、乒乓球室、水泥篮球场等设施;职工总数360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6人、助理会计师1人、技术员和会计员4人;全厂划分铸造、金加工、锻工与热处理、装配与油漆、零修、纸箱、榨油、电工等8个车间,有各类车床15台、铣床10台、刨床3台、插床2台、拉床1台、钻床和镗床11台、各类机床18台、热处理机2台、动力机5台、造型机3台、焊接机8台、起重机1台,机械总动力为998.45千瓦;固定资产总值76.6万元,当年生产6YTF—5型榨油机成套设备100套,Zx10型螺旋榨油机200余台,面粉机闭风器900余台,包装纸箱14.8万余只,产值193.1万元,实现利润9.8万元。
二县化肥厂
县化肥厂位于县城东南“三八”运河两侧。1973年5月开始筹建,11月破土动工,1975年2月试车,3月14日开始生产合成氨,次年转入正式生产。该厂总投资374.5万元,其中省燃化局投资220万元,省财政补助30万元,宿县地区补助15万元,借款100万元,自筹9.5万元。该厂用上海化工设计室设计的“200气压3000吨型合成氨厂施工设计图(五改版)”,可年产合成氨3000吨氨(约合碳酸氢氨实物量12000吨)。土建工程由宿县地区建筑公司承建,马鞍山十七冶金公司安装设备。初建时全厂有职工313人,静止设备56台,运转设备50台,平均日产碳酸氢氨48吨。在生产过程中,因技术力量薄弱,设备不配套,加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消耗大,成本高,连年亏损。
1976年起,开始扩建,当年自筹资金9万元,安装一台φ160cm造气炉。1977年省石化厅投资62万元,建成一座年产万吨煤球的碳化煤球车间。1978年又投资130万元添置一座大铜塔和2台“L”型压缩机和1台循环机。此后又建成2台φ226cm造气炉和两座直径2米的大碳化塔。至1982年,万元添置一座大铜塔和2台“L”型压缩机和1台循环机。此后又建成2台φ226cm造气炉和两座直径2米的大碳化塔。至1982年,年产合成氨达到7000吨。
该厂注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工艺、设备管理,实行班组核算,奖勤罚懒。特别是1984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全厂实行厂方向主管部门承包,车间向厂方承包、班组(个人)向车间承包的三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生产合成氨8220吨,实现产值497.3万元,利润61.4万元,创建厂以来最高水平。
1985年,全厂总面积23456平方米,其中生产区17122平方米(主厂房占27%)、生活区6334平方米(宿舍使用面积4300平方米);职工总数4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人)。另外,还建有公共食堂、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水泥篮球场、托儿所、幼儿园。全厂划分为造气、碳化、合成、仪电等主车间和机修、煤场、煤球等辅助车间,安装生产设备494台,其中氢氮气压缩机6台、水煤气发生炉3台、氮合成塔2台、锅炉3台、大气柜1台、变换炉1台、碳化塔2台;固定资产总值438.95万元。1985年生产合成氨6912吨,产值423.0万元,实现利润19.57万元。
三县磷肥厂
县磷肥厂位于县城东北,灵固公路东侧。1973年5月,由手工业管理局在县医药公司北面购地2.8亩,抽调33名职工,凭10余口大缸,数十把铁锨等简陋器具,于10月投产。当年生产普通过磷酸钙22吨。同年购地19.4亩建厂,于次年4月迁往现址。1975年6月,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划属县工业局领导。
该厂生产磷肥原用土法搅拌,从建厂到1978年底,仅生产磷肥8125吨。1980年后,安装一套可年产磷肥3万吨的湿法生产机械化流水线,1983年把原来的平行拨水改为垂直拨水,并多次改造氟气吸收系统,消除毒气污染,每年可节约2万元的污染赔款。该厂抓住降低消耗这个环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计量测试,严格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使各项消耗一直处于省内同行业中较低水平。1984年,共生产普通过磷酸钙1.63万吨,实现利润25.25万元,吨肥成本144元,多次受到省、地(市)、县各级领导的表扬、奖励。1985年6月领取化工部颁发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为全省同行业仅有的几个先进厂家之一。至1985年底,全厂有职工82人;设备有锤式破碎机、鄂式破碎机、球磨机、管磨机、单级混合器、双级混合器、引风机、氟吸室、回转化成室各一台(座),固定资产总值90.98万元;完成产值90.0万元,实现利润4.7万元。1985年,在省内同行业竞赛中,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优胜单位称号。
四县砖瓦一厂
县砖瓦一厂位于浍河固镇节制闸以北。1954年5月,在私营大众窑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初名为地方国营灵璧县固镇砖瓦厂,当时还有分布于东大营、汪庄、齐湾地界的土窑7座。手工做坯,日产青砖约4万块。1956年,扩建2座大蜈蚣窑和一座大马蹄窑,年产青砖1000万块以上。1957年秋,购置1台手摇压瓦机。1965年7月,更名为固镇县砖瓦窑厂,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该厂先后购置2台35型制砖机,改手工为机械制砖。1967年,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建成一座轮窖。1975年,由国家投资7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又建成当时全国最新型的隧道窑,使用一次码烧,一端进潮坯,另一端出成品,年产红砖达1000万块。至1979年先后购置2台全套电动立体往复式连杆压瓦机。1980年11月,更名县砖瓦一厂。1985年日产瓦达1.2万片。
建厂30余年来,先后建起20477平方米厂房,有大型汽车2辆、拖拉机4台、推土机2台、窑车112部、380型和400型制砖机各1台、280型挤泥机1台、400型压瓦机2台、干燥砖机1台、30门轮窑1座、60米长隧道燥室1条、80米长隧道焙烧室2条。1985年,厂区58.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21.8万元;职工491人,生产红砖2205万块、红瓦256万片,完成产值143万元,实现利润6.95万元。
五县面粉厂
县面粉厂位于固二路西端,前身为位于黄园路南端的灵璧县固镇杂粮加工厂。1966年,改建为县面粉加工厂。主要设备有2部老式磨粉机,接触总长度243.8平方米,1部老式担挑式平筛,年产面粉1.26万吨,产值100万元,利润4万元。
1977年又自筹资金建小型挂面车间,可年产挂面180余吨。1978年初,由国家投资60万元,于现址购地30亩动工新建县面粉厂,1980年1月正式投产。主体车间、安装气压磨粉机4部,接触总长度360平方米,清杂设备齐全,有高平筛2部,粉麦间采取全风运,两端输送为机械化,年产面粉1.5万吨,为全省18个重点面粉厂之一。1981年,又自筹资金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挂面车间,年产挂面360余吨。
1985年秋,该厂对车间进行更新改造,改粉麦间气力输送机提升。更新4部液压石磨子,接触总长度520平方米,增添高平筛1部,使年产能力达2万吨以上。可生产标准粉、建设粉两种。
1985年底,全厂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职工宿舍0.19万平方米,幼儿园50平方米,医疗室36平方米,食堂106平方米;有职工175人;设立面粉、挂面、机修等三个车间和兑换门市部一个;主要设备有磨粉机4台、筛粉机3台、刷麸机2台、关风机14台、高压离心清粉机3台、拉丝机2台、高速振动筛2台、空气压缩机2台、洗麦机1台、布袋脉冲器1台、去粉机1台、缝口机1台、普通车床1台、卧式锅炉1台;固定资产总值46.8万元;完成产量145.18吨、产值494万元,实现利润16.18万元。
六县油厂
县油厂于1974年初建成投产,位于黄园路南端。主要设备有95型榨油机2台,0.5吨锅炉1台,对辊压坯机1部,每日加工原料(油菜籽、花生、大豆等)10吨,另外还加工小磨油(1983年改由新建的饮料食品厂加工)。1983年国家投资182.98万元(含贷款4.8万元)进行改造扩建,次年底基本完成,每日加工原料80吨。全厂分为预榨、浸出、精炼、锅炉等4个车间,辅助设施有机修室、化验室、仓库等。主要设备有200A开3型榨油机3台,并拥有整套清杂、破碎设备;S0T24型平转浸出器1台,半连续式的油脂脱磷、脱臭、脱水设备;KZL料4—B13锅炉1台,装油罐设备8座,可储油800吨,仓库容量为4000吨,为全省18个重点油厂之一。
1985年,全厂占地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208万元;职工67人,生产油脂2429吨,完成产值451万元,实现利润26.2万元。
七县棉织厂
县棉织厂位于固二路与固灵公路交叉处西北侧。1971年初建时,借用省烟草公司固镇仓库一栋330平方米的库房作为临时车间,从上海第四棉织厂购进42型丰田织布机40台,招收下放知识青年29人,经过短期培训,当年生产白粗布1258米。1972年在省烟草公司固镇仓库东北侧购地30亩兴建厂房,次年建成使用,并添置新设备,至1974年5月,投入生产的织布机达32台。1977年,购进1511型织布机40台,机床和卧式锅炉各1台,当年白粗布产量达百万余米。1980年,自制煮纱锅,又购进1515型宽幅织布机8台,试织劳动布和平板中长纤维布。1981年,淘汰了丰田织布机,设备全部更新。1982年,生产被单布和劳动布,并试产沙发布,同时从杭州购进K74型丝织开机8台。1983年,停织沙发布,改织线毯,至此形成了线毯、被单布、白粗布三条生产线,同时购进1515型75英寸织布机4台、浆纱机和卷纬机各1台。当年,县树脂厂并入,生产110树脂7.7吨。1984年,试织中长华达呢、涤纶华达呢和灯芯绒坯布,并获得成功。1985年,购进1515型75英寸织布机16台,至此全厂各种织布机达76台,固定资产值为47.5万元;职工235人,生产灯芯绒坯布36万米、被单布25万米、线毯1.9万条、树脂10吨,完成产值181万元。
1985年主要国营工业企业概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