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示范繁殖良种场
位于县城南31公里处,京沪铁路东侧,与蚌埠市吴小街乡毗邻。1959年9月初建时,为怀远县曹老集示范繁殖场。1965年7月划属我县,1981年改称今名。全场原占地2000亩。
1961年先后退给附近农业生产队1000亩,人员以陈郢大队青年队50名社员为基础,后又接收铁路大修队职工180人,组成良种场职工队伍。1963年投资3.6万元,买水牛4头,扩建仓库10间,化验室、考挂室10间,职工宿舍7间。全场占地102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水塘80亩。拥有干部职工165人,住房面积5726平方米,大、中型机械11台(套),小型机械7台(部),总动力295马力,固定资产38.2万元,流动资金11万元。
自1959年建场以来共繁殖水稻、小麦、黄豆约近50个品种,年均向全县提供25~35万公斤种子,良种率达70%以上。另外,从1978年以来,自筹资金7.5万元,先后办起翻砂厂、孵坊、面粉厂、酱油厂,并培育珍珠、放养鲢鱼、用网箱养殖尼罗罗非鱼。1985年,全场农业产值30.5万元,工副业产值12.5万元。
二县良种繁殖场
位于县城南7.5公里处,京沪铁路西侧。1959年1月初建时为蚌埠专区家畜饲养场连城分场,1963年与宿县专区的新马桥农场和连城果园场合并,更名为宿县专区连城农场,1969~1972年先后为宿县专区“一○·四”干校和“五·七”干校,1972年又分出,建县良种繁殖场,全场面积1700亩,其中耕地1500亩,现有职工202人,场地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拥有大、中、小型动力农业机械9台(部),其中播种机1部,良种精选机2部,配置3套机组,电灌站1座。
该场以生产小麦、大豆良(原)种为主,并设有良种科研队,负责有关良种的品比和栽培试验、示范的种子生产“三圃”体系,为大田生产提供部分优良品种。建场以来先后繁殖培育的良种有:“丰产三号”、“博爱七○二三”、“马场二号”、“阿夫”、“保丰七十二——二十八”、“安农七十九——五十九”、“偃师九号”、“陆农七八——五九”等小麦品种8个,“牛毛黄”、“跃进五号”、“徐豆三号”、“商丘一九七”、“五河大豆”等黄豆品种5个;“南京十九”、“国际型六六—”、“国际型二十四”等水稻品种3个。
三宿县地区良种繁殖场
位于县城南17公里处,东隔京沪铁路与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相邻,1959年3月初建时为蚌埠专区财贸饲养场,1962年底更名为宿县专区新马桥农场。1963年与蚌埠专区家畜饲养场连城分场和宿县专区水利局连城果园场合并,更名为宿县专区农场。1969年10月~1972年先后为宿县专(地)区“一○·四”干校和“五·七”干校,1973年又分出,始建宿县地区良种繁殖场。
该场初建时有耕地近万亩,1963年以后大部分退还给附近社队,仅剩4500亩。全场现有职工349人,其中技术干部11人、工人286人、离(退)休人员52人;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其中仓库2700平方米、办公室270平方米、宿舍7580平方米、水泥场地6050平方米;各种农业机械46台(套)、1051马力;固定资产值为60万元。
建场初期,以发展养猪业为主,有“万头猪场”之称。1963年以后,以培育小麦、大豆等优良品种为主,先后有“丰产三号”、“泰山一号”、“泰山二号”、“博爱七二三号”、“郑引一号”、“西安七号”、“西安八号”、“省农十一号”、“省农十二号”、“宿育一号”、“马场二号”、“陕农七八五九号”、“冀麦五四一八号”、“西安一六七——六号”等小麦品种和“五河大豆”、“徐豆二号”、“跃进五号”等大豆品种。1964~1980年,年均生产良种44万公斤。此后实行联产技术承包责任制,产量不断提高,至1985年,年均生产良种120万公斤,除为我省蚌埠(其中满足我县需求)、滁县、淮南、宿县、阜阳等地(市)提供优良品种外,还远销山东、河南两省部分地区。
四宿县地区棉花原种场
位于县城南18公里处,京沪铁路东侧、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侧。前身为萧县郝庄棉花原种场,1971年12月迁至此地,更名为省农林局棉花原种场。但由于经济管理混乱,每年亏损达5~8万元。1979年6月划属宿县地区农业局,始改今名。该场坚持改革开放,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实行科学管理,逐步扭亏为盈。
1985年,该场有耕地1000亩、人口240人,其中干部8人、工人97人;各种农业机械12台(套)、250马力;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仓库650平方米、办公室250平方米、宿舍400平方米;另有中型轧花厂一座;固定资产值为35万元。
该场以培育棉花原种为主,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良原种10万公斤;同时培育小麦、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良种1.2万公斤。
五县棉花原种场
位于县城南9公里,京沪铁路西侧,南与良种繁殖场搭界,1959年秋初建时为蚌埠专区新马桥苗圃场的连城圃队,1963年1月更名为宿县专(地)区水利局连城果园场,1965年与蚌埠专区家畜饲养场连城分场和宿县专区新马桥农场合并,更名为宿县专区农场,1969年10月~1972年,先后为宿县专(地)区“一·四”干校和“五·七”干校,1973年又分建县棉花原种场。
该场初建时土地面积为3600亩,其中耕地600亩,果园2310亩,以后大部分土地退还给社队,仅保留1000亩耕地,80亩果园。全场现有职工191人,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场房500平方米,仓库500平方米,宿舍800平方米,拥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12台(套),大牲畜25头。
建场以来,共生产棉花原种4.25万公斤,1978年我县商品棉良种生产取消后,即进行繁殖小麦、黄豆等优良品种。1980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该场除繁殖良种外,还经营工副业生产,办有面粉厂、饲料厂、小榨油厂、轧花厂等,每年可加工面粉25万公斤,榨油5000公斤,加工饲料5万公斤,弹花5万公斤。1985年出售良种收入11.6万元,工副业收入9.4万元。
六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任桥火车站东侧。1972年10月创建于宿县地区“一○·四”干校(驻连城),次年迁至现址。该所占地520亩,其中科研实验地40亩,配备行管人员5名。农业技术干部7名,职工92名(包括24名临时工),房屋128间,水泥场地450平方米,大牲畜15头,大、中型农业机械4部(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所步入农业科技推广的正轨,开展农作物品种繁育,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等项科研和试验活动。所内设置小麦、油料、玉米、山芋、气象哨等专业科研小组,共承担省、地、市业务部门优良品种试验133项次,栽培试验81项次。其中:小麦品种品比栽培试验52项次,高产栽培试验亩产400公斤以上;玉米品比试验39项次;选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固单1号”,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山芋保种育苗试验,高温、催芽、露天育苗、火炕温床育苗和高温大屋窖储藏安全越冬保种等试验,均获成功;其它品种品比、栽培试验有花生22项次,高粱16项次,水稻9项次,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