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本地农业耕作仍沿用传统的旧式农具,以牛、马、驴、骡为牵引动力。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开始推广新式农具,并对旧式农具加以改良。60年代主要是新式农具的应用与农业机械的推广。70年代是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发展较快的阶段。80年代个别农户也添置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在耕作之余还参与社会运输生产。198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8673.26马力,比1965年增长48倍,比1970年增长9.9倍,比1980年增长8.9%。
一耕作机具
建国前,本地田间耕作使用铁木合制的犁、耙,一人操作两头牲口牵引,每天可耕、耙地2~3亩。1952年,开始引进畜力牵引的双轮双铧犁、新式步犁等。1954年1月,省农业厅在曹老集办起第一个农业机械拖拉机站,有拖拉机14台,附有三铧犁、五铧犁、圆盘耙、播种机、点播机、脱粒机等配套机具11台(套)。1965年建县后,全县各区(公社)相继建立了国营拖拉机站,到1969年底,全县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多为履带式)62台,总功率为1791马力。1970年,从上海购进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26台,每台耕作功效相当于4头耕牛,而且质量好,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到1985年,全县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84台,总功率为9062马力,小型及手扶拖拉机3953台,总功率为47315马力,大中型拖拉机牵引犁81部,牵引耙39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牵引农具2258部。
二播种机具
我县农村播种小麦、黄豆、高粱等大宗农作物多以手扶、畜拉、3条腿木耩进行条播,每盘耩子一天能播种8~10亩。玉米、花生、山芋等,则用手工撒播或挖穴点播和栽插。1972年,县国营农场开始使用轮式拖拉机配套24行条播机和悬挂11行播种机、播肥机。1975年,部分生产队开始使用IB—E8型播种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1979年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牵引播种机42部。机播面积达2.6万亩。1980年以后,由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地块零星分散,基本恢复了传统播种方法,大、中型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仅剩7部。
三排灌机具
五六十年代,本地农田排灌使用戽水桶(笆斗)、木制龙骨水车、解放牌马拉铁链水车等工具。1964年,曹老集排灌站首先使用锅驼机抽水灌溉农田。1970年后,随着水利、电力事业的发展,柴油机、电动机、农用水泵以及喷灌机械逐年增加,取代了戽水桶(笆斗)、水车和锅驼机。到1985年,全县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702台,总功率为21303.9万马力,其中柴油机1203台/1.5万马力、电动机499台/4553.5千瓦、农用水泵1629台、喷灌机械142台。
四植保机具
1965年,我县开始使用单管喷雾器喷洒农药,以后又使用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雾器、喷粉器。1975年,引进远程喷雾器。到1985年,全县拥有手摇喷雾(粉)器5062部,机动喷雾(粉)器30部。
五收获机具
五六十年代,本地农作物收打仍然靠镰刀、石磙等旧式工具,效率低,费工时,遇阴雨季节,作物往往因收打不及时而生芽、霉烂。1972年,县良种繁殖场(位于连城乡)、县汾洪江林场开始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少数社队使用简易脱粒机。1977年引进马拉机动割晒机,该机操作方便,工作可靠,每小时可割小麦3~4亩。1981年,开始购进怀远县农机一厂生产的120型稻、麦两用割晒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每小时可收割5亩~6亩。1983年又引进河南桐柏县农机厂生产的130型稻、麦两用割晒机,与小四轮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每小时可收割6~8亩。到1985年,全县共有机动收割机174台、机动脱粒机213台、联合收割机7台,总功率为325马力。
六运输机具
50年代,本地田间运输主要靠扁担、木制独轮车、太平车(四轮大车),以后又使用胶轮马车。农用水上运输靠木帆船等工具,后帆船逐渐被大木船、水泥船、铁船、机器动力船所代替。60年代,兴起平板车,淘汰了独轮车。
70年代,农村普遍使用平板车,并开始使用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及手扶拖拉机,逐步淘汰太平车。到1985年,全县有农用运输汽车5辆/25马力,大、中型拖车208辆,小型拖车3642辆,农用机动运输船60艘/1594吨位/1080马力。
历年农用机械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