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活奶奶庙
怀远县荆山东麓的半山坡上,有一座背依山崖,面临淮水的古庙,庙宇规模不算大,依山就势,与涂山禹王庙隔河相望,周围层峦叠翠,榴林生辉,环境十分清幽。庙内供奉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当地人都称它为“活奶奶庙”。
元朝末年,刘福通在淮北阜阳发动红巾军起义。起义军为痛歼元军,制造出一批土枪土炮。配制炮药的硝磺,需要从外地购入。他们扮做商人,从苏北买回一批硝磺,红巾军将硝磺用草纸一包一包捆好,当做灰包,放在棺椁内,每人穿上孝服,伪装运送灵柩的丧船,向怀远进发。船经峡山口时,守卡的元军一定要打开棺木检查。船上的红巾军一面与元军周旋,一面作好殊死决战的准备。当元军上船开棺时,谁知里面真的睡着一具白发老奶奶的尸体。元军只好放船只从关卡通过。
红巾军将硝磺运回后,如虎添翼,利用火炮打得元军落花流水。不久,红巾军占领了怀远城,为感激白发老奶奶的恩德,在元军盘查船只附近的荆山坡上,修建一座活奶奶庙。将硝磺船通过关卡的日期农历二月十九日定为庙会期,每年这天,人们为祈祷平安,红男绿女,扶老携幼,至活奶奶庙焚香膜拜,代代沿传。
凤凰台
相传在古时候,怀远的荆山上曾经落过一只金凤凰。常言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县官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了几个差人到凤凰飞落的地方去挖宝贝,结果挖掘出来的只是黄土和石头。县官很扫兴,但仍不甘心,认为这一定是块风水之地,即命差人趁机挖个墓穴,留做埋葬自己的母亲。凤凰见到县官如此昏愦贪婪,一怒之下,便飞走了。
当地的文人学士怀着惋惜的心情,在凤凰飞落的地方建立了一座石碑,上书“凤凰台”三字,又在不远的山头,立了一座“太阳”碑。二碑遥相呼应,取其“丹凤朝阳”之意。
在县城北门外的涡河上建造一座石桥,名叫凤凰桥,并将涡河北岸的一条街道也称做引凤街。同时在荆山脚下的黉学门前,修建了一座飞檐雕栏的楼阁,叫做唤鸡楼,暗含唤回凤凰之意。人们希望飞去的凤凰飞回来。
人们传说这只凤凰离开荆山之后,迎着朝阳一直向南飞去,后来,在桐城县的北山落下。时此,桐城便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士,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文学流派——桐城派。
黄疃窑
怀远县城西南四十多华里,有个集镇名叫常家坟。在常家坟的淮河对岸,有一个背山临水的村庄,就是黄疃窑。
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凤阳起兵后,不久常遇春便投奔朱元璋。时因常遇春身材魁伟,武略过人,作战英勇,百战百胜,被称为“常胜将军”,深受军中将士的爱戴。朱元璋对常遇春在群众中的威望虽然表面上不露声色,但心中却在暗暗嫉恨。
有一回,军师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沿淮河察看地势来到常家坟,发现淮河东岸的大洪山,好象一条巨龙。刘伯温对朱元璋说,这条龙的龙头已经伸进淮河,如果不采取措施,一但蛟龙得水,游过淮河,恐怕日后对主公不利。朱元璋正愁无计对付常遇春,这一来正中下怀,急忙追问军师有什么好主意。刘伯温献计说:主公欲明显加害常遇春,势必众心不服,不如以建造官窑为名,在河对岸建七十二座火窑,其中一座建在龙身之上,把这条龙活活烧死,不就清除了后患吗?
朱元璋一听心中大喜,连忙召集大批工匠,命军师刘伯温亲自督办。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很快将火窑造好。常家坟河对面山坡上的这座窑建的又高又大,点火之日,焚香鸣炮,杀牲祭窑,十分隆重。不久,淮河冒出了一股黄色水流,传说龙胆已被烧破。因此,这里就叫黄胆窑了,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淮南七十二座窑,赶不上黄胆一座窑”的民谣。后来,山坡上出现了村落,久而久之,黄胆窑便渐渐演化成为“黄疃窑”了。
找母桥
在怀蒙两县交界的芡河上有座“找母桥”。桥的北头有座“缠脚寺”。
相传后金太宗年间,在芡河南岸住着一个婚后才三天就相继失去公婆和丈夫的黄氏寡妇,靠父辈丢下的小木船摆渡为生。八个多月后,黄氏在一天半夜时分生了个男孩,从此娘儿俩相依为命,历尽艰难。儿子八岁时,黄氏靠摆渡挣得的几个钱,把儿子送去读书。儿子学习用功,聪明过人。十八年后的一个秋天,黄氏在儿子赴京迎考前给他成了婚。婆媳在家度日,天长日久,媳妇见婆婆年老无用,丈夫又不在家,便百般虐待。一个深秋的夜晚,河面上狂风大作,媳妇逼着婆婆去河里看守小船,等婆婆睡着时,她偷偷地把桨橹拿走,待婆婆醒来时,见锚已被媳妇拔掉,小船随风向对岸荡去……
这日早晨,赴考中举的儿子坐着“八抬大轿”从城里回来了,他向媳妇问起母亲,媳妇吱吱吾吾他说,“母亲前几天外出,至今未回,去向不明……”孝心的儿子家门未进,便四处奔找,当他找到芡河边时,远远地见母亲刚洗好脚,坐在对岸的一块石头上正用脚布带裹着小脚。他便过河到对岸把母亲接回家中。为纪念找到母亲的地方,让芡河两岸百姓来往方便,他就让手下的人在河上建一座宽约三米,长约一百米的石拱桥,人们便把它命名为“找母桥”,在桥的北头即黄氏坐着裹脚的地方盖座小庙,起名“缠脚寺”。桥和庙在60年代被毁坏,但旧址至今仍在。
驴沟
县北君王乡驴沟村的北面,有一条长10多华里,宽10米左右的驴沟。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座古庙,庙里住着一位名叫薛超的和尚。他收了一个徒弟姓张名果老。老和尚天天上村庄化缘,张果老在家守庙。
这一天,薛超去泰山拜见老友,临走时老友送他一颗人参果,回庙后的第二天,他便让张果老在家架锅煮人参果,自己亲自到九华山等地,敬请佛主来品尝。时近中午,张果老已经把人参果煮了两开,那扑鼻的香味,使他垂涎三尺,不由揭开锅盖,尝了一口。谁知那香味诱使他把整个果子一吃而尽,最后连汤也喝光了。
这时,驴棚传来一阵驴叫,张果老心想,莫非老驴也想品鲜?他就把刷锅水饮了驴。张果老一旁看见老驴四蹄乱蹦,跃跃欲飞。
事后,张果老不觉心中害怕起来,触犯了庙戒庙规是件大事,还不如跑掉算了。于是,他骑着那喝了刷锅水的驴,逃了出去。他越想心中越害怕,不时回头看看。他觉得回头不方便,就脸朝后骑着。薛超回来后发现人参果和张果老都不见了,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出门就追。张果老一见师傅追了上来,双手一拍驴腚,扬长而去。这时驴绳顺地拉出一道弯弯曲曲的沟。
这条沟,相传就是今天的驴沟。
兰桥的传说
藕塘乡瓦房村西边,有一条小兰河,河上有一座古老的七板石桥,名叫兰桥。现在,桥石已沉入河泥中。
小兰河的西岸有个刘集街,东岸不远就是陆圩,河上没有一座桥,两岸百姓来往很不方便,可把百姓害苦了。冬天河水浅,胆子大的人就涉水赶集,可是很冷,夏天涨水,风大浪涌,莫说渡水,就是船也不敢摆。
有一天,一阵狂风刮得天昏地暗,突然天空中一声霹雳,接着掉下一块巨石,落在兰河中间。风住以后,当地百姓都争着去看。原来,此石并非一块寻常的石头,古铜色,表面布满了篆字。有学问的人看后,说是天意要在这儿修一座石桥,这就是基石。自从河中有了这块巨石后,不论冬夏,两岸人民都可以涉水赶集了,但这仍然很不方便。有个叫刘广秀的青年,每天守在河边来回背众人过河。后来他募捐修桥,到处叩头求捐。积蓄多了,便买了七块石板,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一座七板石桥终于修成了。桥刚修好,那个叫刘广秀的青年忽然“扑通”一声跳到河里,再也没有浮上来。有人说,他是小兰河河神的化身,这虽然是个传说,可是当地百姓非常怀念他。
敬德桥
在怀远县城西南六十华里的明龙山西北麓,徐家小郢西面的五岔路,有一座南北拱型石桥,人称“敬德桥”。
隋朝末年,隋军大将尉迟敬德曾带兵驻守在明龙山上,尉迟敬德常在山上练习骑马,至今,山坡还留有当年的跑马道。有一次,尉迟敬德同瓦岗寨起义军的首领秦琼激战于此,隋军退路被阻,尉迟敬德败北而逃,遇到五岔路东面一条山涧,又宽又陡。敬德无奈,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举起手中的马鞭,狠劲朝座下的乌锥马猛抽三鞭,谁知马儿顿时四蹄腾空,一连跨过了两条山涧。起义军被山涧所阻,尉迟敬德终于逃脱了。后来,尉迟敬德投降了唐朝,并成了唐朝的有功之臣。尉迟敬德为了永志不忘失师之痛,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桥。如今,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三鞭跨两涧,兵败五岔路”的传说。
锁攴祁
无攴祁是一种水怪。它长相丑陋性情凶猛,力大无比。但他个头大,身子可不笨,地面,山上,水里,上窜下跳,异常麻利。江河,湖海,那里深,那里浅它都知道。这家伙气力又大,还能懂得人的话语。虽然是个浑身腥气,丑恶无比的怪物,但瞬间一变,便成了一个斯文俊俏的姑娘。
传说古时候,大地上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到处是望不到边的洪水。大禹带领着成千上万的治水大军在淮河一带治理水患。他劈山引水,开河筑坝,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无攴祁只用鼻子拱一拱,蹄子扒一扒,就全完啦!
开初,禹王爷在桐柏山治水,无攴祁故意去捣乱,它到哪儿,洪水就涨到哪儿,老百姓连年遭受水灾,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大禹决心为民除害,先派个有气力、又勇猛的章律去捉无攴祁,结果没有捉住。又派个叫乌木由的武士去,无攴祁还是溜之大吉!第三回禹王爷又派了名叫庚辰的前去。提起庚辰可了不起,除了禹王爷就要数他了。无攴祁使出了全身解数,三十六计都用上了,可它哪里是庚辰的对手,它下水,庚辰也下水,它上山,庚辰也上山,总是紧跟不放,一直追到涂山荆山之间的峡山口,无攴祁眼看逃脱不掉,回转身凶狠地反扑过来,两下里格斗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被庚辰活活地制伏住了,这才乖乖的服降。
禹王爷虽是捉住了无攴祁,还是不甚放心,因为它是个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的“妖精”。怕它“溜掉”,就特制了一条大铁链把它锁住,鼻子上还穿了个“金铃铛”。只要它动一动身子,那铃铛就响起来。开始把它锁在涂山古庙后院的两棵大银杏树上,不久,它把两棵大树的皮全给蹬光了。禹王爷看在眼里,气在心头,更加不放心。于是走到哪里就把它牵到哪里。一手抓住铁锁链,一手紧握着那柄明晃晃的“降魔剑”,只要无攴祁想“撒野”,禹王爷就使劲地抖动它脖颈上的铁链,那怪物就疼得满地打滚。而禹王爷心里有本帐,他从没有被无攴祁的那副可怜相所欺骗,更没有放松过对它的管教。后来,大禹决定把无攴祁发配到淮阴东楚州洪泽湖边上,交给水母娘娘看管。水母娘娘也知道这家伙的厉害,要是跑掉了可不好交差。为了稳妥,就把它锁在湖边龟山脚下一座古庙院中的千丈古井里,还是用大禹的那条又粗又长的大铁链锁住,上面又盖上一块万斤大石,长长的铁链一直拖到井口。
惊蛟会
每年农历三月,正值春意盎然,桃红柳绿之时,怀远县城近郊的荆山、涂山上,有两个很大的传统盛会。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涂山会,是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农历三月十五日的荆山会,有何渊源,至今已很少有人知晓。其实,它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怀远县城南郊的荆山上,林木苍翠,荆棘丛生,巨石错落,涧深崖陡。在山顶附近一个深邃的岩洞中,藏着一条巨大的蟒蛇,每年春天惊蛰过后,这条巨蟒便开始从冬眠中逐渐苏醒过来,经常跑到山下的村落里,吞吃家禽家畜和婴幼儿,闹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这一年,荆山附近所有村庄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进行商量,决定在三月十五日这天,男人拿着铁叉、木棒当武器,走在前面驱赶蟒蛇,妇女、儿童带上铜盆、陶罐,在后面一边敲打,一边呐喊助威。这天,各条山路,人潮如涌,满山遍野,响声四起,说来奇怪,那蟒蛇听到响声之后,便乘着一股黑风吓跑了。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为民除害的日子,每年逢到农历三月十五日,便在荆山举行“惊蛟”盛会。据说民间歌舞花鼓灯就是起源于此,花鼓灯的锣鼓也是从此才有的。每年这一天,怀远城内,四面八方,锣鼓震天,歌声入云。今天,古代传说中的“惊蛟会”,已逐渐演变成传统的民间花鼓灯集会了。
天留坊
出怀远县城南门,沿街南行折西而上,有一条古朴狭长的老街,依山就势的路面,全用花岗岩石板铺筑,这就是怀远的“西门岗”。西门岗街道中段的东侧有一座石头碑坊,碑额书写着“天留坊”三个大字。碑边刻有一副引人注目的楹联。
翁无子,妇无夫,翁妇相依,只求夏清冬温,那怕人言来啧啧;
风弥猛,火弥烈,风火交迫,留得竹篱茅舍,须知天道自彰彰。
这副对联不但对仗工整,情真语切,感人肺腑,而且它还留下一段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动人故事。相传这里住着一户姓薛的贫苦人家,薛家儿媳过门不久,婆母和丈夫便相继去世,撇下公媳二人,老鳏弱妇,相依为命。公公年老体衰,天寒地冻,卧床不起,儿媳羹汤侍奉,竭尽孝心,每当夜晚儿媳还把公公双脚抱到怀里,为公公焐暖。后来此事被饶舌之人张扬出去,一时间谣言纷起,风雨满城。儿媳有苦难言,虽觉人言可畏,但自知于心无愧,依然一如既往。后来,西门岗遭了一次大火,周围砖房瓦舍都化为灰烬,唯有薛家一间破旧的茅屋得以幸存。不久,皇上得知此事,即命县官筹款,在薛家茅屋附近的街道上,筑起一座石碑坊。对薛家儿媳以示昭彰。
上一篇:三、涂山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