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着教会学校的开办,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县。民国四年(1915年),含美中学在西门岗下始建体育场,设有篮球、足球、网球及沙坑、跑道,可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城区小学相继开设体操课,但未开展正常教学,农村学校不设体操课。
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后,代管体育工作,馆内设有乒乓球台1副,供人们活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建人民体育场一处,占地近40亩,设有司令台、田径场及足球、篮球、排球场、单双杠、木马、浪桥等体育设施。当年在此举行首次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河溜、龙亢等主要集镇也建有简易篮球、足球场地。抗战胜利后,在县城城隍庙建有两个篮球场,中小学也建有小范围的体育场。
建国初期,体育工作先后由共青团县委、文教科代管,文化馆具体负责。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设施逐年增多,县城机关单位建有篮球场近30个,农村中小学也相继建有简易跑道的运动场、篮球场。
1954年,成立县体育协会,配备专职干部。1955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县长兼任主任。省属水利电力学校在西门岗下兴建一处设备较为完善的体育场,业余体育训练得以全面开展,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涌现出一批技艺突出、有培养前途的体育人才。1958年10月,体委开办专业体训班,设男、女篮及女子垒球三班,收学生45名,进行正规训练。运动水平提高很快。1959年,一市十六县参加蚌埠地区第一届运动会,我县取得总分第二名、女篮冠军、男篮亚军。女子垒球队直接代表地区参加省第一届运动会,近50名运动员调进省、地、市专业队。1961年9月,体委创办青少年业余体校,设乒乓球、足球、体操三班,收学生43名,后时停时办,仍为国家培训了一批体育人才。
1962年3月,体委、文教局合并办公,师资力量得到充实,体育设施也得到完善,体育活动十分活跃。
“文化大革命”初期,体委实行军管,体育运动被忽视,体工队伍力量削弱,技术水平普遍下降。1969年后,体育活动逐渐恢复。1970年在罗汉塘东首兴建一座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2000人的灯光球场和篮、排球训练场,工人俱乐部将原球场也改建成灯光球场。
1972年,撤销军管,体委单独办公,配专职副主任一人,编制5人,每年有计划地组织训练,开展各项体育比赛,多次培训专、兼职体育教师,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运动员、教练员和等级裁判员。至1985年,在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垒球、马球、技巧、武术、游泳、射击、击剑、划船、摩托车、摔跤、柔道、手球等20个项目中,培养输送了137名运动员,其中省体工队56名,部队体工队2名,大专院校体育系34名,省市体校45名;通过等级运动员389名,其中健将级1名,一级22名,二级42名,三级及少年级324名;省、地、县专职教练员30名;国家评定的体操、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摔跤等项目的等级裁判员117名,其中国家级1名,一级7名,二级23名,三级86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