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经营
建国前,中药店(房)均系私人开业,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关、河溜、龙亢等城乡集镇上,较大的有87家,其中以县城的“东顺兴”、“同寿品”、“大年堂”,河溜的“鹿鹤堂”,龙亢的“乾生堂”最为知名,并兼营批发。药店大都附设加工房,制作各种膏、丹、丸、散。经销的中药材多从产地购进,地产药材的采集、加工较少。
西药经营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美国传教士开办的西医诊所,民国三十年(1941年),城关王和廷开办第一家西药“和廷药房”。抗战胜利后,不少中药店兼营西药,药品主要从南京、上海等各大药房采购。品种少,剂型单调,仅售如“万金油”、“‘何济公’解热止痛散”、“沃古林”等中成药及外用眼膏等药品80余种,不售针剂。
建国初,全县有中西药店80家,西药亦以其疗效快日趋为民乐用。1951年10月,龙亢“乾生堂”、“同春堂”、“益和堂”、“庆春堂”4家首先合股联营。1953年2月,城关“东顺兴”、“同寿昌”等10户私营药店27人,投资11000元,公私合营为“国新药店”。1956年6月,中国医药公司蚌埠支公司设立怀远经营处,专营西药、医疗器械,城关设批发部1处,并委托河溜、龙亢、马头城、常坟等地供销社代办批发零售。
1957年2月,精简机构,经营处并入县百货公司,设医药批发零售部。1959年2月,以城关公私合营药店为基础,成立国营药材经营机构“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怀远县公司”,专营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零售。9月,中西药业合并成立“怀远县医药公司”,收回百货公司医药批发部、合营药店及河溜、龙亢、常坟、万福、双沟、新马桥等供销社的经营点,统一经营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化学试剂等。属三级批发机构,负责外埠药品的购进,地产药材的收购与调拨。1956年后,国家对医药商品实行分级管理,货源以蚌埠、宿县地区医药(药材)供应站按计划分配调入。1980年随着市场开放,购销政策与价格相应调整,部分药品实行议购议销,计划分配范围相应缩小。至1985年,城乡设8个批发门市部,49个中西药零售门市部(其中集体店6个,个体店34个),有干部职工142人(不含集体与个体店),经营中药品种700余种,中成药400余种,西药750种、1200种规格,经销避孕药具20余种,年购进总额321.8万元,销售415万元,较1963年增长4.8倍。
二、中药材生产、收购
资源我县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建国前多不重视地产药材的生产采集,采获量极小。建国后,1960年和1984年县医药公司组织两次大规模的野生药材资源普查,查明县境有各类野生药材208科、581种。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南禹庙、上洪、新城口、城关等7个乡镇约210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多为植物药。益母草、芦根、旋复花可年产20万斤,薄荷、大蓟、小蓟、蛇床子、白藓皮等年产10万斤。半夏高产质优享有盛誉。
生产县境野生药材人工培植历史悠久,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怀远县志》就有人工栽培板兰根的记载。建国后,野生药材人工栽培始于1959年12月,县药材公司遵照国务院《关于发展药材要就地生产,就地供应,野生变家种》的指示。在沙沟区尹口建立药材培植场,引种菊花、生地、白芍、京三棱、红花等37种,1962年停办。1973年恢复。县医药公司从苏、豫、浙、湘、鄂等省引进药材种苗10余种,拨专款试植。1974年增辟常坟区拐集、刘圩中学、双桥区张巷、包集区易圩、沙沟区龙窝5个药材生产地,引进和野生变家种药材30余种。种植面积约500余亩,大部分获得成功。1983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6000余亩。主要品种有板兰根、薏仁、故脂、紫菀、生地、芦巴子等。其中板兰根种植面积最大,约有500亩,主要分布在万福、徐圩两地。
收购药材收购工作始于1960年,由医药公司负责,先后在城关、龙亢、河溜、常坟、马城、包集等区医药批发部设立收购点,并请各区供销社协助代购。收购品种有生地、白芍、红花、菊花、白芷、元胡、半夏、怀米、蟾酥、石榴皮、牛子、蛇床子、瞿麦、芫花、远志、板兰根、兔丝子等17种,其中1981年收购蟾酥1046斤,占全省收购量的一半以上。1983年10月~1985年底,收购各类药材134.2万斤,其中板兰根106万斤。收购金额158.3万元。
主要野生药材产地调查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