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夕至建国初,干部职工实行供给制,干部日发大米1.6斤,职工1.75斤;菜金0.073元,烧草3斤;月补津贴费0.80元,杂支费0.25元。1950年实行包干制,每人月发大米100斤,小学教员200斤,中学及师范教职员200~300斤。1952年,实行工资分供给包干制,干部根据职务定级别,实行工资分,县级14~16级,月工资432~348分,区级17~20级,月工资300~230分,一般干部21~24级,月工资分210~150分,勤杂人员25~29级,月工资130~85分。每1工资分折合粮0.3市斤,白布0.3市尺,植物油0.05市斤,按当时物价,每月按工资分发给货币。1956年,全国实行工资改革,由工资分制改为货币工资制,党政机关、文教、卫生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拿固定工资,厂矿、企业单位实行计件工资,机关、厂矿、企业单位的临时工,实行临时工资;由县城调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给予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工改后,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升级,凡工作成绩显著,经群众评议,可以升级,提升职务,同时提升工资级别。全县9903名干部职工参加工改,月增加工资额43573.2元,人均月工资由31.2元增至35.6元,人均增加4.4元。1963年,低工资调整。根据职务,以德才为主,适当照顾资历,着重调整多年没有升级,工资级别偏低的老职工;正式工作满5年,定级后一直未升级的高校、中专毕业生及提升职务的技术人员和行政领导的工资。当年有2577名职工升级,升级面28%,人均月增资4.35元。
1971年,给国家机关及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级工(相似行政24级),1960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相似行政25级),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或低于一级的工人,以及与上述工人工作年限相同,工资等级相似的工作人员调高一级工资。这次升级3811人,占低工资调级面的84.5%,人均月增资3.67元。
1978年,2%面的干部职工调级,全县有22名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职工升级。
1979年11月,根据政治表现,劳动态度,贡献大小和技术高低,按40%升级面考核升级。全县参加调资干部5683人,实际升级2635人,占46.4%,其中科局级以上干部230人,升级147人,占63.9%,基层干部798人,升级355人,占44.5%;一般干部4655人,升级2133人,占45.8%。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职工参加调级的4803人,实际升级1957人,占40.7%,全县集体所有制职工升级1546人,升级面42.9%,人均月增资5.69元。是年,我县由三类地区工资标准,调为四类地区工资标准。
1981年10月,给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中小学教职工、医疗卫生单位部分职工、体委系统优秀运动员、专职教练员等3231人普调一级工资,其中中小学教职工2649人,医疗卫生系统574人,体委8人;调二级工资的703人,其中教育系统87人,卫生系统113人,体委3人。
1982年10月,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国家机关、科学文教卫生等部门部分工作人员工资的决定,为行政事业单位3030人升一级工资,490人调升二级工资。每月实际增加工资25842.94元,人均月增资7.34元;为教、卫、体部门1981年未调级的809名工作人员补调升级,其中升一级的605人,升二级的204人,实际增加工资5188.70元,人均月增资6.41元。
1983年,对企业职工进行工资调整,全县62个全民企业职工3648人升1级。人均月增资6.73元,71人升2级,人均月增资7.07元;87个集体企业职工2756人升一级,月增资18848.7元,人均月增资6.84元。1人升二级,月增资7.50元。
1985年,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新的工资制度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四部分组成。全县219个机关事业单位7727人参加工资改革。其中,机关、党派和人民团体132个,1853人,事业单位77个,5874人。事业单位中,中、小学教职工3406人,卫生事业445人,农林水等事业单位1287人,其他事业单位745人。工资制度改革后,全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均月工资额由62.36元上升为84.06元,平均月增资21.7元。其中国家机关干部月增资23.03元,事业单位干部月增资21.25元。事业单位中,中、小学教职工月增资22.47元。
企业职工的工资改革,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1985年6月,39个全民企业单位3315人参加工改,人均月工资由46.95元增到66.1元,人均月增资19.15元。135个集体企业10478人参加工改,人均月工资由39.2元增到52.4元,人均月增资13.22元。
1949年~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统计表

1949年~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统计表

1975年~1985年全民集体制单位职工工资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人事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