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党的组织发展和活动
中国共产党在怀远的活动,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此年秋,中共徐海蚌特别委员会派遣怀远籍共产党员崔雨亭到怀远县梅桥吕巷开展农民运动。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债、抗税(简称“三抗”),培养发展党员,吸收工作积极、斗争坚决的何炳宽等5名雇农入党,建立怀远县第一个党小组——梅桥吕巷党小组,崔雨亭任组长。“三抗”运动开展不久,即遭地主、富农公开反对,上书当局诬告崔雨亭在农村搞“共产”,当局搜捕,崔雨亭被迫调离。
抗日战争初期,党在怀远的活动,由驻县城东北军军官差遣队地下党组织展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差遣队驻防涡北河街,有地下党员200余名,谢克东任总支书记。在县城和城周围农村开展抗日宣传,以演出活报剧和话剧等形式唤醒民众抗日救亡。当年五月,东北籍队员邢英,痛恨国民党不抗日,造成国破家亡,投河自杀,差遣队党总支为邢英爱国自杀,举办隆重追悼会和盛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充分揭露日本侵略军在我东北三省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求蒋介石实现在西安答应的六项诺言。这一事件对怀远各界产生巨大影响。差遣队地下党总支的正义行动触怒了国民党当局,差遣队很快被就地遣散。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游击支队,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第一次进军淮上,占领怀远县境的龙亢、河溜、耿村、胡疃、常家坟、茆塘、曹老集、新马桥、包集、双桥、赵集等地,开展敌后抗日,建立抗日根据地。翌年十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地下党组织派遣共产党员张语瑞、张力生,中共豫皖苏边区派遣共产党员张太冲、奚远到怀远开辟地方工作,组建怀远县各界民众动员委员会,同时成立怀远县党支部,张语瑞任支部书记。这是抗战初期县内组建的第一个党支部。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龙亢河南小学教师汪冰石、张寿天、邵小安、毛颂白、高文斋等人先后秘密入党。同年春,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张语瑞等陆续撤离。汪冰石等五个新党员重组支部,汪冰石任支部书记。同年七月,新四军第六支队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要继续发展华中抗日进步势力,应当坚决地、有计划地在豫东、皖北、苏北建立政权”的指示,第二次东征淮上,由双涧集、龙亢集、河溜集南渡涡河,横扫蒙城以东、怀远县涡河以南地区日伪及地方顽杂武装,建立根据地。帮助建立了中共怀远县委员会,下设一区(双沟、沙沟、草寺一带)、三区、(胡疃、朱疃、平阿山一带)、四区(龙亢、河溜、涡河南一带)、五区(包集一带)、六区(涡河以北、双沟以西、龙亢以东、沿淝河一带),王光荣任县委书记,县委隶属淮上地委。怀远县委成立后,积极配合部队,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地方进步势力和地方群众抗日组织红枪会,组建民众武装,袭击敌伪据点,破坏敌人交通线。同时凭借军事力量剿匪反霸,镇压罪大恶极的土匪头子王慕尧,巩固抗日根据地。
翌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共军队,疯狂向淮上根据地发动进攻,怀远县委奉上级指示,随主力部队向皖东北撤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开发河南,控制中原的战略方针和指示》。十月,新四军四师重返淮上,围歼伪化顽军第32挺进纵队韩金山部,生俘2千余人。十一月四日建立宿怀蒙县委。十二月中旬分设宿怀、宿蒙县委,胡天禧任宿怀县委书记。县委建立后,为加快巩固根据地,首先召开了各阶层进步、开明人士座谈会,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吸收他们参加地方政权的领导工作,加速恢复区、乡政权,建立地方武装,颁布减租减息和废除一切苛捐杂税的法令。先后建立顺河、包集、淝河、罗集、宿南、澥河、路西7个区委和40多个乡党委。翌年5月,上级党组织为便于领导宿怀、宿蒙两县工作,建立宿怀蒙中心县委,胡天禧调任中心县委书记,汪冰石任宿怀县委书记。是年,宿怀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先在赵集乡赵炮楼村进行试点,召开数千人大会,斗争了恶霸地主赵元兰。取得经验后,再在顺河区的双桥、赵集、回沟、小街、古阳和包集、淝河两区部分村庄展开。这次“双减”运动受益农民达1.4万人之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宿怀县委又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同月二十六日,国民党发动国内战争,疯狂进攻解放区,九且五日宿怀县委奉命西撤,城关土改中止。
翌年六月,上级党组织批判处理了盲目西撤的错误,决定恢复宿怀县,命令宿怀县委随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和三分区二支队收复失地,重建政权。经过半年激战,宿怀县重新建立。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春,宿怀县委进行第一次武装急性土改。同年三月,豫皖苏六地委在怀远芡河南砖桥开辟新区,成立怀远县委,派遣刘道诚任县委副书记,设芡河、黑河、胡疃3个区委。
1949年元月17日,怀远县城解放。3月,宿怀、怀远县委合并,成立中共怀远县委员会,崔剑晓任书记,隶属宿县地区委员会,下设胡疃、河溜、双桥、包集、城关5个区委,设立65个党支部,有党员200名。
二、建国后的组织建设
(一)中共怀远县委员会
1949年3月至1956年5月,县委书记由上级党委任员,委员会由23人组成,崔剑晓、段金波、刘文昭、郭永锡、苏民先后任书记。下设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直属机关党总支、党训班、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统一战线工作部、文教部、农村工作部、审干办公室和7个区委,54个总支委员会,263个支部,有党员8062人。
1956年5月,县委建立书记处,设第一、第二、第三书记和副书记,有常委8人,委员27人,候补委员8人。
1963年4月,撤书记处,改设书记1人,副书记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委和县委职能机构瘫痪。
1968年8月,成立中共怀远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原县委职能机构由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人保组代替。
1971年3月,恢复县委会,由35名委员组成。设第一书记、书记、副书记3人,常务委员5人,职能机构仍由县革委会4大组代替。
1977年4月28日,撤销县革命委员会4大组,恢复原县委职能机构。
附:1.县委直属职能机构沿革
县委办公室1949年10月设立县委秘书室,1956年3月改称县委办公室“文化大革命”中瘫痪,1977年4月28日恢复。
县委组织部1949年3月设立,“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73年在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内设组织小组。1977年4月28日恢复。
县委宣传部1953年3月设立,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73年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内设宣传小组。1977年4月28日恢复。
县委统战部1953年4月设立,“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73年6月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内设统战小组。1977年4月28日恢复。
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10月设立,“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74年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内设立监察小组,1977年4月在县委组织部内设立纪律检查科。1979年8月25日恢复。
县委政法委员会1956年8日25日设立,“文化大革命”被砸烂,1981年5月1日恢复。
县直属机关党委会1952年8月成立县直机关党总支,隶属县委组织部,1981年3月建立县直机关党委会,改属县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69年3月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内设县直属机关工作小组。1972年2月恢复。
县委党校1952年2月成立县委党训班,1958年11月改称县委党校,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70年改称县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8年4月恢复。
县委来信来访办公室1952年12月成立县人民来访接待室,由县委、县政府共管,1960年5月设立县委、县人委来信来访办公室。“文化大革命”中瘫痪,1977年恢复。
县委工交部1957年8月成立,1962年底撤销,1965年重建工交政治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解体。1969年在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内设工交小组。1977年成立县工交办公室;1982年10月改建县经济委员会。
县委文教部1956年2月成立,1959年5月撤销。
县委财贸部1956年7月成立,1963年5月撤销。
县委农村工作部1952年成立农村工作委员会,1956年改为农村工作部,“文化大革命”中撤销。
2.县委派出机构
1949年设中共怀远县龙亢、胡疃、城关、包集、河溜区委员会;
1950年增设双桥、梅桥、平阿、芡淮、沙沟5个区委会;
1952年增设马头城区委员会;
1956年调整区划,11个区委会合并为常坟,龙亢、沙沟、包集、曹老集、马城、城关镇7个区委会。
1958年,原区全部打散,施行人民公社化(有一个阶段只有协作组),全县设包集、陈集、新集、古城、火庙、沙沟、城北、河溜、支湖、曹老集、新马桥、魏庄、双桥、龙亢、褚集、尚庙、唐集、刘集、刘圩、常坟、马城、孝仪、城关镇23个人民公社党委会。
1965年恢复区委建制,全县设常坟、马城、城关镇、包集、魏庄、沙沟、河溜、龙亢、双桥、平阿10个区委会。
“文化大革命”中,区委受到冲击,停止工作。1970年区委一律改为人民公社党委。全县设褚集、龙亢、茆塘、双桥、马城、刘圩、魏庄、唐集、包集、梅桥、双沟、城北、河溜、古城、徐圩、藕塘、新集、东庙、燕集、孝仪、沙沟、城关镇、陈集23个人民公社党委会。
1980年又恢复区委建制,全县设常坟、马城、魏庄、荆山、河溜、包集、淝河、龙亢、双桥、万福、唐集、城关镇、水上乡11个区委会,1个镇党委会,1个乡党委会。
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复建乡党委会。
(二)党代会
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56年5月7日至13日召开,正式代表589人,列席代表61人,吴凌云代表县委作《关于七年来党的工作总结报告》,通过了《1956~1967年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党委制》等决议,大会选举产生出中共怀远县第一届委员会,由27名委员、8名候补委员组成;选举产生县监察委员会,由8名委员组成;选出出席省第一次党代会代表9人。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吴凌云、戴月光、王庆忠、唐富远、高长美、顾季长、王锦、王忠勇8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吴凌云任书记。
第二次党代会于1958年3月1日至19日召开。正式代表380人,列席代表400人。陈海楼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指示和省党代会精神;赵如曾代表前届县委作《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报告》;王忠勇作了《关于农业发展纲要40条》的报告;通过了《开展反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怀远县第二届委员会。由委员25人、候补委员7人组成;选举产生县监察委员会。本届县委首次会议选出陈海楼、赵如曾、高长美、戴月光、李根书、王锦、王忠勇、谢子言、王启厚9人组成常务委员会。陈海楼任第一书记。
第三次党代会于1960年2月27月至3月1日召开。正式代表405人,列席代表112人。赵如曾作《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总结报告》,通过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鼓足更大干劲,千方百计为实现今后三年更大跃进而奋斗》等决议。选举产生中共怀远县第三届委员会,由委员26人、候补委员7人组成;选出县监察委员会,由委员9人组成;选出出席省第二届党代会代表9人。本届县委首次会议选举张雨和、赵如曾、顾广生、高长美、王忠勇、李根书、杨治平、王启厚、沈士范、姜超、刘效国、黄建勋、陈继周13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张雨和任第一书记。
第四次党代会于1971年3月18日至22日召开,正式代表857人。许彩文作《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旗帜,夺取新胜利,建设新怀远》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开展学习朱启胜同志模范事迹活动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怀远县第四届委员会,由委员36人,候补委员5人组成。首次全委会选举赵锡恩、许彩文、刘思善、秦新民、张其果、胡德文、谢子言、王俊生、朱玉哲、周学礼、谷尚武1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赵锡恩任第一书记。
第五次党代会于1982年1月12日至17日召开,正式代表493人,列席代表6人。王嘉璐作《沿着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的报告,通过《关于加强县委自身建设的决定》。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怀远县第五届委员会,由委员39人、候补委员6人组成,首次全委会选举马树良、王嘉璐、田恒心、沈士范、张立成、张恭廷、李祥云、邵世芬、姜学禹、赵德英(女)、唐震1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唐震任第一书记;选举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10人;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委员10人组成。
第六次党代会于1985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正式代表358人,列席代表11人。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怀远县第六届委员会,由委员29人,候补委员5人组成。首次全委会选举马树良、吕本芳、褚思国、张素祥、刘树新、赵德英(女)、范立勋、郭彩章、陈登义9人组成常务委员会;马树良任县委书记。选出出席蚌埠市党代会代表60人。
建国后历任县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三)党组织
建国初全县党员不到200名,主要分布在县、区级党政机关。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党员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反匪、反霸、减租减息和改造旧政权等一系列斗争,至1950年底全县党员发展至1076名,建立党的基层支部委员会108个。
1951年为巩固提高党的组织,没有发展党员。1952年土地改革,发展一批优秀的积极分子入党。至1953年底全县已有党员1208名,设区委13个,建基层党支部129个。1954年有党支部175个,党员2405人。1955年12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撤区并乡工作,撤销梅桥、淝河、双桥、芡淮四个区,183个乡并为52个乡,城关区改为城关镇。是年底有8个区委,53个总支委员会,209个支部委员会,有党员4406人。1956年贯彻中央与省知识分子工作会议精神,注意吸收优秀的知识分子入党,是年发展知识分子党员26名。全县有党总支委员会54个,党支部263个,党员8062名。1957年开展反“资产阶级右派运动”,党的基层组织集中进行整顿、巩固、提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全县只发展党员8名。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吸收党员202名。1963年贯彻中央《农村支部工作条例》,全县660个党的支部委员会,均建立、健全了党的支部工作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组织生活停止,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被揪斗,党的组织瘫痪。1969年5月25日,中共怀远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建立后,县直各单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临时党的基层组织。1971年3月,按中共中央
1949年~1985年全县基层党组织统计表

1950年~1985年全县党员党龄、文化程度统计表单位:人

“九大”党章要求,全县分期分批进行了整党建党,各级党的组织基本恢复健全。整党中有一部分老党员或被清除或停止组织生活,或受到党纪处分,而一批“造反派”却被突击入党。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级党组织均以新党章为标准,认真开展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清除了不纯分子,纯洁了党的队伍。1982年全县有党员20154人。其中“文化大革命”前入党的10192人,“文化大革命”中发展6582人,“文化大革命”后发展3380人。有党的基层支部1200个。
1983年机构改革,一批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党员干部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至1985年底全县有党员22173人,党的基层支部1328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活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