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税收管理执行国家制定的法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1951年县税务部门开展全县性的纳税登记,核实全县工商户数为1897户。其中国营7户、合作社17户、公私合营7户、私营1866户。1952年办理临时商业税务登记。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经济结构起了根本变化,纳税总户数并为928户。其中国营工业2户、国营商业12户、公私合营8户、私营906户。此段时间,物价波动较大,偷、漏税款现象频仍,税款征收基本采取查帐计征、民主评议、定期核税的方法。查帐计征主要对在银行设有帐户的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民主评议(商人按季自报互评,税务部门核定)主要对中等以上的工商业户和农村较大的集市;定期定额,主要对县城内小摊贩和农村分散在小集市上的商贩。1953年,国家修正税制,将货物税的计征价格,由原来市场批发价改为按国营公司牌价。进货管理实行凡从外地购进的货物,一律经税务机关查验盖章,方可提取。1953年实行专户管理。1956年试行纳税鉴定,首在县城53户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试行,并在县内推广。这种管理方法执行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8年县税务部门再次对全县纳税户进行登记。是年纳税户共592户,其中,国营工业25户,交通运输3户,商业零售60户,服务行业91户,供销零售25户,手工业17户,合作商业123户,城镇街道工商业63户,农村社队企业158户(工业134户,交通运输24户);个体业27户。
1982年按照国家税务总局(82)一号通告规定,县税务部门再一次办理全县工商企业税务登记。是年全县共有纳税单位(含个体业)1652户,在业职工2400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104户、7559人,(重工业7户、轻工业19户、交通运输1户、邮政电讯1户、商业39户、服务业5户、供销社29户、其他3户);集体所有制430户、13961人(工业51户、运输业10户、建筑业4户、合作店组108户,城镇街道工商业61户、知识青年商店31户、农村社队企业145户,其他20户)。全部颁发了《纳税登记证》。1983年7月,全县实行税务专管责任制,同时制定了《专管员岗位责任制》。
二、检查
税收检查始于1954年。1955年后,国营、供销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税源和稽征管理结构起了变化,税收检查改为税前辅导、税后检查。1973年始,每年结合工商所得税汇算清缴复查在纳税单位中开展自查、会查。这种方法延用至1985年底。
1953年,县税务部门根据群众揭发,查处县工商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刘××,经营酱品业偷、漏税款554元(新币下同),经报批后刘受撤销行政职务处理。
1954年,全县开展税收大检查。检查51个企业单位,140个乡,偷、漏税款的有48个单位,140个乡,占99%。情节十分严重。结果处以罚补税款17.5万元,县政府通报全县。
1955年,全县61个国营企业单位。对其中49个单位进行四次检查。计查出偷漏各税7.9万元。私营工商户中,检查了559户,有293户偷漏税款13万元,双定营业户,偷漏税款3.6万元,免税户有320户已达起征点,补税3.1万元。
1958年2月,进行全面纳税、鉴定会审和开展自查补税运动。共查出拖、欠、漏、错334户,补税4万余元。核查新马桥区29个农业社,都有漏税情况,补罚3.5万元。1962年核查企业2569户次,发现偷漏税580户次,占检查的22.58%,补税3.5万元,检查政策性错误多征8300元,做了退税款处理。
1963年7月,县税务部门配合粮食、供销、公安等部门组建怀远县市场管理委员会。开展税收大检查,查处偷漏税款282户。其中法办1户,罚款11户,补税270户,罚补税款3.3万元;缉获逃税432件,罚补税款4.2万元。
1964年3月,汇算166户企业单位,补税4.2万元,退税6500元;清理行商漏税案2850件,补税6.5万元。
1965年,会同宿县专署税务部门,查处怀远县东庙窑厂偷税14.4万元,做了处理。
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十年,税务检查不正常。1979年元月,全县开展第一次所得税汇算清交与落实税收政策大检查。这次检查历时15天,共查企业165户,占全县纳税户总数的43.7%,补税10.8万元。10月开展各区自查,补税17万余元。
1980年2月,清查县橡胶厂偷税案11.4万元。该厂书记兼厂长受撤销行政职务和留党察看处分。
1983年8月,检查全县国营合作社办企业308户,查出23户偷漏税款,罚补税款12.3万元。其中罚补工商税9.1万元,罚补所得税3.2万元。
1985年8月,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性财税大检查,抽调税务、财政、公安、工商、交通、银行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10个检查组,历时4个月,计查补税款103万余元。
上一篇:第三节 工商税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