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仓储
清末,县设常平南、北仓、社仓,储粮35000石。
民国初年,县设丰备仓,乡、镇设临时收纳仓(多借民房)积谷500石。解放前夕,县无固定仓廒,公粮随征随调。
建国后,始建粮仓。1951年粮仓布局本着方便农户纳粮,利于人民生活的原则,按行政区划设置。当年在龟山头建直属库一座,在城关、河溜、龙亢、柳沟、包集、曹老集建支库6座。计有瓦房157间,库容1520万斤;草仓85间,库容760万斤;总容量2280万斤。1959年增建拱型瓦仓,1970年全县43个粮站建土圆仓159个,容量1605万斤,公社生产队建土圆仓5273个。1978年后粮食连年增产,仓库涨满,改为露天堆存,全县普建圆形、长形水泥结构堆底。1981年10月在荆山南麓兴建大型粮库一座,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仓容量6000万斤,至1985年,全县仓库总容量达35674万斤,露天堆容量24027万斤,油罐容量262.5万斤。
二、保管
建国初,粮食保管重在安全保卫和防鼠雀、防霉变。采用勤翻、勤晒、值班、巡逻、抽查、评比等基本人工保管法,1960年后改用化学药剂和原粮密闭保管。1970年后,使用防护剂和熏蒸结合密闭保管。1980年后,实行定额承包,定人、定仓,包收、包管、包数量、包质量、包器材、包费用的“两定、六包、一奖”责任制。
1985年6月全县无鼠雀、无虫害、无事故、无霉变粮库,经检定已占总库容的94%。
三、调运
民国年间,田赋征银,不征粮。临征少量军粮,均上解凤阳。解放战争时期无调运任务,军粮供应均由区、乡调拨。建国初,县境多灾,无粮外调。1953年后始有少量外运,1955年粮油调运按国家计划执行。31年来,除遭特大水、旱灾害外,县粮均是调出大于调入。调运流向,统按里程近、时间短、环节少、费用低、周转快的方案运行。
1953年~1985年粮食调运实销
1954年~1985年城镇粮油供应宵绩单位:万斤
上一篇:第二节 销售
下一篇:第四节 加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