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报
怀远于民国四年(1915年)设电报局,民国十年(1921年)架设怀远至蚌埠第一条单线电路。民国二十年(1931年)配置第一部五瓦无线电台。抗日战争期间,电报局迁往蒙城县董家集。日伪县政府在县城设立电报支局。抗战结束后,县电报局改为电信代办处。
建国后,1951~1955年,电报通信采用电话报码传递。1957年1月,始安装第一部振荡器人工电报机,开通怀远至蚌埠幻线人工电报电路,1964年5月,省局从蚌埠调拨55型收发讯机一套,开通怀远至宿县无线电报备战线路。1970年1月,省局通知停开怀远至宿县人工电报电路,进出电报由怀远至蚌埠电路绕转。1974年省局调给55型电传机一部,增开怀蚌电传电路,原人工电报电路改作备用。1978年后,电传机增至3部,增设五单位自动发报机一部。1982年县委设传真电报室,租用专线开通省和地区传真电报电路。
1985年底,全县有20个支局(所)办理电报业务,全年出口电报60047份,进口电报62243份,年交换量122290份。服务差错率为零,投递逾限率0.964%。
出口电报及收入一览表

二、长途电话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怀远电报支局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有电报、电话合用电路一条,东通蚌埠,西达蒙城。抗日战争时期,只通蚌埠,抗战胜利后,长途电话业务很少,改由私人代办。
建国初期,恢复长途电话业务,仅有1台交换机。1950年12月,成立自办机构,长话电路增至3条,业务迅速上升,服务点发展到4处,当年出口长话3565张,业务收入8128元。
1957年长话服务点增至10处。1959年增设长途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开办会议电话业务。1959年~1961年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不讲经济效益,年长话出口量增加,收入却不断减少。1962年经过整顿,增添长话机线设备,新增长话汇接台一部。1964年增设单线载波终端机两部,开通怀远至蚌埠载波电路,长话电路增至6条,出口长话增至34900张,进口长话42400张,交换量77300张,收入31800元。“文化大革命”时期,长话业务锐减,1968年进出口长话仅及1964年的三分之一,收入仅及1964年的四分之一,电路仅增加一条。
1978年~1985年,长话业务迅速发展,增设三路、十二路载波终端机各1部,长话电路增至17条(含载波电路14条),其中怀远至蚌埠11条,怀远至宿县2条,怀远至合肥2条,怀远至淮南、固镇各1条。服务点增至20处。1985年出口长话91152张,进口长话83169张,总交换量174321张,收入65645元。逾限率3.3%,比省局要求提高8%;接通率93.72%,比省局要求提高7%。
出口长途电话及收入一览表(1950年~1985年)

三、市内电话
建国前,县电信部门没有电话交换机,仅县政府内设10门电话机一部,供内部通讯用。
建国后,1950年12月,县电信营业所安装10门电话交换机一部,供传递电报和长途电话使用。
1953年4月,邮电机构合并,置60门电话交换机一部,利用旧有电话杆线,开办市内电话业务。1955年,更新杆线,调整线路,使用入局架空电缆,单线改成双线回路,交换机容量增至110门,实占容量79门,1956年实占容量发展到86门。1959年电话交换机总装容量增至260门,实占容量达151门,1960年电话交换总装容量增至300门,市内电话设备和业务收入同步增长。1964年,重建杆路,将杆距66~67米缩短为40~50米,抽换杆上设备,增加拉线,加固了线路强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市话受到干扰,用户及业务收入下降。1978年市
1951年~1985年市内电话用户数及收入表

话业务上升,装机总容量增至400门,实占容量达355门,架空明线延伸至50.8对公里,电缆4.6皮长公里,电缆芯线204对公里。用户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100门,实占容量40门,业务收入23000元,电话普及率每百人1.01部。
1985年装机容量达700门,比1978年增长75%;实占容量574门,比1978年增长60%。电缆长度延增14.6皮长公里,比1978年增长220%。电缆芯线延增至511.3对公里,较1978年增长150%。用户交换机装机容量增至180门,较1978年增长80%,实占容量105门,较1978年增长162%。业务收入81014元,较1978年增长250%,电话普及率每百人1.06部。
四、农村电话
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一月,创建县至各区短途电话,设电话管理处,置电话交换机,专为县、区机关服务。
抗日战争期间,县电话管理处随政府西迁,线路遭破坏,另行架设临时线路,供政府机关通信。抗战胜利后,修通马城、河溜两条线路,总长34公里,10门电话交换机实占5门,县直机关仅有三处通话。
建国后,先后架通县城至沙沟、朱疃、芡淮、淝河、新马桥,河溜至龙亢、平阿等农村电话线路,同时恢复怀远通马城、河溜的电话。1952年底,县至各区全部通话。龙亢区电话站装10门电话交换机1部,河溜区电话站装5门电话交换机1部,其余各区为电话单机。
1951年9月,地方电信试行开放营业,但营业额甚微。
1953年4月农村电话交邮电部门代管,新马桥添置10门电话交换机,开放龙亢、河溜、马城农话营业点。1955年6个乡镇、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安装了电话机。1956年普及农村电话通讯网,增置30门电话交换机5部,20门电话交换机4部,电话单机72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05门,架设线路574杆公里,架空明线843对公里,安装电话单机117部,29个乡镇全部通话。
1959年农话管理权下放人民公社,因受浮夸风和瞎指挥风的影响,盲目发展农村电话,至1960年农话交换点剧增至47处,实装交换机容量达1290门,电话单机724部,比1956年增长5.2倍。机线设备失调,管理混乱,造成巨大损失。1961年进行整顿收缩,撤去37处电话交换点,仅保留10处。交换机容量调减830门,保留460门,电话机调减439部,保留285部。
1962年收回农村电话管理权,由邮电部门和人民公社分别经营,邮电部门仍经营原保留的10处交换点,另恢复23个交换点由各公社经营。1964年设农村电话业务,配技术管理员,农村电话通讯得以稳步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电话没有发展,业务收入逐年下降。1973年增置载波终端机4部,农村电话新辟载波电路。1978年农村电话交换点发展到25处,交换机总装容量1080门,实占容量840门,载波终端机增至12部,电话机达476部,杆路总长644.6杆公里,架空明线945.6对公里,电缆长度6.4皮长公里。
1985年全县有农话交换点38处,交换机容量1420门,载波终端机34部,缩短架空明线,电缆长度增至14皮长公里。农村电话普及率每百人0.08部。
1951年~1985年农村电话用户数及收入一览表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