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民国以前,县境有通往外地的大路8条(又称官道)。(一)以县衙为起点向南由上洪渡口过淮河,走冷水涧,经禹村岗、马头城、大堰埂、禹帝庙、小羊山、官泉、打缸石、上窑,向东入凤阳县境,境内长25公里;(二)向东北由涡口渡河,经梅桥、曹老集入原灵璧县境,境内长17.5公里;(三)向北由文昌阁渡口过涡河,经小街、马头集、苏集、张八郢、火庙、何集入灵璧县境,境内长27公里;(四)由县北马头集走向西北,经草寺、张家集、李家集、赵集至宿州交界,境内长35.5公里;(五)由菜市东过涡河,经七里庙、桃园至蚌埠界牌入凤阳县境,境内长12.5公里;(六)向西出小西门,经老西门、十里铺、河溜、龙亢,至界沟入蒙城界,境内长46.7公里;(七)出老西门向西南,经上桥、胡疃、耿集入凤台界,境内长30公里。(八)东过淮河李嘴子渡口,经杜郢子、三官庙、八里桥、席家沟至蚌埠,境内长12.5公里。
二、公路
县境的公路兴建,始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修筑首条蚌(埠)怀(远)路,于民国十年(1921年)完成土路基,翌年加铺砂石路面,全长12.5公里。民国十二年(1923年),淮北长途运输公司成立后,就原有蚌埠至阜阳官道,略事加宽培修成蚌阜公路,全长173公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以抗日为由抢修怀(远)寿(县)路和蚌(埠)信(阳)路。铺有成段简易砂石路面,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筑怀(远)固(镇)路,路基完成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工停路废。
抗战期间,县境公路仅蚌阜路河溜以西畅通,蚌信路被挖沟断桥,破坏殆尽,其他公路多废毁。抗战胜利后,民国县政府曾计划对蚌阜路进行小段改线补修,筹款征工,因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未能实现。
建国后,公路建设事业突飞猛进。1951年10月,建立第一个道班,对蚌阜路加强养护管理。1954~1955年,对蚌阜路全面整修。1959年修筑宿怀路39公里。1970年修成贯通县西北的刘(桥)褚(集)路。1973年在原蚌信路的基础上改线修筑怀(远)唐(集)路。1976年蚌淮(南)路经县境的29.92公里全线铺油。当年在贯彻“全民办交通”“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的方针中,由地方集资,组织劳力,义务劳动,先后修筑了荆山环山路、陈(三桥)常(坟)路,九(孔桥)魏(庄)路等县内公路,至1985年全县通车里程达524公里,其中国家养护285.2公里,全县71个乡镇,乡乡可通汽车。
(一)干线公路
1.蚌(埠)淮(南)线
蚌淮路位于县境东南,旧时为通往凤阳府的大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怀(远)寿(县)路形成路基,原路经马城、孝仪、新城口至淮南,1969年经省重新测定路线,改道禹庙、官泉、上窑至淮南。1970年铺砂石路面,开始通车。1976年进行全线整修,将县境26.9公里改建为柏油路,路宽7米,沿线桥涵均为石质永久式结构,其中桥32米/12座,涵洞56道,1977年竣工,列为国道。1984年被列为铁路旅客分流试点路线,车流量日通车1700辆(按混合交通折算,其中汽车为570辆),年公里耗资1000元,此路对沟通两淮煤炭生产,搞活蚌埠、淮南两市的物资交流,起着重大作用。
2.蚌(埠)阜(阳)路
蚌阜路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当年完成路基,过境里程为55.1公里,宽6.7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线,铺成简易路面。1950~1953年改铺砂石路面,1954~1955年整修,加铺一层8厘米厚的级配路面,加宽3.5米,1965年试铺柏油,1970~1973年完成全线柏油铺设工程。1981年柏油路由原宽5.5米加宽为9米,增强了通车能力。全线桥342.8米/4座,涵洞76道。1985年日通车1500辆,涡河桥日通车量达2299辆(大桥原设计为日通车300辆)。年公里平均耗资1200元,为主要省际干线之一,对沟通邻省、邻县,连接全国公路网,起着重大作用。
3.宿(县)怀(远)路
宿怀路,境长42.345公里,土基兴建于1959年。1964年接通陈(集)方(店)段,县境全部铺上砂石路面,开始通车。1972~1975年全线改铺柏油,有桥151.31米/4座,涵67道,年公里耗资1000元,这条路接通了怀远北部县乡支线,沟通了邻县,对城乡物资交流,发展工农业生产起着重大作用,已被省列为战备重要线路之一。
宿怀路从怀远始发,经涡河桥。原在蚌阜路12公里处转弯,走向西北,至泰山窑厂回望涡河桥,路呈弯弓形,为缩短行车里程,改道为直线,经设计勘测,1981年开始动工,路基宽20米,油面宽9米,建涵洞4道,1983年正式通车,日通车量为2000辆(混合交通折算数),年公里耗资1440元,比原路缩短1.5公里,日缩减通车里程3000公里,减轻了涡河桥~马头集路段的通车压力。
4.怀(远)唐(集)路
怀唐路从怀远到淮南交界总长34公里,其中怀唐段29公里。原为通往凤台的多弯古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蚌信路时,形成土路基。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逐段挖沟毁坏殆尽。1973年重新改线形成土基。1974年铺成3米宽碎石路面,1977~1984年分期铺设柏油路面,基层均为灰土补强,全线桥453米/5座,涵洞66道,该路贯通怀远西南大部分地区,对沟通淮南潘集煤炭基地有重大意义,通车密度日平均500辆,局部高达800辆,年公里耗资1120元,已被省列为干线路。
5.刘(桥)濉(溪)路
刘桥至濉溪公路县境长38公里,建前无路,1965年形成土路基,1970年铺筑碎石路面,1976年路基加宽到20米,路面加宽到6米,砂石路面。日通车量为600辆。年公里耗资550元,该路为县西北的大动脉,对沟通淮北煤炭基地,缩短运输里程起到特大作用,被省核为干线公路。
6.凤(阳)淮(南)路
凤阳至淮南公路,1972年建,县境内路长1.3公里,1977年铺筑柏油路面,日通车量800车次,年公里耗资960元。
7.张(庄)蚌(埠)路
张蚌路位于蚌埠闸北淮河堤顶,从张庄经易湾,东接五(河)蚌(埠)公路,境内2公里,柏油路面。1977年冬建成属蚌埠养护。
(二)县级公路
1.陈(三桥)常(坟)路
该路系怀(远)唐(集)路支线,从陈三桥向南,经孔岗、新集至常坟,长11公里。1982年由全区群众集资,国家拨款补助,民工铺筑。日通车量300车次。
2.环山路
怀城屏临荆山,山南丘陵起伏,沟涧纵横,建国前荒无人烟,建国后划为工业区,先后建有化肥厂、船厂、水泥厂、磷肥厂等工业厂家,由于山路崎岖,原材料和产品出入极为困难。1975年春,县委动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义务修筑,1976年完成长7公里,宽9米的砂石路。1983年铺成柏油路面。
3.龙(亢)徐(圩)路
龙徐路长8.1公里,1963年修筑,1965年形成,砂石路面。全线有桥一座长25米,有涵洞1道,年公里耗资350元。
4.河(溜)刘(圩)路
河溜至刘圩公路长19.1公里,1965年修筑。1971年形成,砂石路面。年公里耗资350元。
5.九(孔桥)魏(庄)路
九孔桥至魏庄公路长9公里,1972年修筑,砂石路面。全线有涵洞3道,年公里耗资350元。
6.陈(集)梅(庄)路
陈集农中至梅庄公路长3.8公里,1968年建成通车。砂石路面,全线有涵洞4道,年公里耗资350元。
7.万(福)柳(沟)路
万福至柳沟公路长17公里,1976年建成通车。全线有桥一座长30米,有涵洞35道,年公里耗资350元。
(三)乡村公路
1956年由县交通科统一规划。1958年依照“全民办交通“和“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的方针,结合水利工程,逐年兴修。据统计,至1984年底共完成土方589万立方米,砂石材料59万立方米。铺成简易路面454.73公里,土路面356.51公里,修筑涵洞417道。道路晴通雨阻。
县境公路基本概况

三、桥梁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县境有大小砖石结构桥梁257座。百余年来历经沧桑多毁坏,至1949年怀远解放前夕,仅存77座,无一永久性结构。建国后,随着公路的修筑,桥梁建设相应发展,至1985年底,全县共建各类公路桥梁26座,总长1715.36米,涵洞210道,总长1992.84米。
县境主要桥梁为:
涡河大桥位于县城西邻龟山脚下,横跨涡河。1958年由中央交通部公路设计院组派安徽、山东等六省科技人员勘测设计。1959年4月动工,1962年停建,1964年元月复工,年底竣工,总投资300万元。为县境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桥梁。桥长284.76米,主桥4孔,每孔跨径50米,引桥3孔,每孔跨径15米,桥呈拱形,为悬链线空腹式,建筑材料全部使用花岗岩石。桥头引道2124米,桥面宽7米,人行道1.5米,混凝土浇筑,铺有沥青防水层。桥面纵坡3%,桥高32.955米,桥面两侧镶透花钢筋混凝土栏杆,装有彩色路灯,承重汽~13T,拖~80T。桥下水位最高—8米,寻常—13.7米,枯水—17.3米,可通航2000吨级拖轮。每日车流量约在3000车次以上。
万福大桥系双曲拱型石台桥,座落河(溜)刘(圩)公路芡河渡口,由国家投资,县水利局承建。1973年10月建成通车,桥长89.2米,3孔,单孔跨径25米,桥面宽6米,承重10吨。
唐万大桥位于唐(集)万(福)公路中段孙庄西1.2公里,跨茨淮新河,系双曲拱型石台桥,1975年6月建成,桥长388米。10孔,单孔跨径34米,桥面宽9米,承重汽~13T,拖~80T。是我县目前最长的公路桥。
曹河桥清光绪年间建,原为3孔石板桥。清末,战乱相寻村民不堪烦扰,为阻断交通而破坏,1975年复建,双曲一孔,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1米,宽5米,承重5吨。因桥址在曹河村附近而得名。
苏集桥位于宿怀公路71公里处的苏集村北,跨淝河。清光绪年间邑人魏永久捐资兴建。原为3孔圆拱石桥,日军侵占时破坏。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修复为石台木板面便桥,1957年改建为3孔石拱水泥桥面永久性桥梁。全桥长50米,宽7米。载荷汽~13T,拖~80T。
上桥闸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原芡河上桥处,跨茨淮新河,以闸带桥。国家投资,省水利厅设计施工,1981年建成。由节制闸、船闸、地下涵、抽水站、灌溉引水涵、排涝进水闸、排涝闸、排涝涵等10项工程组成。节制闸是主体工程,全长300米,21孔,桥面宽9.5米,柏油铺面,载荷汽~13T,拖~80T。
徐郢闸位于淝怀线中段,跨符怀新河。长38.4米,8孔,单孔跨径4米,石拱。1959年春,县水利局修建,以闸带桥。桥面宽6米,承重汽~13T,拖~80T。
四、运输
(一)汽车客运
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蚌埠西岗至怀远淮河东岸李嘴渡口短班汽车通车,日往返四班。翌年,蚌埠成立淮北长途汽车公司,有汽车5辆,经营蚌埠至阜阳长途客运,途经我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龙亢李恩沛等人,集资购买一旧货车,装配布篷,开办怀远至龙亢客运,半年后停驶。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蚌埠兴业汽车公司客车,开行蚌埠至李嘴子一线班车,时值日军封锁军需民用物资,单帮小批量贩运活跃,一度繁荣。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汽油紧缺,客运改木炭车,直至日本投降。
建国后1951年,蚌埠汽车运输公司在我县设代办站,经营客运业务,1956年设立怀远县汽车站,开怀远至蚌埠两个班次,怀远至龙亢一个班次,怀远至宿县两个班次,营运里程226公里。年客运量2.1万人,1959年增至8.5万人。1971年增开怀远至淮南四个班次,营运里程272公里,年客运量52.8万人,周转量2221.8万人公里。1973年先后在龙亢、河溜、双桥、常坟、万福、唐集、包集、魏庄等地设置分站,1983年客运量增至170.4万人,周转量达4778万人公里。1985年,全县共有汽车客运站点53个,连同县运输公司、蚌埠汽车运输公司、蚌埠运输公司和常坟、包集、孝仪等联营及专业户,共有客车103辆、以县城为起点,通往蒙城、宿县、淮南、固镇10个班次;通往魏庄、唐集、双桥、刘圩、龙亢、徐圩、界沟、新集、褚
全县公路桥梁概况表

集、火庙、陈集、王圩、双沟52个班次;通往蚌埠循环班车40个班次;孝仪至蚌埠4个班次;回汉、包集、常坟、找郢至怀远18个班次。日总发124个班次,日通车总里程4134公里。此外个体小型机动车、代客车,停放在集市和要道口,不定班、不定点,根据旅客需要,随叫随停。年全县客运量高达217.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834万人公里。
1985年县城始发客车简明表

(二)汽车货运
解放前,县境不办理汽车货运。1964年,始由蚌埠市运输公司派货车8辆、40吨,驻怀承办货运业务,全年完成货运量15.4万吨,周转量138.7万吨公里。1972年县交通局建立汽车运输队,购货车4辆,32吨。开办汽车货运业务,当年完成货运量6.44万吨,周转量140.6万吨公里。1977年怀远县搬运站开办汽车货运业务,有货车6辆、21.5吨。1983年搬运站易名搬运公司,拥有大小货运汽车21辆、147吨,完成货运量9.3万吨,周转量292.7万吨公里。
1985年底,全县共有大型货运汽车542辆,小型货运汽车182辆。其中县运输部门31辆,其余均为厂矿企业自备车辆和县以下运输组织的营业车辆。此外,全县尚有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20881台,农闲季节,也多从事货物运输。当年县交通部门公路货运量69万吨。货物周转量444万吨公里。
机动车发展统计表单位:辆

(三)搬运
清末民初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城关、龙亢、河溜、常坟等地是县境水运货物的重要转运地,从事搬运业和人力车业的人数较多。抗日战争时期,怀远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在全县集镇遍设关卡,水、陆运输业不兴,搬运业冷淡。抗战胜利后,水陆运输业复苏,搬运队伍亦随之扩大。建国后,1951年县建搬运站。1982年更名怀远县搬运公司,1984年改称怀远县运输公司。
解放前,搬运工人以肩挑背扛进行繁重的搬运、装卸作业,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逐步改用平板车、小四轮机动车、汽车等运输工具,劳动条件得到改善,搬运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建国前民间运输工具主要有:
1.四轮太平车木框架木轮,车长约2米,宽约1.5米,载重量约1吨,由于车身笨重,靠畜力拉运。仅限用于农村。
2.木制手推车,木架木轮,通用的有两种,一是“独轱牛”,在独轮上部加盖板可载人运货,最大载运量150公斤,另一种称“宏车”,与“独轱牛”相似,货架降低在车轮两侧。可载200公斤。
3.黄包车双轮钢圈,中通轴承,轴承上有车斗,从日本引进,又称“东洋车”,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明公所”购买10辆黄包车首次进入怀城出租拉客,最多时发展到200多辆,以轮船码头、南门口、小西门为营运停车点。
4.平板车40年代平板车出现,是民间运输工具的一大改革,载人运货,长短途皆适用。抗日战争期间,河溜、龙亢一带从事小板车营运个体户达300多辆。50年代被广泛采用,载运量300公斤,60年代又改36型为26型,轮圈缩小加固,载重量提高到625公斤,实载量可达1吨。成为城乡运输的主要工具。
(四)交通管理运输单位
1.怀远县公路管理站市属事业单位。1951年10月成立,初为养路道班,1957年改为公路站,1985年下辖20个道班和汽车队、机修组。全站有汽车6辆,小型运料机动车25辆,大、小压路机4辆,职工129人,养护公路283.5公里。
2.怀远县汽车站位于城关老西门,国营企业。建于1951年,初为汽车代办站,1956年成立汽车站,属蚌埠市汽车运输公司,1982年成立汽车队,站、队合一,统一经营管理。1985年有客、货车25辆,620座,80个吨位。下辖53个站点,有职工175人,全年完成客运量217.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834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3万吨,货运周转量357.8万吨公里。
3.怀远县交通局汽车队1972年成立,县属全民企业,1985年有汽车11辆,职工21人。
4.怀远县运输公司集体企业,位于怀城轿拐街。1950年成立劳动站,1951年改为搬运站。1982年与汽车修配厂合并,更名搬运公司。1984年改称运输公司。下辖运输、装卸、汽车、四轮4个大队,1个汽车修理厂和4个机修门市部。有职工727人。1985年,拥有客、货车27辆,小型机动车25辆。
5.怀远县航运公司位于轮船码头东首,1953年始建时为互助组,有木帆船86只,798吨,1956年成立新淮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59年改称城关人民公社水上运输大队。1965年与符离集新星木帆船运输社合并,建立怀远县水上运输合作社。1981年改称怀远县水运公司。1985年改为怀远县航运公司,下辖15个船队,2个船厂及公司办的2个砂石厂,1个鞋楦厂、1个针织塑料厂,有职工1762人。拥有拖轮13艘/1763匹马力,机驳轮130艘/8430吨,挂机船21艘/507吨,汽车2辆,小四轮19辆。
上一篇:第一节 水运
下一篇:第三节 监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