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力供应
我县供电分为两片,一由蚌埠西郊变电所供电,经县110千伏变电所向城关、上桥、龙亢、双桥、孝仪、包集、朱疃、孙庄、河溜、前瓦房变电所以及魏庄区梅桥乡一带送电;二由淮南供电所供电,向常坟变电所、唐集南部变电所送电。
1961年接用电网电源,供电范围仅在县城和荆芡排涝站,用电负荷小,电力供需矛盾不突出,1962年用电量为194.3万度。1971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电力网逐步扩大,工农业用电量激增,电量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电力部门开始靠拉闸停电进行平衡,给生产造成损失。1978年,县成立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简称“三电办”),实行领导、技术员和群众三结合管电,整顿用户用电秩序,制订计划用电、调荷限电等制度。每年国家分配电量只能满足实际用电的三分之二,不足部分采取死指标活调度,避双峰的办法解决。每年6—9月份,农业生产用电高峰季节,农村加工业轮流用电,夜间电力排灌,限电不拉闸。农忙电力下乡,农闲进厂,对用户实行定量分配、按月考核的奖赔制度。同时进行一系列节约用电的技术革新。1983年,开始推广红外加热硅酸铝保温,交流接触光声运行节能新技术,到1985年底,食品行业中安装了远红外加热装置,容量1347千瓦,硅酸铝保温炉4台,交流接触器无声运行装置95台,改进风机2台,节能变压器4台,全年共节电340万度,对大宗用电户装了电力定量器和石英开关钟,控制负荷,基本上保证我县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
农业供电设备发展情况统计表

二、用电结构
1.农业用电
农业用电始于1956年兴建的十二门塘电力排灌站,装机容量900千瓦。1962年至1963年,相继建成上桥、杨郢、东庙、荆芡电力排灌站,装机46台,总功率3400千瓦,1962年用电121.9万度,占售电总量的62.8%。1963年用电152万度,占售电总量的67.6%。1964年,社办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兴起,电力动力设备发展迅速,当年,社办工业1家,装机2台,功率11.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业6家,装机12台,总功率89.3千瓦,全年用电量149.5万度,占售电总量的66.5%。1970年,排灌站增至32座,装机152台,总功率11009千瓦。社办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增至28家,装机76台,总功率449.1千瓦,年用电量增至1010.2万度,占售电总量的50.9%。1978年,电力排灌站增至220座,装机630台,总功率42151.2千瓦,社办工业73家,装机254台,总功率2278.7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业270家,装机663台,总功率6275.8千瓦。当年,出现罕见特大干旱,河水几乎断流,全县组织电力灌溉机组557台,总功率25889千瓦投入抗旱,占抗旱机械动力的59.4%。电灌面积72.7万亩,占灌溉面积的87.9%,年用电量增至2742.4万度。1985年,电力排灌站增至470座,装机1111台,总功率52676千瓦。乡镇企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装机3928台,总功率36645.1千瓦,年用电量1047.7万度,占用电总量的11.4%。
2.工业用电
工业用电始于1960年8月,蚌怀35千伏输电线路架成投运后,县机械厂、纺织厂、油厂、造纸厂开始用电,装机131台,总功率1765千瓦,年用电量25万度左右。1961年,氨厂(现化肥厂)建成投产,其后县砖瓦厂、农机二厂、酒厂、米厂等工业厂家建成投产。至1964年用电厂家增至18个,装机总功率22069千瓦,年用电量48.8万度。1978年,用电厂家增至38个,变电容量16675千伏安,装机2078台,总功率26269.5千瓦,年用电量2892万度。1979年工业用电户发展至41家,年用电量增至3712万度。比1978年增长28.4%。1980年后,五金综合厂、船厂、毛纺厂、饲料厂、啤酒厂、畜牧机械厂等厂家相继建成投产。至1985年,用电工业企业发展至56家,变电容量17775千伏安,装机2363台,总功率28370.5千瓦,年用电量7680.4万度,占全县用电总量的83.8%,比1978年增长166%。其中县化肥厂装机338台,总功率13115千瓦,年用电3243.2万度,是工业用电总量的42.2%。
1961年,高压电源输入我县,县城居民普遍用电。县城主要街道安装路灯35盏。1962年,生活用电26.9万度。占用电总量的13.8%。1966年后,随农用输电线路的增多,农村农民的照明用电量也逐年增多,1969年在县城各街道、巷口及公路两侧安装路灯138盏。1974年,自来水厂建成投产,装机23台,总功率186千瓦,年底生活用电128.1万度,占全县用电总量的5.3%。1980年后,家用电器逐步普及,生活用电量急剧增加,1985年,生活用电431.5万度,较1978年增长148.6%,占全县用电总量的4.7%。
三、安全用电
1960年以后,城乡逐步开始大电网供电,由于重建设,轻管理,重用电轻安全,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质量较差,不安全因素多,特别在广大农村,缺乏用电知识,触电事故不断发生。1973年至1979年,触电死亡19人。电力部门组织力量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画、电影、幻灯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安全用电常识教育。1979年以来,县供电局设置安全员7人,区、乡、村成立三级管理站(组)。配备农电工649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形成安全用电管理网。1971年以后,每年组织农电工培训,进行电工知识和农村安全用电须知的教育。经考试及格者,发给农电工合格证,凭证操作。1984年领合格证者119人,1985年98人对城镇厂矿电工也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管电队伍的业务水平。同时对全县现有不符合要求的低压线路定期改造,对易触电的机械设备安装保安器267台。从1980年到1984年,触电死亡25人。1985年未出现触电伤亡及重大设备事故。
1962年~1985年用电量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供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