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县境内打井,多为饮水和浇菜园之用,无灌农田之习。
井灌农田始于建国后。1952年,县农田水利委员会派人到宿县行署举办的打井训练班学习打井技术。1953年,县组织打井专业队,先后在城关、沙沟、郑家岗、马城等区示范打井6眼,推广打井技术。1956年,全县掀起打井高潮,至1957年5月,打井3104眼,灌溉农田7239亩。1958年,在龙亢农场开办打井训练班,培训打井技术员50余名,仍以打土井、砖井为主,只能供人力提水和活塞式水泵提水,效益不大,加之管理不善,大都淤废。
1966年秋,派人到濉溪县学习人力回转大锅锥打井和制井管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打井技术。施工时,利用人力推转锥杆,带动锅形锥头挖土,借助绞车将锥头提出卸土,加快了打井进度。当年,首在城北公社邵圩大队试验,打出井深28米,井管内径70厘米,每小时出水40吨的水井1眼,可供机械抽水灌溉。1967年,在包集、双桥试点,组织参观学习,推广大锅锥打井技术。1970年,邀请省水利厅驻蚌埠勘探设计支队和物探队来县境井灌区包集、双桥等地进行钻探,打深孔10个,孔深100~150米,孔距7公里×7公里,同时进行详细物探,绘制水文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为县北部地区井泉建设提供了水文地质资料。至1971年,共打出灌溉井1323眼,其中机井462眼,配套120眼850马力。灌溉农田2.4万亩,其中机井灌溉1.4万亩。1975年,全县有灌溉水井1338眼,其中电井146眼,配套52眼297.5千瓦,机井256眼,配套185眼1856马力。1977年,引进大骨料井管,全县投资296.3万元,购置制井管及打井器械,架设供电井配套的10千伏高压线路62.7公里。至1979年,共打灌溉井1797眼,其中电井160眼,配套160台1125千瓦,机井1563眼,配套1539台18468千瓦。由于引进的大骨料井管为碎石混凝土,孔隙大,填料粒径较大,进水阻力小,但不防沙,又缺乏经验,不明水文地质情况,盲目在富水区推广,以及井管质量、滤料不合格,打井技术不过关,洗井不彻底等原固,及至发现纠正,已淤废大骨料井100余眼。1979年,水利工程师冯增忠根据县境水文地质条件,研制成功宽条缝浅井管,并著文总结了经验教训,介绍了宽缝管的适应条件及成井工艺,总给出淮北地区打常规井、大骨料井和宽缝管三种井型结构和各自适应的水文地质条件。1980年,引进50型水冲打井机,以机械传动代替人力推转,以水力冲沙代替钻头挖土,效率高、速度快。当年在县城老西门外为县自来水厂打井3眼,井深39~42.5米,内径53厘米,出水量每小时50~70吨。1981年机井普查,全县有机井2168眼,其中100米以上的机井1眼,机械配套1802眼,完好机械608台。随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井灌建设趋于停顿,加之管理措施未改进,机井配套设施破坏严重。至1983年,机械配套完好机井尚存768眼。
1981年机井状况表

下一篇:第七节 喷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