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旧式婚姻
旧时,实行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可以一夫多妻,年龄悬殊更不必说。寡妇必须“守节”,若是再嫁,备受歧视。据光绪二十年《县志》记载,本县入志的守节烈女就达140余人。其中有一半则是婚后不久和未嫁之前而丧配偶的,害得她们终身受苦。
民国初,国民政府虽然提倡“新婚”,但男女婚姻仍多由父母包办,不能自主。有的相爱的青年男女被迫逃往他乡。本县民歌《摘石榴》就是反映本县一对男女青年,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只好逃往异乡扬州。
在封建婚姻制度迫害下,逼死了许多男女青年人。民国初,本县第一位泗州戏女演员,艺名大纂子,与一位青年学生相爱年余,感情甚笃,其父发现后,横加干预,百般阻挠,大纂子见婚姻无望,一时突发轻生念头,大吞其父大烟膏子,以死抗争,死时芳龄18岁。
由于旧式婚姻制度不合理,买卖婚姻、收养童养媳、两换亲、逼婚、抢亲等丑陋现象,屡见不鲜。建国前,本县童养媳有80%左右均是被逼成婚的,婚后多是不幸。
二、宣传贯彻《婚姻法》
1950年5月1日,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为了宣传贯彻第一部《婚姻法》,宣传部、妇联、民政科、法院、公安局、共青团等部门,抽调205名干部、职工,分别深入农村,街道宣讲《婚姻法》。利用黑板报、土广播、小演唱、图片展览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的意义。各区、乡、镇组织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向群众逐条逐句地讲解《婚姻法》内容。经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了《婚姻法》的内容,认识到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废除包办婚姻的好处。在《婚姻法》的推动鼓舞下,翌年,本县自由恋爱结婚的就有257对;151名寡妇自愿改嫁;有359对包办婚姻被解除;191名童养媳返回娘家;原父母包办婚后夫妻感情始终不好,双方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批准离婚的418对。
1980年,国家又颁布新《婚姻法》。为了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宣传贯彻新《婚姻法》,县妇联、司法局、法院等单位,抽调专人,深入农村街道向群众宣讲新《婚姻法》。利用宣传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婚姻法》。1980—1985年,全县培训《婚姻法》宣传骨干5780人次,张贴宣传标语4750幅,出黑板报专栏1209块次,印刷宣传材料1000份、讲课78场,受教育人数占全县成年人总数的75%。其间,机关干部还进行了三次法律知识考试,每次均有《婚姻法》内容和有关婚姻案例分析,增加了广大干群的法制观念。
三、婚姻登记
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规定,最低结婚年龄男为20周岁,女为18周岁。当时虽然实行了自由恋爱结婚,但多数却没有履行结婚登记手续。1955年,内务部公布《婚姻登记办法》后,结婚登记手续由区镇政府办理。1958年起,婚姻登记由所在公社办理。“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松婚姻登记工作,导致婚姻登记混乱,甚至有的结婚也不办理结婚手续。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后,县成立了婚姻登记领导小组,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婚姻登记工作”的文件,要求每个公社均要依法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对结婚未登记的要补办登记手续。为了做好婚姻登记工作,县里培训42名婚姻登记骨干员,对结婚未办登记手续的予以补办。
1980—1984年,全县共有9355对结婚的。其中符合条件并履行婚姻登记手续的为4170对,占结婚总数的44.5%,不符合婚姻条件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为4922对,占结婚总数的55.5%。
1985年,结婚夫妇履行登记手续的占结婚人数的50—60%,尚有40—50%未办理登记手续。原因多是不符合结婚条件,其中有私下成婚的,有年龄不足的,有的是买卖婚姻;有的是被拐骗来的非法婚姻。1980—1985年,据不完全统计,由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山西等地流入本县的妇女(含拐骗、买卖的妇女)达3500多人,其中被政府解救出来的有2100人,这些流入本县和当地人结婚的,绝大多数均未办理登记手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