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道路古道本县地处淮河中游,水患频繁,古道虽有但难久存,原始古道今已绝迹。
五河至盱眙,总长60公里,县境30公里。从五河,经十里墩、黄盆窑、潼河口到江苏盱眙。因治理淮河兴建淮北大堤,此古道为大堤所取代。
五河至临淮,由五河,经头铺、李八集、张家沟、三岔、三冲沟桥、郭府、黄坂到临淮,总长35公里。
五河至灵璧,由五河,经西坝口渡、七里庙、钟阳集、上殿集到乔家集(古属灵璧县今为五河),总长30公里。
五河至泗州,由五河,经北店、双庙、武桥、界沟到泗州,总长35公里,县境20公里。此道系清乾隆四十二年开辟。
临淮至朱顶,由临淮,经阮家、柳沟湾、银杏村、二郎庙、小溪、崓堆、井头、朱顶到盱眙界,总长45公里。(原属凤阳县,今小溪至朱顶属五河)。
明朝京道,由临淮,经官庄(头铺)、二铺、三铺、四铺、五铺到王庄驿站,此段总长25公里(原属凤阳县,1949年划入五河,1965年五铺至王庄段划归固镇县)。
公路清末、民国时期,本县无现代公路。民国18年(1929年),修建泗县至五河土面公路,宽7米,全程38公里。后又修五河至临淮关土面公路,宽5米,全程45公里。此路在民国20年(1931年)被洪水冲毁。建国后,五泗公路建成。70年代后加速公路建设,现已建成的公路有:
五泗公路,本县境内21.1公里。1951年修复界沟至五河段,补缺整实土路面,建公路木桥2座,晴通雨阻。1964年,国家投资13.5万元,将五泗公路铺成砂礓4级路面。宽3.5米,将10米宽路基拓为25米,从此实现了风雨无阻。
泗浦公路,从泗县经五河、明光到浦口。县境分为3段:界沟到北店沱河桥,长18.81公里。宽7.5米,渣油表层7米。沱河桥到淮河大桥,长4.27公里。经五河街(称国防路),基宽30米,路宽18米。街外7.5米,为渣油表层。淮河大桥到剑平茶场,长14.7公里。宽7.5米,渣油表层7米。沿路建涵洞26道,大中型桥梁3座,小型桥梁4座。1981年11月公路建成,全线通车。该条公路与五泗公路重合。
五固公路,从北店浍河桥向西,经西坝口、七里庙、小圩、东刘集、军李庄、西刘集、石湖到固镇。1958年建成路基宽12米土路面。但未通车。不久被雨水冲坏。1969年,按4级砂石公路标准重修。沿线建大小涵洞19处,国家投资5万元,随即通车。1977年,改铺柏油路。1980年竣工,完成柏油路面33公里。沿线共建小型桥梁3座,大小涵43处。国家拨补资金90万元,平均每公里耗用资金2.7万元。
五蚌公路,从五河向西南,经头铺、新集、大新、三铺、沫河口、信湾至吴庵。该公路1958年始建,取道淮北大堤,全长68公里。设计标准为泥结碎石,上压粗砂,宽5.5米,厚25厘米。省拨款18.6万元。砂石由民工自采,质量太差,淮堤损坏严重,1969年停止通车。1972年,本县重新申报修建,获省批准并拨款23万元。改成现行路线,县境全长59公里。是年年底竣工,完成土方44.8万立方米,修建石桥11座,涵洞49个。仅桥涵投资20.7万元,无钱购买石料,只好建成土路。1979年,本县再次组织修建,路线略改动取直,全程51公里。路面结构为3级公路标准,宽7.5米,厚层2厘米。1981年,进行渣油表处,宽7米,厚3厘米。1983年底,全部竣工通车。共建小桥6座,涵洞79个。投资90.1万元。
还建成如下支线公路:
井三公路,位于朱顶区境内。从淮河大桥经井头、朱顶、柳湖、三塘庄,到嘉山县境。县内长16公里。1977年,朱顶公社组织群众自备石料,建成宽4米砂石路面。1978年5月1日通车。
小丰公路,位于小溪乡境。1958年始建。从小溪、经霍庄、庄子李、大淝山到丰山。砂石路面,宽7米,长11公里。
小临公路,位于淮河南岸,从上营经小溪、黄继光村、枣巷、黄家湾至临淮。本县境内长2.6公里,宽4.5米,砂石路面。1982年10且正式通车。
新安公路,从新集经姚管集、皇墩集到安子口,全长21公里。新集到桑庙乡段13公里,1981年建成,简易柏油路面,宽3.5米,当年通车,投资12万元。桑庙乡到安子口段8.4公里。1983年建成,当年通车,投资20万元。
张园公路,从沫河口、经张巷、马放营、安子口到园宅集,全程18.6公里,砂石路面,宽3.5米。1985年动工,南段张巷到洪沟9.5公里,北段安子口到园宅集5.5公里,翌年竣工。全县建小桥1座,涵洞10个。投资34.5万元。
大周公路,从东刘集经大车庄到周庄。全长6公里。1975年,周庄公社组织社员义务修建,当年通车。砂石路面,宽3.5米。
刘张公路,从东刘集到张集、全程8公里。1982年,由公社组织民工义务修建,财政拨款8万元,当年通车。两次渣油封层,宽4.5米,厚15厘米。
小濠公路,从小圩经甄集、申集、张村、蒋集、夏集到固镇县濠城。小圩至申集段8公里。1978年,申集和小圩两公社联合义务修建,当年通车到申集,砂石路面,宽3.5米,厚2厘米。张集至夏集段8公里,1982年民工义务修建,财政拨款8万元。渣油封层1厘米,宽6.5米。申集至乔张5公里,1984年修建。乔张至张集8公里,1985年修建,财政拨款10万元。
界朱公路,从界沟,经石梁河、龙岗到朱圩子,长8公里,1980年通车。但不久路基损坏,班车中断。
朱古公路,从朱顶经藕塘到古沛集,全长16公里。1982年,朱顶公社组织群众义务修建,砂石路面,宽4米。1984年,建成通车,但未通客班。
朱石公路,从朱顶到石巷,全长7.5公里。1983年,由朱顶区民工义务修建。多属整土路面,晴通雨阻,未开客车。
柳尚公路,从柳湖经石巷、藕塘陈、西山、板桥王到尚营,全长15公里。1983年修建,晴通雨阻,未开客班。
五长公路,从五河环城北路,经黄台、胡台(长淮集)到杨庵农场,全长14公里。1985年修建,砂石路面,宽4米。长淮乡集资8.8万元,县交通局补助4万元。
白胡公路,从白墩到胡集,全长6公里。砂石路面,宽3.5米。晴雨通车,但未开客班。
双孙公路,从双庙到孙湖,全长4公里。砂石路面,宽3.5米,晴雨通车。
大临公路,从大新经韩台、郭府到临北,全长12.5公里。1985年,由大新、郭府两乡民工义务修建,砂石路面、宽4米,厚层1.8厘米。两乡集资4万元,县交通局补助2万元。
二、桥梁渡口
桥梁清末,本县城乡古桥共有43座。几经沧桑,多已倒塌或重建。现仅存古桥4座:太平桥,位于五河县境北,黄桥庄西,桥长6米,双孔,高1.6米,嘉庆五年(1800年),陈北麟买石雇工修建,名太平桥。民国10年(1921年)桥趋坏,城内陈李氏捐钱重建。泗浦公路修建时,裁弯取直,弃此古桥于公路西300米。
双忠桥,位于双庙北头。建于明朝,1孔石基砖砌半圆拱桥,桥长6米,宽3米,高2米。民国10年桥趋坏,城里陈李氏捐钱、泗州刘老街献关山石共修。形为3孔,中孔径2.8米,边孔径2.2米,高3.8米,长15米。泗浦公路修建取直,弃之路西100米。
武家桥,位于武桥乡,置姜家沟上。建于清朝,原系单孔,石墩砖砌半圆拱桥。泗浦公路修建改线,重建石砌2孔,每孔跨径6米半圆拱桥。长21米,宽8米,高4米。
界沟桥,位于县境北20公里,原系石磙砖砌1孔半圆小拱桥。建于乾隆年间,建国后桥毁。泗浦公路兴建时,接长4米,重建1孔单跨石拱桥,长7米,宽12米,高2.3米。
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水利工程的配套,桥梁建设也发展很快。据1985年底统计,全县3条干线公路建桥(5米以上)17座,全长1676.5米,建涵198道;8条支线公路建桥13座,全长395.6米,建涵90道。区乡规划公路建桥14座,全长319米。乡村道路建桥7座,各种不规则的小桥涵洞星罗棋布。现已建成主要公路桥有:
淮河大桥,位于县城东南淮河上,是泗浦公路重要工程。国家拨款1497万元,由交通部第二设计院设计、安徽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处第一二工程队施工。1975年4月15日动工,1977年10月1日竣工。主桥孔跨径30米,为预应力钢筋混凝T型筒支梁,共25孔,桥长1031.26米。桥面车行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载荷汽车15吨拖挂80吨。设计流量1.3万立方米/秒。桥下通航净高为8米,4级航道,通航能力为500吨级,抗震烈度为7度。大桥下部结构:桥台灌注桩两座,桥台台身两座,双柱墩灌柱桩13座,双柱式墩身13座主墩灌注桩5座,主墩承台、墩身5座。上部结构行桥T型梁13孔,箱梁5孔,挂梁4孔,过渡孔挂梁2孔。桥面铺装人行道栏杆及灯柱支座伸缩缝浅水管防震设施。五河大桥建成通车,沟通淮河南北,改变了皖东北交通落后面貌,对改变五河的公路交通运输面貌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浍河大桥,位于北店浍河上,为泗浦公路工程之一。桥长273.18米,宽9米,中间车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桥高25米。桥下为钢筋混凝土灌注,上为预应力T型梁,由8墩2台9孔组成,孔径30米,高25米。荷载量同淮河大桥。
沱河大桥,位于浍河大桥以北沱河上,亦为泗浦公路工程之一。桥长95.76米,宽9米,桥面净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桥高25米。桥下部结灌注桩,上部结构预应力T型粱,预制栏杆,由2墩2台3孔组成。荷载量同淮河大桥。
公路桥梁一览表


渡口清末、民国时期,本县有古渡21处。淮河上有三岔、紫庵、安淮、小溪、香庙、外河口、十里墩等渡口;浍河上有桑家、薛家、西坝口、北店等渡口;潼河及其他有荣家、凌家楼、历站嘴、郭家、张家沟等渡口。建国前,渡口设在通道隔水沿河两岸,以便行旅经商贸易。建国后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治理河道,开挖新河,建设水库,电力排灌,渡口不仅增加,渡河工具也不断改进。据1985年统计,全县渡口(发证的)48处,渡船75只,12.5吨,875客位。其中常年渡口32处,季节性渡口16处。现淮河、浍河、沱河及其他河渡口有:
淮河信湾渡,位于王嘴,对岸是孙嘴,挂机船2只。
王嘴渡,对岸是长淮卫,挂机船2只。
大徐渡,位于沫河口上游,渡船1只。
沫河口轮渡,1983年购进钢制轮渡1只。
黄嘴渡,位于宣滩上游,渡船2只。
宣滩渡,对岸是凤阳县姚弯,渡船3只。
临北渡,对岸是临淮关,挂机船2只。
黄家湾渡,对岸是三冲沟闸,渡船2只。
大新渡,原为毛滩渡,渡船4只。
三岔渡,对岸是老鹳集,渡船3只。
新集渡,对岸是巨家湾,渡船6只。
虫八蜡嘴渡,位于安淮集西,渡船1只。
安淮渡,对岸是枣巷集,挂机船7只。
小溪渡,对岸訾圩,渡船1只。
香庙渡,对岸是郜台子,挂机船6只。
外河口渡,为本县最大渡口,淮河大桥建成后随废。
十里墩渡,位于十里墩庄西,渡船3只。
朱顶渡,对岸是白台子,渡船6只。
黄盆窑轮渡,对岸是柳湖,挂机钢质船1只。
浍河园宅集轮渡,对岸顺河、天台,轮渡1只,渡船6只。
徐家湾渡,对岸是阚家湾,渡船2只。
欧沙渡,对岸是欧台,渡船2只。
管家渡,对岸是杨集,渡船5只。
任楼渡,对岸是王庙,渡船5只。
钟阳集渡,对岸是后嘴,渡船1只。
仲嘴渡,对岸是双河集,渡船3只。
黄浅渡,位于四陈西边,渡船1只。
四陈轮渡,对岸是龙潭湖,轮渡1只,渡船5只。
李庄渡,对岸是龙潭湖农场,渡船1只。
西坝口渡,位于县城西1.3公里,渡船2只。
北店渡,位于城北,为五河重要渡口,1954年建木桥后废。
张沟薛嘴渡,位于张家沟上,对岸是双河集,渡船2只。
侯家渡,位于张家沟南段,对岸是四赵庄,渡船1只。
沱河石家渡,位于张集北,渡船1只。
旗杆渡,对岸是周庄,渡船1只。
赵圩渡,对岸是大安集,渡船2只。
高低渡,南岸四河李,渡船1只。
台李渡,对岸是樊集,渡船1只。
大董渡,对岸是樊集,渡船1只。
关嘴渡,对岸是胡集,渡船1只。
胡集渡,对岸是申集,渡船1只。
大路庄渡,对岸是蔡嘴,渡船1只。
沱湖大李渡,对岸隔沱湖是岳嘴阮圩,渡船1只。
李嘴渡,南岸是大圩,东渡沱湖凤皇嘴,渡船1只。
漴潼河聂浅渡,位于方庵园艺场西北,渡船2只。
方庵渡,于聂浅渡东,渡船1只。
荣家渡,对岸是杨庵子,渡船1只。
杨庵渡,对岸是荣家庄,渡船2只。
石粱河陈斜口渡,位于石梁河入天井湖处,渡船5只。
天井湖刘家湾渡,对岸渡天井湖是宋嘴,渡船1只。
三、工具
清末、民国时期,本县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和畜力车。建国后始用机动车。
人力车有土车、红车、黄包车、小板车四种:土车为木质独轮。轮径约0.5米,车身平长约1.8米。前窄后宽,窄处0.4米;下面装车轮,宽处平伸燕尾形车把,车把间距1.1米。运动时手握车把推行,货装在平架上面。
红车类似土车,木质独轮,轮径约0.9米。车轮装车架中部,轮上半部有护轮车楼。运动时手握车把推行,货装车辆两侧楼处平架上。载重可达200公斤。比土车省力,可作远程运输。民国20年(1931年),全县有手推车105辆。1951年,1953辆。1958年,工具改革,将车轮改装滚珠轴承,车轮改木质为胶轮,有的木架还改铁管架。改革后的红车载重达250—350公斤。是年胶轮车达629辆,主要用于兴修水利运土。70年代胶轮小板车兴起,红车逐渐隐迹。
小板车有大架小架两种。车架两侧各有1轮,两轮共1轴。轮圈有里外胶胎,内胎充气。车架前有两把,运动时手拉前进,货物放在平板上,小车轮径0.9米,两轮间隔1米,车架长1.4米,架上装有活动车箱,载重达500公斤左右。此种板车兴于民国时期数量甚少。1953年,五河搬运站购大架小板车27辆。翌年又购小架平板车100余辆。1964年,本县6区1镇、组织7个运输社,时有小板车332辆。是年运货量6.5万吨,周转量17.9万吨公里。1958年“大炼钢铁”运矿石多是小板车。是年,平板车已为城乡主要运输工具,全县已有5万余辆。
黄包车为客运工具。车架似卧椅,两侧各有1轮,轮径约1.2米,亦两轮共1轴,车架置于两轮间轴上。架前平伸两把,运动时手握前把拉行。车架是木质,车轮及轴均为铁质。胶轮与小板车相似。此种车兴于民国时期,拉行方便。每辆车可坐1—2人。民国20年(1931年),本县有黄包车50辆,抗日时期已被淘汰。
畜力车有牛车(又称大车)、马车两种:牛车木质结构,4轮1箱。车箱宽约1.2米,长2.1米,高0.5米。两侧有护轮车楼0.3米。车轮置车楼下直径为0.9米,上半藏于车楼内。车轴、车串和轮箍均为铸件。运动时多用2—3头牲畜拉行。收割拉庄稼时车箱上还装有叉网。载重可达500公斤。大车在建国前农村广为使用。民国20年(1931年),全县有大车200辆。1951年达8769辆。50年代后期,出现马车和拖拉机,牛车逐渐减少。
马车形似大板车。底盘是用两个汽车轮和一根钢轴构成。轴长约1.6米。车架是木质,宽约1.1米,长约2.1米,架前平伸车把1双,长约1.3米。运行时,1马驾辕,2马拉梢,载货量可达两吨,较牛车快1倍。1959年,全县有22辆,多为国营农场或集体单位使用。70年代后,渐被拖拉机或汽车所取代。
机动车1957年6月,五河成立汽车站,时有宿县专区驻点汽车3辆。1958年,五河成立拖拉机站,时有链轨式拖拉机8台,轮胎式拖拉机5台。是年,购进苏联卡司牌汽车,载重2.5吨。1964年宿县专区汽车队于五河汽车站内成立货车小分队,有汽车5辆。1969年,五河搬运站购进小三轮车1辆,载重2吨。1970年成立五河汽车队,时有小江淮牌汽车4辆。1974年,五河搬运站成立三轮车队,时有小三轮车6辆。1975年,小江淮牌汽车增至8辆,载重24吨。但为解决本县化肥厂用料用煤运输难的问题,县委决定将车队交化肥厂兼搞社会运输。时有汽车13辆,载重39吨。
1978年,搬运站购进小江淮汽车1辆、达克牌汽车1辆、解放牌汽车2辆。翌年,县粮食局成立车队,时有汽车4辆;水利局成立车队,时有汽车7辆。1980年8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意成立五河县汽车队。1983年7月1日,五河县汽车站编为蚌埠市汽车运输公司第五汽车队,成为站队合一的运输组织,随后便从固镇调来客车(40座)15辆、通道式汽车(80座)5辆,又调站带拖挂货车10辆。是年11月,安徽省汽车公司调拨给通道式汽车1辆。1985年,五河搬运站改为搬运公司,时有小四轮带拖斗拖拉机13台,大型货车10辆,载重118吨。有客车两辆。共有汽车27辆,载重量230吨,拖拉机46台。是年底,全县已有各种汽车507辆,大中型拖拉机268台,手扶拖拉机及小四轮拖拉机1.24万台,小三轮109辆。
四、运输
客运1957年,五河汽车站每天1次客班,从五河经泗县至宿县,当日往返,客流量日达五六十人次。1964年11月,建成晴雨通车的干线公路,本县汽车站正式通行客车。是年增加蚌埠至五河陆运线,站内驻点汽车5辆,客流量日达200人次以上。翌年,五河至界沟通车,五河经泗县至宿县的客车正式开班,阴雨无阻,宿县亦向本县发隔日班车,客流量日达350人次。1969年7月,五河汽车站日发客车10班次。客运线已有五河至泗县、五河至宿县、五河至睢宁、五河至蚌埠4条,年收入运费6万多元。1975年驻点汽车增至21辆,客流量日达2000人次以上。1985年,日发客车42班次,客流量日达4600人次。常年客班及停车站为:
五固线,全程68公里。日发4班,沿途靠站:五河、水上、大圩、小圩、沟谢、东刘集、董庙、西刘集、石湖至固镇。
五泗线,全程38公里。日发4班,沿途靠站:五河、双庙、白墩、武桥、界沟、大营至泗县。
五宿线,全程112公里,日发7班,沿途靠站:五河、固镇、唐南、任桥、芦岭、西寺坡、陈家桥至宿县。
五睢线,全程90公里。日发2班,沿途靠站:五河、泗县、屏山、新集、黄圩、官山、乐楼至睢宁。
五宿北线,全程124公里。日发2班,沿途靠站:五河、泗县、长沟、灵璧、楼庄、大店、东三铺至宿县。
五明线,全程45公里。日发4班,沿途靠站:五河、小溪、徐岭、岗集至明光。
五京线,全程186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明光、老三界、张八岭、滁县至南京。
五合线,全程190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明光、定远、八斗、梁园、肥东至合肥。
五蚌线,全程(经蚌埠闸)84公里。日发15班,沿途靠站:五河、头铺、新集、大新、三铺、沫河口、信湾、吴庵至蚌埠。
五乔线,全程33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水上(七里庙)、小圩、沱西、申集至乔张。
五夏线,全程41公里。日发2班,沿途靠站:五河、刘集、张集至夏集。
五周线,全程41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刘集至周庄。
五临线,全程39公里,日发2班,沿途靠站:五河,头铺、新集、三冲至临北。
五三线,全程28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井头、朱顶、柳湖、三塘至浮山。
五古线,全程26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朱顶、石巷至古沛。
五天线,全程27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双庙、界沟至天井。
五胡线,全程18公里,日发1班,沿途靠站:五河、双庙、白墩至胡集。
五安线,全程39公里,日发2班,沿途靠站:五河、头铺、新集、浍南(皇墩集)、桑庙(黄圩东)至安子口。
货运民国19年(1930年),五河城里凌惠民购进破旧汽车1辆,运行于五河与泗县之间,经商带客。但因当时五泗公路是土路,晴通雨阻,行不数月即止。
1958年,县拖拉机站购进卡司汽车1辆,载重2.5吨,供站内运输兼对外运货。1964年宿县地区汽车二队在本县汽车站成立货车小分队,有汽车5辆,是第一个汽车专业运输队。
1970年,县革委会决定将各企业、事业单位汽车集中到一起,成立五河县汽车队,业务由交通局直接领导。为本县第一个经营汽车运输的企业。当时拥有小江淮汽车4辆,载重12吨。1975年,车队发展到8辆小江淮汽车,载重24吨。
1979年,县粮食局成立车队,汽车4辆,主要经营本单位粮食转运,兼营对外运输。是年,县水利局成立车队,有汽车7辆,主要用于水利建设材料运输。翌年,县交通局成立车队,有汽车3辆,专营运输,集体企业。1984年,县供销社成立车队,有汽车12辆,主要用于本单位货物周转运输。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五河淮河大桥的建成通车和公路的不断延伸,县内汽车逐年增多,汽车运输事业空前发展,县、区、乡多数企业单位都购进了汽车。1985年,全县有汽车单位达300个(包括个体户),有各种型号车辆645辆。单位车队除为本企事业单位货物自运外,还都兼营对外运输业务。
搬运建国前,五河港口搬运装卸工具落后,主要背扛、肩挑、人抬,工具仅有扁担、箩筐之类,通常称为“箩行”。建国后,搬运装卸工具逐步得到改善。1953年初,县搬运站首批购买大板车27辆。是年底,又买50辆。翌年,又从山东购买一批大架板车。1957年,全县已拥有平板车359辆。1958年,大搞板车轴承化,板车安上轴承,每车可载货物700公斤。是年,全县已有板车531辆。由于外河码头货物运转要经过淮北大堤运往城里仓库,每辆板车过大堤要3—5人推拉,费力误时。加之泗县、固镇、灵璧与本县90%的货物要从河外码头搬运装卸,1963年,县搬运站首次安装1台翻堤牵引机。每次可牵引5—6辆满载货物小板车,安全载重量达4一5吨。为本县搬运史上第一台机械化作业机。
1969年,县搬运站购进1辆小三轮车,载重量为2吨。1974年成立小三轮车队。1976年,县航运站在外河码头安装两台3吨固定吊车,专营船只上下货物。翌年,县搬运站自行试制1台5吨吊车。同时安装1台翻斗车,每时可翻煤、砂子、石子等货物6一8吨。
1978年,县搬运站购进小江淮汽车1辆、达克牌汽车1辆、解放牌汽车2辆,1983年成立汽车队。1985年县搬运站扩编改为五河县搬运公司,拥有小四轮13辆,大型货车10辆、大江淮汽车2辆,总载重量118吨。平板车38辆,机械化装卸3台,皮带运输机2台,趸船4只。加上城关搬运站、沫河口搬运站、新集搬运站、小圩搬运站及其他各区乡搬运站,全县港口码头台站共有汽车27辆,230吨;拖拉机46台,69吨;平板车163辆,81.5吨;趸船4只。搬运装卸机械化程度达到70%。
联运本县联合运输指挥部,于1971年由银行、搬运站、航运站、水运公司、县汽车队、汽车站、城关搬运站等单位抽人组成,下设办公室,简称“联办”。贯彻执行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的政策,加强水陆运输工具的管理,提高现有运输工具的效率。
联办代售五河航运站、汽车站、徐州联运客票,临淮关火车站、蚌埠火车站、汽车站客票。旅客一地购票分乘车船,货运一次托运全程负责。财务统一结算,税收30%缴税务局,民管收3%缴交通局,业务手续费2%补充联办。1982年,联办已积累资金12万元。1983年,安排货物运输周转量1327吨/公里。1984年,在联办的基础上成立联运公司。代售客票,代办行包,货物托运,中转换装,仓储保管,接取送达,代办财务结算及集装箱。1985年,有工作人员21人,其中固定人员8人。有解放带挂汽车1辆,大江淮汽车1辆,盖布25块,仓库、油库各1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