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除涝
大沟工程在50年代治准时期,本县水利工程分两片进行。县境内的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新开河以西以及西至固镇县的广大低洼地区,当时由淮委下属的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所负责治理;浍河以北、新开河以东县内地区,由县建设科、水利科负责治理。
1950年大水以后,县以工代赈,由各区自己组织民工疏通排水沟渠,1951年整修了马拉沟等大、中沟;1952年继续进行马拉沟、朱龙沟等疏浚工程;1953年开挖了洪交界沟、朱龙沟、通浍沟等工程。1955年为各地自办工程,开挖沟渠376条,北淝河除涝工程,除完成北淝河下游疏浚外,还开挖了大洪沟、蔡湖大沟、郜湖大沟、三冲沟、新桥沟等工程。修建了北淝闸、蔡家湖涵、三冲沟涵、新桥涵等。
1958年,在“以蓄为主,一块地对一块天”的错误口号下,大搞“水网化、水稻化”。县委提出“苦战三年,把五河变江南”的口号,要求县县通轮船,乡乡通木船,社社通小船,村村通木盆。决定开挖5条南北运河,在沿淮平原上开挖9片“水网化”工程,全面蓄水,改种水稻。全县发动18万人上工。结果挖压了大批农田,搞乱了排水系统,破坏了水土资源。新挖的5条运河和9片河网化大都没有完成,取得了不少经验教训。但当时也挖了不少有用的沟渠,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后来在中央“蓄泄兼筹”方针指导下,按照高低水分排的原则,进行了分片规划,分片治理,60年代起,配合电力排灌站的全面发展,继续开挖了淝河引河、淮浍截水沟、皇庙截源沟、安淮截源沟、郜家湖高排沟、许北高排沟、朱顶撇洪沟、张庄节制沟、沱浍大沟,杨庵大沟等。至1985年全县共完成大沟32条,总长279公里。
大洪沟区排水沟,干沟西从单堂南起,东经徐家桥北入赤龙涧,全长15.15公里。大洪沟集水面积为139.5平方公里。1954年3月17日开工,至5月10日竣工,共做土方54万立方米。1983年采取分片治理时,为减少赤龙涧来水面积,在浍南片增加了排水出口,将大洪沟分为3段,分别排入年庙大沟、淮浍截水沟、皇庙截源沟直入浍河。
蔡家湖大沟,全长8.4公里,集水面积21.84平方公里。上游沟底高程为12.72米,下游沟底高程为12米。排水量为21立方米/秒。于1955年12月开工,当年竣工,共做土方14.6万立方米。
郜家湖大沟,全长11.8公里,集水面积40平方公里。底宽上游为1米,下游为10.3米;沟底高程上游起点为13.45米,涵底口为10.5米。1966年3月开工,6月竣工。
三冲沟,基本顺原沟定线,个别弯曲处截直,全长5.8公里,沟底高程起点为13.23米,下游为12米。底宽上游为2.7米,下游为5.6米。1955年3月开工,5月完工,共做土方9.5万立方米。
新桥沟,为了将余家闸和新桥涵合并,在新桥沟口建新桥涵,于是疏浚新桥干沟7.5公里,向淮河排水。新桥沟集水面积为19.5平方公里。干沟顺老沟开挖,并开挖一条支沟,将头铺北面洼地来水引入支沟。长度3.82公里。底宽上游为1.2米,下游为2.3米;沟底高程上游为14.27米,下游为13.2米。1955年3月开工,5月底竣工,完成土方3.53万立方米。
淝冲引河,西起北三闸,东至三冲湖蒋集电站,全长17.8公里。引河贯串三冲、三铺两湖,以段庄闸为界,闸西长10.14公里,汇集三铺湖27.6平方公里的来水,排水量为27.3立方米/秒,经三冲闸排入淮河,河口宽18—20米,底宽2—6米,深4米。于1977年开挖完成。
皇庙截源沟,为1965年兴办赤龙涧圈堤时开挖,全长21.6公里。排水范围西界淮浍截水沟和洪一支沟,东临皇庙截源沟,北依浍河,南靠洪二支沟,集水面积45.85平方公里。排水量为48.14立方米/秒。
淮浍截水沟,1974年开挖,由大柏家、横岭寺穿过大洪沟,经民陈闸流入浍河。全长12.2公里,集水面积46.16平方公里。后将淮浍沟南段,长5810米,改由大洪沟入皇庙截源沟排入浍河。该沟现长8.4公里,集水面积32.16平方公里,排水量为33.77立方米/秒。
杨庵大沟,杨庵湖为淮河和漴潼河之间的一片洼地。建国前常年积水,芦苇丛生。健国后,1952年兴办内外水分流工程时,开挖了漴潼河,引沟排水,湖水干涸,洼地开始耕种。1958年兴建杨庵湖涵洞一座。同时疏浚了杨庵大沟,长9.8公里,集水面积40平方公里,排水量55立方米/秒,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


张集运河,原南起五固公路,北至南沱河,全长9.7公里。系1958年开挖的一条大沟。当时以蓄水灌溉为主。施家沟、珠龙沟则穿过张集运河向东排水。该沟当负担胜利沟3.24平方公里的来水面积。后经等高截源,将珠龙沟的面积截入西珠龙沟长4.5公里,来水面积9平方公里;又将施家沟面积截入西施家沟长5.2公里,来水面积10.1平方公里;加上原来胜利沟来水面积,共为23.25平方公里。1985年张集运河从珠龙沟至南沱河长7公里,流量24.41立方米/秒。
马拉沟,原西起东刘集,东至甄集桥,长9.2公里,集水面积22.23平方公里(东刘集以上来水归张集运河)。经等高截源后,该沟长10公里,汇水面积20.23平方公里,流量23.42立方米/秒。
东珠龙沟,原珠龙沟全长17.1公里,等高截源后,西段汇入张集运河,中段汇入直沟,东段长7.6公里,集水面积21平方公里,称东珠龙沟,经甄集桥排入沱湖。流量21立方米/秒。
涵闸工程在50年代堤防修复和加固中,配套修建了三铺涵、北淝闸、三冲闸、蔡家湖涵、新桥涵等5座中小型涵闸。在配套河网化工程中又建成杨庵、龙潭湖、井头、柳沟、北店、旧县等涵闸6座。60至70年代建成了分洪闸和团结闸。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进行除涝片的治理工程,全县已达到成片治理的有3片。沱湖东岸南片,新建桥涵21处;皇庙截水沟片,新建桥涵51处;淮浍截水沟片,新建桥涵16处。1983年后,又完成中小型涵闸13座。1985年全县共建成中小型涵闸67座,设计总排水量达到1880立方米/秒。
北店闸,位于县城以北的漴潼河上,建于1958年。根据原设计,能拦蓄13.5米高程的低水,以保证沿浍河南岸抽水站用水。其设计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该闸由县水利局詹昭民、童龙荪两工程师设计,县水利谨工队施工。于1985年动工,1959年7只竣工,为块石结构。完成土方8.5万立方米,石方1.23万立方米,混凝土600立方米,总投资88.6万元。但建成后,一般年份壅水都很严重。1965年闸上水位达17.76米时,即在闸两侧开口溢洪,收效甚微。省厅把其列为中型涵闸,待于怀洪新河工程中统一考虑扩建。
五河分洪闸,位于本县城南旧县湾,1966年3月由省水利厅设计院刘庆展工程师设计,省水利厅建筑四队施工,至1967年10月竣工。
1972年在分洪闸南侧建船闸一座,以沟通淮河和内河的航道。该闸由宿县地区怀洪新河指挥部崔镇涵、邢钦郎、邹建全等人设计,由县水利局建工队施工。1972年4月动工,到1974年5月竣工。船闸孔宽10.4米,闸室长76米,交通标准为6级航道。
两闸完成工程量,分洪闸土方14.2万立方米,石方9600立方米,混凝土5100立方米。国家投资149.1万元。船闸做土方25.3万立方米,石方9100立方米,混凝土3200立方米,国家投资178.3万元。
北淝闸,位于沫河口街西北淝河口。原有3孔老式闸1座,因闸板不全,年久失修,不堪使用,1951年1月经准委工程部谈松曦等人重新设计,建造此北淝闸。1955年对北淝闸进行了加固,在闸两侧加做混凝土防浪墙,胸墙封死加厚,两侧闸墙底部加做斜式墩座等。这项工程由淮委三建队施工,1956年底竣工。该闸共3孔,闸门原为木质,1975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平板闸门,配有3台20吨手摇电动启闭机,该闸完成工程量土方25.5万立方米,石方4687立方米,混凝土1624立方米,国家投资47.5万元。
三铺涵,位于沫河口以东周台子。建于1951年8月。由五河县治淮总队工务所陈开洪等设计,县治淮总队组织施工。为条石混凝土盖板式涵洞。两孔,孔宽2米,高2.7米。闸门为插板式,闸底高程为13.3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秒,排涝面积6.45万亩。于1956年冬季开工,至1957年4月完成。1965年由于涵洞偏小,由淮委设计院许招如进行加固延长设计,淮委三建队施工,把洞身延长、涵洞顶板加固,加做上游翼墙、胸墙,块石护坡,增做开关台,配制木质闸门与启闭机等。两次工程共做土方7.27万立方米,石方1755立方米,混凝土1587立方米,国家投资18.8万元。后因木质闸门腐烂,更换新木质闸门两扇。1974年又更换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并重新浇筑平台大梁,更换两台10吨手摇、电力螺杆启闭机。
1964年在该涵东侧建三铺电力排灌站,站的出口涵洞底板高程为12.0米。两涵使用一条引河,底板高程差1.3米。因此三铺涵下游海漫以外,逐渐冲成深塘。为了防止深塘逐步扩大,于1969年抛石抢救,效果不好。1982年又增做2级消力池,情况有所好转。
三冲涵,位于大新乡韩台村,建于1955年。该涵由淮委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所陈鸿述设计,指挥所组织施工。为一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两孔,孔宽、高均为2.2米。底板高程上游为11.9米,下游为11.6米,设计流量为30.1立方米/秒。除涝面积7.2万亩,完成土方6.68万立方米,石方724立方米,混凝土856立方米。国家投资17.69万元。1980年更换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10吨手摇、电力螺杆启闭机两台。
1983年汛期发现三冲涵漏水。汛后经打坝抽水检查,发现洞身沉陷不均,其最大沉陷量为40厘米,最小沉陷量为16厘米。根据这一险情,经省淮河修防局批准,进行一些补救,对10条工作缝全部处理,国家投资2.5万元。
新桥涵,位于临北乡前宣滩。1955年由淮委北淝河除涝指挥所汪诗杜设计,指挥所组织施工,为一钢筋混凝土涵管结构,斜拉铸铁闸门。共3孔,涵管内径1.47米,闸底高程13.0米,排涝面积2.8万亩。国家投资15万元。1965年汛期,为了抢排内涝,放水时把下游海漫冲毁。汛后进行修整。将原平砌块石部分改为浆砌块石,两岸各延长10米块石护坡。
井头涵,位于井头乡许庵村东,建于1957年。由淮委设计院温业淳工程师设计,淮委三建队施工,该涵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3孔,孔宽2.8米,高3米。闸底板高程为10.8米,设计流量39.6立方米/秒,除涝面积2.55万亩。国家投资21.7万元。1979年由于木质闸门腐烂,更换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及3台螺杆启闭机。
团结闸,位于浮山以西,建于1971年。由县水利局张旭、孙恒山两人设计,朱顶公社组织施工。该闸为民办公助工程,用红条石砌成。为3孔拱形涵闸,孔宽2.5米,高3米,闸底板高程11.5米,设计流量18.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2万亩。国家补助经费4.5万元。闸门原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平板式3扇共9块,1980年发现5块板面有裂缝。为安全起见,1982年更换为3扇钢筋混凝土闸门。国家投资6000元。
下柳沟闸,位于浮山西侧山脚下,建于1957年。由淮委设计院吴朋程设计,淮委三建队组织施工。该闸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3孔,孔宽高各为3米。底板高程10米。设计流量44.2立方米/秒。排涝面积4万亩。1958年1月完工,国家投资14.3万元。该闸原设计为排柳沟湖内涝,1976年靠山沟完成,改排山水。1979年因木质闸门腐烂,改为钢筋混凝土闸门,国家投资6000元。
蔡家湖涵,位于新集以北东门赵庄。建于1954年。由淮委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所王治权设计、五河施工队组织施工。该涵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两孔,孔宽高各为2.8米。闸底板高程12.0米。设计流量21.5立方米/秒。除涝面积8.72万亩,国家投资14.1万元。1964年因木质闸门腐烂,更换两扇木质闸门,1970年再次更换。1976年乃更为钢筋混凝土闸门,配两台10吨手摇、电动螺杆启闭机,投资1.3万元。
龙潭湖涵,位于西坝口,建于1957年。套用蔡家湖涵图纸,由县除涝总队施工,该涵技术指标均同于蔡家湖涵,闸底高程为10.3米,排水面积4万亩、国家投资10.9万元。1963、1972年两次更换木质闸门,1977年改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配两台10吨手摇、电动螺杆启闭机、国家投资1.2万元。
旧县涵,位于旧县湾以西,原涵建于1956年,1966年建分洪闸时,因河道开宽,闸身居于河中,折除新建。新涵1966年由县水利局马维凡、童龙荪两工程师设计,县水利局建工队施工。该涵两孔,一孔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洞身(为电排站压力排水洞);一孔为砌石盖板涵洞。孔宽高各为3米,闸底板高程为9.7米,设计流量39立方米米/秒。排涝面积10.67万亩,国家投资15.2万元。
杨庵涵,位于杨庵村东,建于1958年。由淮委设计院成辅仁设计,淮委三建队施工。该涵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3孔,孔高2.5米,宽2.2米,闸底板高程11.04米。设计流量34.2立方米/秒,排涝面积6.92万亩,是年5月竣工,国家投资12.3万元。1971年更换一次木质闸门,1980年改换为钢筋混凝土闸门,投资6000元。
二、灌溉
机电排灌本县从1954年开始兴建机械排灌站;1964年以后,开始兴建和改建电力排灌工程。至1985年共建机电排灌站194座,装机493台,总容量30334千瓦。
桑庙机械排灌站,位于浍南区桑庙乡桑庙村北浍河南岸。1955年开工,1956年完成。先后装机28台,436.5马力,配有22台水泵。利用浍河水源,在浍河南岸沿高地东西向修干渠一条,西至桑庙东至双河集长12.1公里,复修南北向支渠14条,共长21.7公里。可灌溉土地1.8万亩,投资13万元。1973年改为电力排灌。
大董机械排灌站,位于小圩区申集乡大董村北,南沱河南岸。建于1958年,装柴油机7台、计165马力。1966年又改为4台80马力,1台60马力,共380马力柴油机、配5台水泵。主干渠由机站向南直达沱西乡的十里圩,长7公里;支渠12条长14.1公里。可灌田2万亩。国家投资9万元。1982年改为电力排灌。
柳沟机械排涝站,位于朱顶区柳湖乡淮河南岸柳湖大沟出口处。建于1962年。装机6台80马力,1台60马力,共540马力,配7台水泵。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排柳沟湖28平方公里的内涝。1973年汛期因撇洪沟左堤破决而被冲毁。1974年迁至上游3公里处重建。装4台80马力老式柴油机,1985年改装4台100马力新柴油机共400马力。是本县目前唯一的国营机械排灌站,属县水利局中心站管理。
三铺湖电力排灌站,位于沫河口东1公里淮北大堤上。建于1965年,由宿县地区水利局工程队施工,原装机10台总容量1150千瓦。排涝面积43平方公里,灌溉1.2万亩。1974年夏家湖农场面积(原设计为滞洪区)投入后,又增装130千瓦轴流泵两台,是本县兴建的第一座电力排灌站。
三冲湖电力排灌站,位于郭府乡南1公里淮北大堤上,建于1965年,由宿县地区水电局工程队施工,装机14台共1280千瓦,排涝面积48平方公里,后又由排涝站改为排灌站。但水源缺乏,灌溉效益不好。
郜家湖电力排灌站,位于城郊区金岗乡黄泥沟北,建于1965年。装机10台,共1225千瓦;配10台水泵。排郜家湖20.4平方公里的内涝。后该站由单排改为排灌结合,但长期没有实际灌溉效益。
龙潭湖电力排涝站,位于金岗乡花木王西北新浍河南堤上,建于1956年,由县水利局设计,县水利建工队施工。装机6台计630千瓦,配轴流泵6台,设计除涝面积26.9平方公里。1971年改为排灌结合,但因沟渠不配套,未能发挥效益。1985年在洪泽湖蓄水影响工程中,于龙潭湖农场正北龙潭湖圩堤上又增建1座电力排灌站,装机4台,共620千瓦,配轴流泵4台,从而提高了龙潭湖排涝标准。
蔡家湖电力排涝站,位于新集区姚管乡张家沟拦河坝上,建于1965年,县水利局设计,建工队施工。设计除涝面积49.1平方公里。装机8台,共940千瓦,配轴流泵8台,是一座单排站。
许沟电力排灌站,位于双河乡赤龙涧沟口。建于1965年,由县水利局设计,建工队施工。装机14台,770千瓦,配轴流泵14台。设计排涝面积27平方公里,灌溉2.5万亩。1985年又扩建3台平机,计750千瓦。使该站装机总容量达1520千瓦,成为中型电力排灌站。
石家王电力排灌站,位于北淝河下游。原为1954年建,1966年改为电力排灌站。由宿县地区水电局设计,县水利局建工队施工,1969年竣工,装机10台,计1350千瓦;设计排涝面积为37.5平方公里,灌溉面积5万亩,灌区内渠系配套工程较好,可灌沫河口区、浍南区5个乡的农田,效益显著,是本县最大的灌区。
杨庵电力排灌站,位于长淮乡刘台西村漴潼河南堤上。建于1973年,由县水利局设计,县水利建工队施工。装机6台,计930千瓦,设计排涝面积39.7平方公里,灌溉2.5万亩旱粮作物。
万庄电力排灌站位于头铺乡张家沟东堤上。1975年建成,原装机3台,385千瓦,配3台水泵。因排涝标准太低,1981年又增加4台,计380千瓦,使装机总容量达765千瓦。可排郜湖上游高水区29平方公里内涝,灌溉4000亩。
安淮电力排灌站,位于安推乡单台村淮北大堤上,建干1976年,由县水电局设计,县水利建工队施工,装机6台,计930千瓦,配轴流泵6台。设计排涝面积20平方公里,对郜家湖排涝效益显著。
旧县电力排灌站,位于县城南新开河南堤上,1977年建成。装机6台,计855千瓦,排郜家湖高水区17平方公里的内涝。
北店电力排灌站,位于县城东北新浍河南堤上,1984年4月动工,翌年4月竣工,为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之一。县水利局设计,县水利建工队施工。装机4台,386千瓦。设计排涝面积(包括杨庵湖西部和城关镇)9.4平方公里,确保县城免于内涝。
双河电力排灌站,位于双河乡张家沟西岸双河圩上。1984年4月动工,翌年5月竣工。由县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指挥部设计,县水利局建工队施工。设计除涝面积10.3平方公里,灌溉1.1万亩,装机总容量480千瓦。该站为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之一,因配套工程未做,尚未发挥灌溉效益。
王小湖电力排灌站,位于双庙乡许台南漴潼河北堤上,1985年5月建成。由县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指挥部设计,省水建公司第四施工处施工。设计排涝面积11.7平方公里,灌溉1.5万亩,装机4台计570千瓦。为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之一。
井灌喷灌井灌,本县开发较早,50年代曾在申集乡采用人工挖井,人工提水灌田;后又发展用马拉水车抽水,但由于工艺落后,灌溉效益低,都没有推广开来。1966年由河南兰考县引进大锅锥一台,在城关镇红旗大队试点成功,在各地推广。后又制造和调进一部分打井工具,使机井有所发展。至70年代中期已打井211眼,机电配套68眼,但由于配套的机泵杂乱,灌溉效益很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人工打井发展到钻机打井,又改进了制井管工艺,机井有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有机井1724眼,机电配套894眼,占机井总数的51.8%,架设井灌线路41.4公里,修建井渠18.5公里,建井房58间,筑井台237处。井灌面积3.58万亩。由于淤井严重,已有近半数机井报废或不能发挥效益。
夏集乡夏集村为重点井灌区,70年代末先后打井44眼,并做一些除涝工程。1981年实行机电双配套,架设线路10.4公里,安装电井36眼,使该地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
为解决沿河湖水源污染和丘陵地区人畜饮水问题,1981年至1983年县拨款4万元,共打饮灌两用井251眼,手压井1872眼,小口井544眼,解决了5万多人的饮水问题。
喷灌,为较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1979年先在小圩、刘集两区试用。1981年本县共有喷灌机177台,实际喷灌面积1.3万亩,并先后培训60多名技术人员。
蓄水本县朱顶、双庙丘陵地区面积170平方公里。岗冲交错,土地零散,用水困难。建国后,农民根据生产需要,依靠集体力量。因地制宜兴建了一批小山塘、小水库。拦截山水,蓄水灌溉,为发展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后来国家投资又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
水库,樵子涧水库坐落在朱顶区内。1958年3月由怀远水力电力学校设计,县水利建工队施工,于是年8月建成。汇水面积40平方公里。主要工程有均质土坝、溢洪闸,正常溢洪道、灌溉涵、低涵、6库联通闸等。大坝长1530米,坝顶高程20.5米,最大坝高8米,总库容20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00万立方米,死库容58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防洪效益2.55万亩,溢洪闸设计流量36.5立方米/秒,溢洪道设计流量96立方米/秒。为一中型水库。共完成土方31.8万立方米,石方3115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67立方米,总投资46.2万元。水库建成后,减轻了井头湖的洪涝灾害,农业获得了稳产。
1978年冬,开挖了一条长2.2公里的渠道,将樵子涧水库与龙湾、王小湖、东坂、西坂、朱顶等5座小水库联结起来,形成6库联通。将樵子涧水库的灌溉效益由井头湖扩大到柳沟湖。1980年后,因管理工作跟不上,农民毁渠垦种,影响了灌溉效益。这一问题急待纠正。
樵子涧水库工程未达到设计标准,堤身渗漏,属险病库,急需加固除险,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是严重的。
本县有小型水库34座,除1座分布在双庙区天井乡外,其余33座均在朱顶区内。总库容量1429万立方米,汇水面积50.7平方公里,兴利库容635.6万立方米,灌溉效益5490亩,这些小水库均为农民自办,未经设计,配套不全,存在不同程度的险病情。
山塘,全县共有1502口,其中10万至1万立方米容量的有296口,1万立方米以下的有1206口。朱顶区有1401口,双庙乡天井乡有101口。总蓄水量953.8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5万亩。
五河县中小型水库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