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内外水分流
淮河干流在五河以上流域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而汇入本县内河水系的流域面积,当时为1.67万平方公里,只有淮河流域面积的1/7。每当洪水年份,淮水暴涨,内外夹攻,致使沿淮和西北广大平原,经常遭受淮河洪水顶托、倒灌的额外灾害。建国后,治淮委员会重点举办了“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支流分流工程”,将淮河与内水分开,使内水直接泄入洪泽湖,以避免淮水顶托、倒灌,减少灾害。
漴潼河疏浚漴潼河是建国后在皖北平原上新开挖的第一条底宽百米以上的人工河,也是“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支流分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冬在漴潼上游北店子新挖两条引河:一条是新沱河,连接沱湖的出口,底宽40米,长2.5公里。一条是新开浍河,从西坝口至北店子与新沱河出口会合,底宽52米,长3.5公里。这两条河的设计流量各为500立方米/秒。在北店子会合后流入漴潼河。由北店子向东沿漴潼河故道至泗洪县候嘴,为漴潼河干流。长13.7公里,底宽128米,设计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后修改为1630立方米/秒)。由怀远、五河、盱眙3个治淮总队施工。于1951年冬季开工,至1952年春季完成,共做土方1333万立方米。
峰山切岭和护坡从泗洪县的候嘴至窑河进口为峰山切岭工程,全长6594米。上游段长2584米,与漴潼河相接,下游长1740米,与窑河相接,切岭地段长2270米,底宽100米,切岭最深挖23米。由泗县、灵璧、泗洪3县总队施工,于1952年底完成,共做土方354万立方米。五河总队在完成漴潼河疏浚工程后,冬季又参加了峰山切岭上游河道的疏浚。
峰山原为深厚的冲积层所形成,岸坡受到风雨浸蚀,极易坍塌;河底受水流冲刷,更易淘深。而漴潼河的实际流量又比原来设计增大,因此,在切岭时又增做块石护坡和护底工程。此工程由五河、泗洪两县出工,怀远、宿县两县调石料,由漴潼河指挥所负责领导施工。于1952年备料,1953年开工,1954年汛前完成。
二、河道疏浚
北淝河下游疏浚北淝河下游是从怀远北淝河四方湖鄄口闸以下起,经怀远、蚌埠市郊、固镇县至五河县的北淝河闸止,全长40.1公里,在五河县境内的有12公里,总汇水面积508平方公里。是向淮河排水的一条主要支流。建国前曾进行过疏浚,建国后由原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所领导,动员怀远民工于1955年冬季进行疏浚,本县境内完成土方约36万立方米。境内河底宽8米,平均河深3—3.5米,排水量120立方米/秒。南岸为淝南圩,北岸为淝北圩和龙庙圩,都是内河确保圩堤。在出口处拆除了原有老式的沫河口闸,改建为北淝闸,以防淮水倒灌。
根据北淝河多年水文记录:汛期淮河洪水位一般比北淝河水位高,最长时间可持续两三个月之久,使北淝河洪水成死水一潭。在上游通过固镇县隔子沟可向浍河相继排水,但隔子沟排水标准太低,解决不了北淝河的洪水问题。因此,北淝河的洪水出路问题,目前尚未解决。
南沱河为漴潼河水系的一大支流。本县境内从东刘集区大程村西开始,至小圩区申集乡沱湖上口止(泗县樊集正南),长29公里,河底宽66米。樊集5年一遇设计流量为340立方米/秒;10年一遇为600立方米/秒。工程由淮委第二施工总队领导,动员灵璧、泗县民工于1957年冬季施工,至1958年春季完成。
浍河口浍河口疏浚工程,西从张家沟口(四陈庄西)起,东至西坝口止,与1952年开挖的新浍河河口衔接,长6.22公里。这段河身原为浍河出口,是一片洼地,常年积水,芦苇丛生。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所,在规划北淝河下游除涝工程时,把这一段作为大洪沟流域和蔡家湖洼地的内水经过张家沟排入漴潼河而开挖的一条引河,在浍河口之上。底宽为39米,北岸为堆土区,南岸结合修筑龙潭湖圩堤。于1953年春由本县施工总队完成,共做土方94万立方米。
新浍河新浍河疏浚工程从钟阳集东岗小吴家起,至新沱河口止,全长15公里。这段河道由于开挖浍河口时,其过水断面只考虑增加张家沟来量,上游的洪水仍由淤浅的老河槽下泄,因而流量过小。每逢汛期四陈以东束水严重,浍河水位抬高,洪水宣泄不畅。水利部于1982年将新浍河疏浚工程列入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项目内,于1983年施工。其水下土方由省水利厅机械疏浚公司承担,疏浚下游正河9.4公里;陆上土方由本县组织民工承担。并由五河县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至1985年春季完成。共完成土方300万立方米。下游主河道底宽85米,5年一遇流量为770立方米/秒。山西庄洪峰可降低0.28米。
新开河位于五河县城南。西从西坝口起,东至淮河北岸,全长3.1公里。原为沟通淮浍之间的一条中沟,建国后曾疏浚一次,作为浍河入淮的通道,举办内外水分流时堵断。1965年大水,浍河水位曾一度高于淮河,其他年份亦有高于淮河的机会。故于1966年规划开挖新河,以利浍水向淮河抢排。原设计河底宽为115米,但在1966年开工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未接原计划进行,河底宽只做到50米左右。在挖河的同时又在河上建一座分洪闸,作为排水和引水灌溉之用,并防淮水倒灌。但多年未见效益。完成土方140万立方米。
三、淮河清障
1972年国务院指示,必须开展淮河清障后,至1974年本县已无代价地清除了淮河滩地阻水的民房、树木、大苇、条类以及砖窑、码头等多处建筑。由于淮北大堤的多处退建,沿淮有很多村庄遗留在滩地上,淮委又一度撤销,这些遗留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至1976年淮河修防局才分期对滩地群众住房进行拆迁。由是年开始至1982年沿临北、毛滩、黄盆窑分洪道共拆除庄台20余处,民房2721间,支出经费57.9万元。黄盆窑庄台经省批准全部铲除。台高20.5米、铲至16.8米,计划土方11万立方米,由宿县地区治淮指挥部机械处施工。使用铲运机7台套,至1983年元月完成。
1983年春省水利厅批准本县沿淮所有阻水房屋庄台全部拆迁(临北、东园、西园、十里程四个村因属临北缕堤行洪区,待以后考虑)。本期计划拆除房屋1万余间,国家拨款103万元。至1985年底,除造船厂、船民、城关一居等在淮河大堤内没有建房基地,迟迟不能搬迁外,其余均已完成拆迁任务,为淮河滩地行洪,清除了障碍。
上一篇:第一节 堤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