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商行习俗
(一)盐粮行
蚌埠在津浦铁路通车后成为盐粮集散地。盐粮行多集中在米坊街和经一路两头,商号不论规模大小,命名除择吉利字或行东名字外,喜用“大”字。如福大、大有、德大、义大、普大、广大、大利、大丰、大昌、大美等。沿街门首皆挂有不满四尺黑色底金字铁牌。门额之下,麻袋狼藉,样匾叠叠。其大行,房屋十多间,设有交易会客间、厨房及留客十人以上的床位,附有仓库;河下有取样用的行划子。中等行,多数有三间房,备交易用桌椅,仅有二三张床位留客,设简单厨房。小行,仅有房屋一间,作为居间中介联系洽谈的场所。
交易行规大致有四道程序:
取样:货船到埠,不得直接靠岸,须经插有行号旗帜的行划子接应,由行伙登货船取样,带回行里供买主看样议价。样匾用柳条编成,口面直径约20厘米,可盛粮食1公斤左右。
议价:粮食交易,多在每天上午“开盘”出价,买卖双方按明码标价洽谈,并声明不得“吃盘子”(低进高出)和“戴帽子”(加虚数)。议价常常不是一次,出现“打坐浮”现象,即买卖双方“开盘”价格按样匾议定之后,由于“打斗”中常样货不符,或当日打斗未完,或天气有变,随时间拖延造成行市起跌,买卖双方都可提出按原议价上浮或下浮,以至出现纠纷而拖延生意成交。
打斗:量斗必须到所设粮盐公所领取。斗取回后,客商随行伙到行划子上监督过量。行东为做生意招待客商,常在河下划子上摆有烟、茶、水果。夏天要切大西瓜。买主待量过了十几麻袋粮食后,开始用匾子里的“样子”与出舱打斗粮食对样,以防货样不符。打斗之后,样匾所盛的粮样即归行划子的“外找”。行划子的“外找”积少成多,并另拿“行佣”,最后还清扫买卖双方不要的舱底“粮脚”,收入也甚为可观。为此,行东在划子上待客招待费用,是由行划子付出。斗制分河斗和市斗。河斗容量大,市斗容量小,粮行以河斗进,市斗出,称为“大斗进小斗出”。
驳运:由码头班专门的驳运划子,把打斗装袋后的粮食运到岸边,再搬运进入货栈。
盐粮行交易中,还常常雇用所谓行伙、行痞子之类的人。一行之内,除行东外通称行伙。行伙有内伙与外伙之分。内伙为行东长期雇用,有固定收入。大行里多用内伙。外伙由行里按交易情况临时雇用。“掌盘”为行东最为器重的行伙,负责粮行“开盘”和“收盘”。他们谙熟河下及市面吞吐行情,粮食一经过手,即可知成色、水色、来路;对上海、江苏等城市的金融行情以及对蚌埠的影响把握准确。他们不仅为行东主持交易,且能预测行情变化,为货主粮食何时出手提出建议。其所谓行痞子,大多曾是怀远、寿县、凤阳、凤台、颍上、阜阳及河南固始一带的粮商,因从商途中受挫折而落魄,混迹蚌埠各粮行。他们因对涡、淮河极为熟悉,且对各路来粮的成色有相当的辨别力,精于贩粮之道,受到粮行雇用。行痞子靠取用买卖双方“份子钱”为生,收入无定,时富时贫。富有时出入茶肆、酒店、妓馆、剧院、浴池,呼类引朋,酒地花天;贫穷时穷困潦倒,与乞丐无二样。
(二)竹木行
蚌埠竹木行进货,习惯上有“西河木头东河竹”之说。西河指大别山下淮河支流淠河经霍山向东的河段,东河指淠河流向金寨的河段。善经营的商行买下一处山的竹木,自伐自运,称作“买青山”。因“买青山”花费时间长,能获高利润,又有“三年不开市,开市吃三年”之说。
竹木商行与货主结算货款,使用本行通行的“本票”,票上注有行址、行号,盖有老板私人印章。山区货主凭此票即可与竹木行兑换现钞,安全方便。兑换有“见票迟三天”的规矩,即商行在“本票”到期三天前应备好现钞给货主兑换,如延期兑换也不得过三天。各家竹木行为维护信誉,都恪守此项规矩。
竹木行在交易上有卖“泡盘”的说法。货主在木材没运到时,急用资金,向货主先要款,后交货,称卖“泡盘”。价格按付款时议定。货到后,“听跌不听涨”,即跌价卖方补偿,而涨价买方不加价。
竹木行形成的经营习惯为:营业时间不受钟点限制,买主随到随卖。毛竹以四根一捆售出,标准长度二丈四尺。测量直径是以手指插入根部洞口为准,插入二指叫“插二”,插入三指叫“插三”,以此类推。检量销售元木用篾尺围量记码,有“大尺进小尺出”的陋规。各商号所用篾尺一般均不足尺码,有的甚至小到七寸半算一尺。为了欺骗买主,围量时,围量手与行内人使用暗语记码。木行交易习惯是木材“站着不买,睡着不卖”。因木材弯曲之状,竖起不易被人看清,平放显而易见,故木商选材时不买竖起的;而卖出时,要避免弯曲材平放被买主发现挑剔压价。凡有弯料次材,多加工成棺材板材售出。(三)青货行、水行
经营水果干鲜的为“青货行”,经营蔬菜鱼类的为“水行”。其买卖双方议价多使用暗语,俗称“侃子”。数字读音:1为水,2为雅,3为猛,4为丰,5为土,6为天,7为星,8为山,9为火,10为水。
为促成双方交易,避免同行介入相争,行市价格有时对外明讲与别家相同,过秤斤两不缺,但实则双方暗中说定以每百斤加10斤,或加20斤的方法洽谈。俗称加10斤的为“漕零一”,加20斤的为“漕零二”,以此类推。
掌秤行伙对买卖双方一般能做到开口无二价。这类行伙善于鉴别货的成色,谙熟行情变化,能为卖主出售价格和出手时间提出建议。过秤时,又能在两人将货物刚抬起,即能离地抓秤,预先在秤杆上放的砣线位置与实际货物重量相差无几。同时,在呼“上帐喽”后,能一口把货名、单价、除皮后总重量、合计钱数、买卖双方姓名全部报出,堪称此行内的绝活,为一般行伙不能胜任。
青货行收款装钱喜用竹杆筒,俗称钱筒。行内柱上捆一根约1米长10厘米粗的毛竹,捣通结巴,留底,将收款硬币投入,晚上算帐时倒出。记帐习惯用苏州码写法。(四)牛行
经营大牲畜的行市较其他行特殊。经纪人一般有相牛相马的丰富经验,并总结出“远看—张皮,近瞧四个蹄”、“前腿直似箭,力量大无限;后腿弯如弓,行走快如风”的说法。
双方买卖议价与北方农村集市习惯相似,一方把手插进另一方长褂前的腰窝处,摸指议价。暗语为:1是伸拇指,2是伸无名指和中指,3是伸小指、无名指和中指,4是伸小指,5是五指全伸,6是伸小指与拇指,7是拇指、食指与中指合拢,8是伸拇指与食指,9是出食指作勾状,10是出一拳。采用此种议价方式,因对第三方保密,买卖双方即使不能成交,对其他人仍可高价卖或低价买。此俗今已不用。
二、店铺习俗
(一)命名
商业和服务行业店铺命名,分别用店、铺、公司、局、馆、庄、社、厅、家等。其中,理发业在进入80年代后,受沿海地区影响,发屋、发廊、发室等名称也在许多大街小巷出现。
店号用字喜图吉利。旧时曾有如下常用字组成一首诗,供各家从中择取:“和宝鼎泰盛元祥,仁义隆福宏发昌,大洋中华复鸿顺,兴业丰汇怡慎长”。
进入80年代,饭店和饮食小吃店大量兴起,命名用字,雅俗共存。求雅者有“又一村”、“聚仙楼”、“春香”等,但使用“活鱼馆”、“狗肉馆”、“笑咪咪”、“喝喝瞧”、“好再来”、“回头喜”等俗称的也不少。
(二)招牌
各类店铺招牌因行业不同,规模有别,不尽相同。20年代,二马路上商店使用布做幌子,成为当时与“人力车的铃声,铁道口的木横匾”并提的蚌埠街三大特色之一。经一路粮行和华盛街店铺,多用黑铁皮油漆后写字为招牌。江浙人在二马路开的商店,门面装饰较为讲究。天成百货公司招牌,系在门面墙壁上做成浮雕字样和图案。此期,霓虹灯也开始在一些大中型商店使用,与四周的县城相比,显露出了“小上海”的繁华风貌。
进入80年代,商品经济发展,不少商店门面招牌开始讲究,一部分标牌装饰采用茶色铝合金扣板,安装书法手写体铜字,追求现代豪华感。但装饰中较少注意体现地方行业特色。
(三)陈设格局
开埠初期至40年代,多数店堂陈设格局,习惯三间门面朝大街,木柜台与门面平行横置,店员面向街市迎客。民国35年(1946年)开业的鼎昌棉布呢绒绸缎局,仿上海店堂陈设,营业厅堂正面和两侧置柜台,中间设玻璃样品柜,经理也常居此中央位置观察经营情况。
建国后,一批大型百货公司和商场兴建,厅堂式的陈设格局开始采用。进入80年代,沿街破墙打洞、橱窗改门面、人行道加棚开商店的做法颇为盛行。
(四)开业仪式
一般小家商店,挂牌鸣鞭炮即可开业。建国前,二马路等处一些较大商业店铺,有开业升匾仪式。开业当日,匾上披红挂彩,在鞭炮声中由两人用绳把匾从地面升到门额上,揭开红彩露店号。开张营业一般优惠顾客,午间设宴酬谢有关方面人士。同时,也有的印发广告宣传品。市中心商业区,有些大店开业,仪式较隆重。民国16年(1927年)9月,位于二马路中段的天成百货公司开业前,即派出人员分路在安徽省境内张贴广告。开业当天,门前彩旗招展,燃放鞭炮,并专门雇有鼓乐班吹奏,售货时优待顾客。民国35年4月3日,鼎昌棉布呢绒绸缎局开业,门前张灯结彩,乐队吹打,举行剪彩仪式。民国36年中秋节,金山饭店重新开业,所有股东均参加庆贺仪式,市内商户、各界知名人士持该店优待券来用餐,老板职员一律按贵宾接待,气氛异常热烈。
(五)商标牌号
商店厂家因重市场信誉,多颇费心机命名商标牌号。旧时,自创形成有影响的牌号有:
来富牌香烟,大来烟厂生产,包装上印有一条浅黄色的狗,是以“猫来穷、狗来富”的俗语为释意。
蚌精牌香烟,大来烟厂生产,包装上画有两翼张开来的蚌壳,中间立有古装美女,颇具蚌埠地方特色。
三级布鞋,二马路三级鞋店出售,以松鹤为记,并在店门前竖起一块广告牌,画有一棵苍松和挺立的白鹤,上书:“天津千层底鞋,松鹤为记,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牌下曾放过菜刀和布鞋,不信者可举刀在砧板上当场验证鞋底质量。
公泰酱菜,公泰酱园店出售,其篓、听、罐上均以扬州瘦西湖五亭为牌号,远近闻名。据传一位大富愿以一万块银元买此商标,但公泰酱园老板拒绝说:“开店听从尊便,用公泰招牌绝对不行”。
(六)生意经
常闻的生意经有: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人多我少,人需我多,人有我无,人多我好。
未曾入手,先看出手。
大生意怕缺,小生意怕歇。
宁进千家货,不进一人要。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人叫人千呼不应,货叫人点头自来。
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
绳捆三道紧,帐算三遍清。
不怕伙计吃,就怕伙计漏。
不怕店门破,就怕店无货。
当季是宝,过季是草。
卖衣要有镜,卖鞋要有凳,卖砂罐的要备水,卖水果的刀带柄。
一种买,千种卖。
实诚交易,信誉千金。
人无笑脸莫开店。
生意不成仁义在。
只有背时人,没有背时货。
生意无门人有路。
货不停留利自生。
顾客是衣食父母。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七)收徒雇工
蚌埠商店的学徒,南方人称之为“练习生”,北方人(包括蚌埠人)称之为“相公”。店铺收徒,因行业不同各有一套规矩。一般做法都由亲友推荐,两人作保。天成百货公司收徒要求严于其他商店,学徒进店要两家在市面上有影响的店铺作保。各店对学徒三年期间管吃不给工钱,剃头洗澡去老板指定的店里记帐,不发现金。复泰和油漆颜料店、义聚永锅厂除管学徒吃住外,发简单的衣服和劳保用品。
亨得利钟表眼镜行进职工除要有保人外,还必须经技术考核合格方能录用。其店规严格,凡发现职工三天晚上不在店内睡,或有吃大烟、嫖、赌者,均被开除。
王恒昌药店收徒不用蚌埠人,只要南京人,生怕收了蚌埠人学徒,技术秘诀外传。即使用南京人在店内,一般也只干二至三年,便辞回原籍,以免流在蚌埠,会对本店产生不利影响。学徒待遇优厚,伙食是每天中午四菜一汤,顿顿见荤。
镇江人开的金山饭店,雇用伙计无固定工资,每天从营业额中取12%分帐,每人净得收入高于其他饭店。老板娘亲自为伙计做饭,每天中、晚均有三四个菜,有荤有素,学徒与老板家子女同桌吃饭。因老板出身于镇江码头清贫的脚夫家庭,老板娘自称“金山是穷东家,阔伙计”。
扬州人开的公泰酱园收徒经保人介绍后,不立字据。生意旺季,中、晚餐均一荤一素;淡季则按每月初二、八、十八、二十四加荤。就餐时徒弟为师傅盛饭,逢六月伏天和腊月寒天,属于酱园作业恶劣气候,发双倍工资,俗称“六腊双薪”。学徒去各饭店送菜,带有竹筒,接受的小费交店里年终拢齐,大家分配。学徒无偷盗行为,一般不退;对有过失的或无长进者,轻者训斥、责骂,重者罚跪、殴打。三年期满,因生意清淡不留用者,老板出面保荐到其他店号暂用一年,既为学徒谋取生路,也维护了本店声誉。辞退人员多在正月初六、五月初六、八月十六。辞退所用套话有:“敝店生意清淡,难以维持,望另择高就”,有时附带说:“如要办事、访友,可多住两日,歇歇玩玩。”
三、集市习俗
蚌埠开埠前有10多个集,各集逢集习惯多为10天4个集。津浦铁路通车前,老大街逢集时,日中为市,午后散集。集上小饭铺常有地方乡绅、乡董之类,相约熟人,泡上一壶茶叶,或叫上两碗清炖河膘肉,配以千张、豆腐,放两碗小药酒,闲聊天南地北,说到兴致处,要呆到集散夕阳衔山才散离。各集凡出售鸡鸭,若蚌埠土著人所卖,秤好后要除毛二两;一般青菜挑子秤葱蒜,对买主往往是秤杆一翘,还要再添上两棵,无吝啬计较之气,有淳朴忠厚之风。开埠后,市郊集镇仍多沿旧俗,城内因商业渐发达,受大都市影响,还出现过早市和夜市。
早市习俗20年代,在市中心区的商业街道旁形成早市,尤其以华盛街繁荣。每日天刚亮时,华盛街已是人群熙攘。个体摊贩既有六七十岁老翁,也有十多岁的幼童。他们提筐携篮,以其微薄的资本,向纸烟店、炒货铺、油炸铺等批发些香烟、瓜子、炒花生、焦酥蚕豆、油条之类,再在市面上兜售,以图蝇头微利。
夜市习俗民国4年(1915年)后,在蚌的许多官吏、军阀、富商、行伙等,模仿大都市人的物质享受,追求奢侈淫逸的夜生活,夜市随之兴起。夜市活动在30年代,主要是烟、赌、嫖三项,其风气盛行类似于天津、汉口、上海。一些人的生活习惯是傍晚灯亮才起床,早上灯灭才就寝,夜饭要吃二三顿,白日只需凑合顿把即可。许多菜馆、饭铺在晚间经营,小商小贩肩挑手提香烟杂货走街串巷,奔忙不停。在一些游艺场内,围绕戏院、书场附近,饮食摊点相连,生意到午夜过后才收。
四、摊贩习俗
旧时,蚌埠摊贩在设点上大致有5种习惯:
以老乡结群。淮珠市场肉案四五十处,江苏籍人和安徽籍人各结成群;鱼挑子则以淮河南岸和北岸两派结群;寿县、正阳关籍人卖小吃,多在太平街设点成群。以行业结群。新船塘外及三号码头附近,铁货摊连成一片,所售为淮河船家所需的“枣核钉”、滑轮、铁锚、铁链等。有些摊点后的棚户里设烘炉一盘,常常是炉火通红,锤声叮咚,边打边卖;纬二路两旁经营破布拉条的大案子紧密相连,船民都从这里购旧破布拉条扎拖把用;老大街西边的兴平街,汇集专为粮行经营麻袋的摊贩;大马路西头的保安里,抗战胜利后盐摊拥塞。
以场所结群。饮食摊、杂耍游艺摊,旧时多聚汇在西游艺场和东游艺场。带有赌博性质的“摇会”、“套圈”、“打彩”等地摊也凑在热闹的人群里。
以民族结群。回民摆小吃摊,带有挂红布的木牌,上画有茶壶,书写“清真教门”字样,或用伊斯兰文字标志。回民小吃摊集中在大舞台、太平街等处。
以经营品种结伴。卖牛肉汤的旁边常摆卖馓子的,顾客要一碗牛肉汤时,习惯泡馓子吃;售绿豆丸子汤锅旁常有打缸贴馍的炉子,炸油条的旁边常有打烧饼、卖煎饼及出售米粥或辣汤的摊子,为顾客搭配。
旧时,蚌埠的流动摊贩,常以其各自富有特色和韵味的叫卖声或用物体的打击声吸引顾客,形成嘈杂的市声。常见的有:
卖豆腐脑的挑子,每天下午上街,叫卖声以“豆腐脑又热又嫩”的颤抖音调拖长,给市民留下难忘的印象。
元宵挑晚间上市,午夜才收,卖者以敲击木梆代叫卖声,夜晚清脆幽远。
米酒挑走街串巷,叫卖声好以“米”字拖长,“酒”字急收,节奏先缓后快,颇有韵味。
卖针者身背一布袋,边走边卖边唱。其左手拿一块木板,右手执一撮针,甩向木板,针可成行竖立,且口中唱道:“一毫钱买一包,大针小针都有了,缝衣针、套被针、绣花针,买一包,饶二根,添针饶针都在外,再加一根大针行(缝)锅盖”。
卖梨膏糖者以说唱叫卖声招徕生意。曾有一位苏北中年妇女,30年代时,在东游艺场自拉手风琴,即兴说唱卖糖。遇男孩小学生唱道:“小学生吃了我的梨膏糖,都会读书念文章,不要喊来不要忙,背着书包上学堂”;遇女孩就唱:“小姑娘吃了我的梨膏糖,都会插花绣鸳鸯”。
卖百草糕的以唱歌代叫卖。卖者身背一个木盒,手拎“马扎子”木架,在街头巷口合适地点即放下支起。然后手拿一根桂皮,指着木盒玻璃内放的各种药草,开头唱道:“诸位父老都听到”或“各位朋友都听到”,接下唱道:“你听我表表俺的好药草……”歌词内容是以中草药名串连,并交代各味药草的功能。
五、菜馆习俗
旧时,蚌埠各家饭店、菜馆、饭庄、酒楼待客以殷勤周到著称,被人们通称为“勤行”。但各家馆店规模不同,顾客身份有别,业主籍贯不一,也出现店不同规的情形。
公正饭店用泗州戏唱腔叫堂。20年代后,该店顾客多数是皖北进城的农民和外地来蚌跑生意的客商,店内“响堂”王学诗在顾客点菜后,开口即向灶房用流行淮北地区的泗州戏曲调以唱代喊,如:“×号来客两位,两钱豆芽,三钱花生米,四碗稀饭,八块炸油饼”。
玲珑春清真菜馆待客和蔼有礼,并自成一套程序。跑堂李长玉外号“老米汤”,对凡熟识的回民进门,统称“某老表”或“某老板”、“某爷”、“某先生”,引导就座,随手擦桌,以示尊重客人。接下便笑容可掬地启问顾客所要的酒菜,加问能否吃辣,口味轻重。在向灶房和帐房叫堂时,必冠以某某口味如何,叮嘱“弄好些”。同时有小伙计递来茶水和毛巾把子。稍时,摆上盅、盏、杯、筷、调羹等用具以及葱、蒜、麻油等调料四小碟。顾客用餐毕,递漱口水和毛巾把子,用后送客出门。
大中华饭店的餐饮分“堂吃”和“外送”。“堂吃”在店,酒、菜、烟、茶一应俱全。“外送”分两类:一类是派伙计上门,送去所点的菜肴和主食;另一类是应顾客举行家宴之求,派厨师带上锅碗瓢勺上门烹饪。同时还代客主发请帖,催客。
同源茂饭庄老板亲自待客。业主李成茂,常身穿长衫站在店门口。凡有客人来,一面招呼请进,一面对楼上高呼“看座”,楼上伙计应声,下呼上应,店面气氛热烈,更显得生意兴隆。客满挂牌后,老板便脱下长衫下厨房,亲自照看配菜,以及掌锅的火候。如遇商行老板、乡绅、官吏等各方名人用餐,至兴浓酒酣时,由伙计高唱老板敬菜,他便亲自端本店两个名菜送上,而不计帐。客人因受老板尊重而高兴,伙计因此可多得小费而满意,老板也借此广交市面朋友。有时,敬菜外送“礼券”,客人可凭此券用整席不付钱。
六、理发业习俗
旧时,蚌埠理发行业被分为剃头挑和剃头店两类。30年代后,取名“人人”、“香港”等理发店(厅)在蚌开业,沿海大都市的理发美发习俗亦传入蚌埠。
剃头挑为剃头师傅将理发用具用扁担挑起来,流动服务,或在街头固定设点。剃头者兼为顾客光脸、掏耳、按摩、接骨。
剃头店是由一家人经营。顾客进门,大人孩子都会对顾客笑脸相迎,并敬烟,送一壶热茶,打开当日报纸请顾客边看边等。上椅前,师傅先征询顾客对发型选择意见。理发时,孩子打水、递毛巾。夏日,孩子坐门前拉动屋内天花下吊的布帘为顾客摇风。理完后,师傅用镜子前后照给顾客看,若不满意处,再行修整,到满意为止。剃头店招牌,亦有人学书:“虽是毫毛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七、浴业习俗
蚌埠浴业习俗源于苏北扬州。浴室设大汤池,为扬州人“水包皮”的浴风;附有搓背、修脚、理发,俗称浴室“小三行”。建国前,浴池规模以温泉、大观园、玉清池三家较大;茶叶以龙泉浴池、新华浴池两家为考究;修脚则是天然池浴室首屈一指;毛巾以大观园、龙园、玉清池等浴室最清洁;茶役待客以龙园、高升园浴池较为闻名。浴客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进不同浴室洗澡。建国后,浴客都以平等的身份,可随意进各浴室洗澡。1966年后,各浴池待客大变,由提倡“为工农兵服务”而变成了浴客“自我服务”,搓背、修脚服务取消。1980年后,浴室服务人员开始恢复主动为浴客服务的传统习惯和搓背、修脚、理发等服务项目。
(一)浴池陈设
一般浴池大门内柜台称“监堂”,内设汤池和座席两大部。汤池内温、热水隔开;座席分普通座和雅座。但因各家接待浴客不同,陈设装修风格亦有区别。大观园浴室的装潢古色古香。芝兰浴室雅座置福禄寿三星磁像,两边墙上挂有木质的书法对联条幅;座席室夏有冷气,房间宽敞,并设有抽水马桶。升平园浴池除一般设施外,单备有盆池、雅座小房间。而大丰园、乐泉浴室为一般劳工贫民光顾,陈设简陋,仅备汤池和椅座而已。
(二)浴池待客
旧时,浴客进门,有茶役先呼“看座”,引导入座席,以示欢迎之礼。尔后,茶役凭浴客牌子到“监堂”柜台上领取茶壶,泡茶送上。浴客脱下的外衣和帽子,由茶役挑挂墙壁的勾上。接着,为浴客送拖鞋和下池毛巾,并为浴客披大毛巾。池内有师傅为浴客搓背服务。浴客上池出门有茶役为之披上大毛巾,入座席后再送热毛巾两条,一条交浴客自擦面部及前身,另一条由茶役帮助擦后背。走廊内,修脚师傅用扬州话拖长尾音喊着“来修!”随时可应浴客要求,到座席前为浴客修脚。对躺卧时间较长者,送热毛巾“醒神”,表示催客。浴客出门,茶役送行说“慢走,下次再来”。
浴池为浴客搓背,虽名曰“搓背”,实则包括搓、捏、捶、点、推、拍六项,是以毛巾搓灰刹痒,以手指捏经络解除疲劳,攥虚拳捶肌肉震动全身活脉,以手指尖敲点关节穴位调理关节,顺经络和骨骼韧带推则为按摩,再辅以空心掌拍击,松驰全身皮肉,使浴客有轻松爽快的舒适感。如遇浴客下池晕堂,也可以按穴位止晕。对关节脱臼者,也能复位。搓背服务中,以捏、推、点为健身之功,而空心掌拍击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兼有搓背师傅招揽浴客之意图。若搓背师傅敷衍浴客,拍击响声仅为虚招,无健身功效。
附:“天然池”征联趣话
天然池是蚌埠规模较小的一家浴池。民国24年(1935年)时,该池生意不佳,老板汪若波便独出心裁,在浴池门口贴出《天然池征联启事》,称其池为儒雅之士清谈之地,为以文会友,特将池名和店主名贯串吟成上联曰:“天然池池水汪汪若波涛万顷”,求下联,限应征者一月之内对出。定应征下联经文化名流宴评,对最优者酬该池优待券30张,优者酬20张,次优者酬10张。对各类获优者并赠新出品玻璃茶具一套,用军乐队恭送,以表敬意。民国24年3月4日,《皖北时报》对600余条应征下联评判结果揭晓,在市内引起轩然大波,引出数十人投书该报,对选联质异而展开笔战,历经十几天无罢休之意,报馆宣布休止。笔战虽不了了之,而天然池由此名声大振,浴客陡增。有识之士指出,市人皆中老板计谋也。
(三)顾客浴风
建国前,蚌埠人去浴室洗澡,因各人社会地位、职业、民族等不同,所下浴池有所选择,风气也有所不同。
盐粮行伙和客商,多在大马路与经一路之间的乐泉浴池洗澡。浴客常常假洗澡之机,互相询问粮价之涨落,亦间有洽谈交易活动。因而这家浴池虽设备简陋,但经营状况仍不为差。
北洋军阀时期,督军府、镇守使署、统领衙门的官吏及唐公馆中的倪四爷、程七爷,以及军阀余孽之流,常去大观园浴室洗澡,一般平民百姓少有光顾。30年代初,该浴池仍主要接待达官贵人,曾有一位苏北商人领扬州唱戏艺人光顾芝兰浴池,被人当众羞辱,艺人被打出浴池。
日伪时期,因升平园浴池系省伪财政厅厅长唐少侯出资兴建,多为达官贵人携家小来此洗澡,而且门前派人站岗,过往行人无不侧目而视。
日伪时期,日本军官携妻女在蚌埠浴池洗澡,遵循日本男女同浴风气。洗澡时,先净下身再下大池,并要茶役为自己搓背。曾有一浴客因见笑而激怒日本军官,这位浴客慌忙逃出,方保性命。
蚌埠下层市民因怡园浴池定价低廉,多在此洗澡。大丰园浴池设在凤阳、刘府等地乡民进城必经路段,故浴客多为乡民,人称平民浴室。蚌埠车站工人以及过往搭乘火车旅客,一般就近在车站附近的日升园浴池洗澡。而西游艺场的大德园浴池,则主要接待码头工人及一般劳工、船民。
华盛街商人多在龙园浴池洗澡,市民评说此园有“园中钱龙也”。
(四)浴池行话
浴池业多用苏北方言说行话、暗语,使浴室管理及内部事务不让一般浴客知晓。苏北人开的蚌埠浴池,旧时使用的行话如下:
座席编号从一到十,依次称溜、鱼、汪、折、中、神、星、张、夜、台。
浴客衣服鞋帽暗语:帽子称顶峰,鞋子称提兜,褂子称奶服子,裤子称底岔。浴室用具暗语:座席铺用毛巾称下水,座席盖用毛巾称上水,毛巾把称醒神把子,茶叶称欢喜,竹牌子称茶头牌。
浴室人员俗称:经理称老板,带班头称二水头,门口管理人员称监堂,学徒称小伙计,茶役称看厢。
小帐(小折子)数字亦用暗语,从一到十依次为红、月、在、宣、中、神、先、张、爱、台。
(五)浴池学徒规矩
浴室学徒工较其他店铺生活更为清苦,老板付出的工钱,由二水头与徒工六四分成。徒工所得四成,还要外负苛捐杂费。解放前有民谣道:前生打骂爹娘,今世落入澡堂,吃的是稀粥烂饭,睡的是无腿牙床(指地面)。同时,徒工被解雇临离开浴室前,须自觉打开包袱,让班正、班副检查,以示本人没有挟带浴室用品。
各浴池徒工做活,须学会整毛巾把、端茶壶等基本功。整毛巾把是将八层毛巾铺在平案上,沸水烫后即用手拧,不得怕烫,否则要被别人取代。端茶壶须双手可捧10只上楼,做到壶不歪,茶水不外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