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5年(1946年),蚌埠虽设有被称为黑热病防治站的防疫机构,但并未开展预防工作。建国后1951年至1954年,先后建立市卫生防疫站、铁路卫生防疫站及东、中、西、郊区妇幼保健站和燕山、水上、工人住宅区妇幼保健站。其中,4个区的妇幼保健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办,燕山妇幼保健站于1955年撤销,水上、工人住宅区的妇幼保健站也于1969年撤销。1960年,还设立过梅花山疗养所,于1979年撤销。70年代,增设东、中、西、郊区卫生防疫站及其他防疫保健机构,至1985年,计15家。
黑热病防治站系民国35年(1946年)7月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卫生署在中荣街创办,设医师1名,护士2~3名,只看门诊,不承担预防工作。民国37年,该站解体。
市卫生防疫站于1952年8月建于国治街仁寿里,为省属市管单位,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28名。1953年7月,防疫站改为市属单位,迁至华丰街六巷1号,有房屋53间,852平方米,设卫生防疫、消毒、行政管理3个科室,有工作人员50名。1955年,该站在中荣街71号建成二层楼房一幢,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并更名为市爱国卫生站,至翌年8月恢复原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人员一部分下放,有26名留站。1975年,原下放人员陆续返站。1985年,全站有职工83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名。设置科室11个,其中业务科室有防疫科、食品卫生科、学校卫生科、消毒杀菌科、环境卫生科、计划免疫科、卫生宣教科、地方病科、检验科等。主要仪器设备有高精度显微镜、低温冰箱、气相色谱仪、分析天平(万分之一)、“冷链”设备、救护车等。
市职业病防治所创建于1973年6月,地址在蚌山路(今南山路)原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旧址,有职工14人。该所于1975年迁朝阳路,1977年新建一幢四层楼房,面积1246平方米。1985年,全所有职工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人,下设劳卫、体检、治疗、护理、医技、化验、心电图、供应室等业务部门。主要仪器设备有贵重仪器200MA缩影机、300MAX光机、气相色谱仪、声级计等。
市妇幼保健院于1984年创办于升平街18号,建有50张床位的医疗、办公楼房一幢及一些辅助用房,共千余平方米。建院后,陆续开展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婚前检查等业务,设有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等保健医疗科室,并开展遗传咨询科研工作。1985年,该院与新成立的妇幼保健站实行统一领导,有工作人员67人,年门诊量21909人次。医疗设施主要有200毫安X光机、精密显微镜、显微摄影装置、心电图机、A型超声诊断仪、综合手术台、万能产床及一辆救护车。建院以来,先后被评为省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及省妇幼保健文明单位。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市防疫委员会和防疫指挥部,于1952年改为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市长万立誉为首任主任。委员会不设专门办事机构,具体业务由卫生局与防疫站共同负责。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除“四害”讲卫生,预防疾病。市属各基层单位亦相应建有爱卫会组织。1957年,市除害灭病指挥部成立,取代爱卫会的全部职能。1961年,该指挥部撤销,市爱卫会恢复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市爱卫会工作不能开展,只保留机构。1978年春,市爱卫会再次重建,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卫生局内,配备6名专职人员,市财政每年拨有专项活动经费。
蚌埠市1985年卫生防疫保健机构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