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1年(1922年),到蚌埠的日本商人为推销东洋货,曾携带简易放映设备和几部无声影片,在淮河铁桥南头放映。民国19年,在商民大舞台开业以前,该址曾露天放映无声电影。民国24年6月,商人王积五创办新新有声电影公司,先后在新生、移风剧社放有声电影,无声电影渐被取代。民国25年,新安旅行团来蚌放映过《一二·八淞沪战地写真》,由于影片展现了抗日前线的真情实景,观众人山人海,反映强烈。民国27年沦陷,日本人攫取新生大戏院,改称兴业株式会社映画部,以放映日本影片为主,也兼映华语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接收原日伪开办的蚌埠电影院,先改名为军民俱乐部,后改为维多利电影院。至民国37年,蚌埠仅有3处电影放映场所,放映业务量很少。
建国后1950年,将接管的原官僚资本的维多利电影院改名为人民电影院,除放映国产影片外,开始放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1952年,举办过《中苏友好月电影展览》。随后,放映的国产影片增多。1958年,电影放映单位增加到8个,均放映35毫米影片。
进入60年代,电影放映事业发展较快。1963年,成立3个农村电影放映队,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市人民电影院改成宽窄银幕两用电影院。1965年,全市放映电影6720场,观众达536万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国内绝大部分影片被封存,电影院仅能反复放映为数不多的几部影片。后期,多放映“样板戏”等10多部电影,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电影放映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观众的需求,电影放映机构增多。1985年,全市电影发行机构1个,放映机构51个,其中专业影剧院7处,年放映电影2.55万场次,观众1189万人次。此期,放映场次最多的是1981年,为3.7万场次;观众人数最多的是1980年,为2940万人次。
一、电影业务
(一)影片发行
建国后,蚌埠影片发行属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至1961年8月,建立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蚌埠发行组,开始承担35毫米影片发行调度业务。当时业务范围包括濉溪、蚌埠和皖北28个县及37个厂矿。1964年8月,蚌埠成立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业务范围调整为只承担蚌埠、濉溪两地35毫米影片及蚌埠、淮北两地16毫米影片的发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片库被封,电影发行业务极少,并以发行“文化大革命”的纪录片和被指名供批判的一批所谓“封资修”的片子为主。1972年11月,发行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连映10天,计308场,观众达35万人次,为在此之前上座率最高的影片。1973年后,一批影片解禁,发行量开始增大。1974年后,增加发行放映《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影片和几部战争题材的故事影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片供应源源不断,大批封存影片解禁,加上进口一批外国片和香港片,电影发行业务量激增。1985年,电影公司发行范围包括市内各影院和怀远、五河、固镇县分公司,片库出入影片数量达8000部,是“文化大革命”前的4倍。是年,发行区共放映电影10.23万场,观众1.09亿人次,发行收入1883.8万元,放映收入402万元。其中,蚌埠市年放映2.55万场,观众1189万人次。
(二)影片宣传
建国后,影片宣传由各影剧院登出海报和电影介绍。1961年,在电影发行组设立后,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影片宣传工作。1963年,发行组向各放映单位供应宣传品9000余份,并借用中苏友好协会橱窗16个,辟为电影画廊。是年,还举办多次电影讲座和报告会。
1979年后,电影宣传方式活跃,包括出版《银幕之声》小报,年发行8万~12万份;组建14人的影评小组,推荐优秀影片;组织电影报告会、座谈会,扩大电影宣传影响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三)放映管理
1962年10月,市开始对电影放映单位进行登记,对符合条件者发给登记证,首批发证16家。另对电影放映人员组织培训考核,首批对34名合格者发给技术合格证。是年,在放映人员中还开展“爱机护片”的活动。
1972年起,为提高电影放映质量,在一些放映单位进行了水冷片门和光源等方面的技术革新。1980年,大部分放映单位使用了氙灯新光源。
1980年,市文化局、公安局联合制定市影剧院安全正点放映影片的15条规定,其中要求放映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查片人员要按时跟班查片,跑片人员要按规定的时间、本数、路线取片送片。
1981年5月起,各影剧院开始实行“敞门入场”制度。为维护好电影放映秩序,市公安局、文化局联合发出通告,对观众提出5条要求;各家放映单位也联合作出具体规定。经实施后,电影放映秩序良好。
蚌埠市解放后部分年份电影放映情况一览表

二、发行放映机构
(一)发行机构
1960年4月,由省电影公司的一名发行员与市人民、淮河、和平3家电影院的派出人员,组成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人民电影院办公,负责电影发行工作。公司内设经理室、秘书股、业务股、机务股、发行股等机构。1961年8月,公司改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蚌埠电影发行组,地址在凤阳路1572号,属省公司派出机构,编制5人,负责蚌埠、濉溪和阜阳、滁县、宿县三个专区的电影发行工作。
1964年8月,蚌埠电影发行组改为省电影发行公司蚌埠市分公司,受省公司和市文化局双重领导,人员编制12人。翌年,人员增至18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公司几经更迭,至1972年,仍恢复原公司建制,并迁入交通路三巷。
1980年11月,市成立电影公司,为市管单位,人员编制24人,内设人秘、宣传、发行、计财、放管技术科;属文化系统的人民、淮河、和平3家专业电影院归其领导。1981年,公司附设演出公司,4家国营剧场划归其领导。演出公司负责全市56个放映单位的影片发行工作,也安排文艺表演团体在市内的演出事宜。1983年,市辖怀远、五河、固镇县后,发行业务扩及351个电影放映单位,对三县所属城镇10家(35毫米)影剧院直接发行排片。
(二)影院
维多利电影院前身是民国19年(1930年)在华昌街所建商民大舞台,以演戏为主,兼映无声电影。后改建为新生大戏院,有座位500个,兼放映电影。沦陷后,日伪将戏院改为兴业株式会社映画部,至民国29年,又易名为蚌埠电影院。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第十战区政治部将影院没收,改为军民俱乐部。民国35年,由军政界高层人士接管,并成立友谊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增建了前厅、楼厅、西大门,于9月4日开业,定名为维多利大戏院。民国37年,改称维多利电影院,曾被国民党报纸誉为“皖北影宫”。该院场内置24部电扇降温。解放后,电影院为市军管会接管,于1951年改称市人民电影院。
人民电影院前身为位于华昌街的维多利电影院,于民国38年初解放时被接管,4月13日恢复电影放映。1951年9月,该院改称为市人民电影院。嗣后,于1954年进行了翻修,座位由1059个增加到1122个;1962年增设宽银幕;1965年将木座椅全部改成沙发靠背座椅;1978年将人防地道冷风用于夏天降温。至1985年,影院总面积1765平方米,楼下观众厅设座位782个,楼上观众厅设座位340个。
和平电影院位于淮河路天桥东首。前身是民国29年在东安市场所建移风大戏院,到民国36年,由国民党军警和商人合股经营,称国民电影院,后复称移风大戏院。解放初,该院属私人经营,1950年称东大众电影院,1953年迁址华丰街,称鑫记新光电影院。但不久破产,交由人民电影院经营,定名为国营和平电影院。1954年,因影院属危房拆除,一度借法院礼堂继续营业,原址改为和平电影院露天场。法院礼堂仅450个座席,不敷需求,1963年又于天桥东首租赁市交际处礼堂放映电影。1972年,礼堂作了翻修,于1966年改名为红卫兵电影院,1977年恢复原称。该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860个观众席,夏季场内有冷风设备。
淮河电影院位于朝阳路中段,建于1957年,翌年1月竣工开业,是解放后由国家拨款兴建的第一座电影院。该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剧场面积1356平方米。影院分前后两部分,前厅楼上是机房、办公室,后半部分是观众厅和银幕舞台,设有1051个座位。1982年,该院建成地下通风道,解决了场内降温问题。
长征剧院位于涂山路中段,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80平方米,是全市最大的一座影剧院。该院于1975年动工兴建,1979年10月1日建成开业,定名为大庆影剧院,1980年改称长征剧院,有职工24人,隶属市文化局领导。影院外观宏伟,门前广场宽阔,椭圆形观众大厅分上下两层,楼上设468个座位,楼下设927个座位。影院前部有观众休息厅,后部有宽敞的主、副台,可供大型剧团演出之用。建院以来,一直以放映电影为主。
市工人俱乐部1955年5月建成开放,位于中荣街,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是隶属市总工会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其用于放映电影的剧场,建筑面积1415平方米,座位1030个。
二七文化宫位于胜利东路,建于1951年,原名铁路工人俱乐部,后更名为铁路工人文化宫,1966年8月称二七文化宫。该宫影剧两用,占地面积8568平方米,剧场建筑面积1292平方米。观众厅设有1004个座位,平时以放映电影为主,有冷、暖设备。
蚌埠市1985年主要电影放映单位概况表

(三)放映队
1963年,蚌埠始建电影队,内分3个小队,服务对象为郊区农民。每小队编制3人,其中,一人任队长兼放映员,一人任宣传员。每队配16毫米放映机、发电机各一台。1979年,放映队人员并入郊区礼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郊区各乡和城市一些单位均成立放映队。至1985年,市郊淮光乡、燕山乡、秦集乡、吴郢乡、李楼乡、长青乡、天河乡共成立9个电影放映队,通常用定点流动方式为农民露天放映电影。城市企事业单位中,门台孜烤烟厂、纺织厂、空压机厂、第二空压机厂、橡胶厂、水建工程队、第一建材厂、323地质队、一机部设计院、新马桥干校、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铁路局蚌埠分局、空军第十三航空兵学校、坦克学校、海军航空机务学校、汽车管理学校、舟桥部队、雷达团、独立团等,共成立20个电影放映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