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蚌埠戏剧曲艺团体分专业、业余两类。50年代建立的市泗州戏剧团、京剧团、豫剧团(后改为梆剧团)、越剧团(1958年迁合肥),均为专业性剧团。曲艺方面,先组建成东、中、西3个片曲艺组,后在不同时期分别成立曲艺基层委员会、曲艺艺人合作社、曲艺互助小组、曲艺协会等机构。业余性的泗州戏、京剧、梆剧团体在城乡不少基层单位都有组建。60年代,市建立专业性的曲艺团。1985年,全市有国营专业性戏剧团4个,民营专业性杂技团2个,群众业余戏剧团体20多个。
市泗州戏剧团位于长征路。该团成立于1952年,始称蚌埠市淮光泗州戏剧团,系由泗州评调、泗州调、拉魂腔等班社合并而成,为民营公助剧团。1953年,该团有演职员40人。1956年,剧团改为国营,称市泗州戏剧团,主要演员有李宝琴、霍桂霞等人。1958年,该团和蚌埠专区泗州戏剧团合并,成立蚌埠泗州剧院,原市泗州戏剧团为其第一团,原宿县、滁县泗州戏剧团合并为第二团,省艺术学校泗州戏专业班师生和一批新招收的学员编为第三团。1960年,剧院撤销,以第一团为基础,吸收第三团20名学员,成立安徽省蚌埠泗州戏剧团,隶属省文化局领导,市文化局代管。1970年5月,剧团撤销,人员下放。1972年,经省、市批准重建,至1975年,恢复为市泗州戏剧团,隶属市文化局领导。1980年,剧团升格为市管县级单位,同年招收学员30名,组成艺训班进行培训,充实了力量。1985年,该团共有演职员88人,建有练功房一座507平方米。1980年至1985年,剧团试行演出承包制。
郊区长淮乡泗州戏剧团位于长淮乡。该团始建于1950年2月,1958年改称淮光文工团,隶属淮光公社,全团68人。嗣后,1960年7月改为农村业余剧团,1962年改为公社文艺宣传队,1978年建成半职业性泗州戏剧团。1985年,有演员16人,主要在当地长淮剧场演出,也常到附近县、区集镇演出。市京剧团位于南山路。该团系1952年4月经合并新新大戏院和人民剧场的两个“后台班底”成立,初名蚌埠市人民京剧团,为集体所有制性质。主要演员有王维秋、王艾茹、王云楼、贾美君、李虎臣、黄镇清、栗少华、王少良等人。1960年4月,剧团改为全民所有制,易称蚌埠市京剧团,隶属市文化局,有演职员71人。1980年,剧团改为市管单位,至1985年,全团有90人,其中演员52人,舞美11人,乐队19人。
市梆剧团位于天桥剧场内。该团前身是1952年12月成立的民间职业剧团,初名淮声豫剧团,1956年改为蚌埠市豫剧团,定为国营性质,隶属市文化局领导。1961年更名为梆剧团。初期经济上自负盈亏,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助,1970年后,剧团事业费由国家全包。1980年,该团定为市管单位。1985年,全团有演职员81人,主要演员有张玉珍、朱巧云、张玉生、张巧莲等人。剧团拥有排演场一座,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市越剧团前身为上海市壮艺越剧团,组建于1950年。1951年,该团到蚌演出后留下,团址位于东安市场附近原移风剧场内。1954年,改为蚌埠市越剧团,为民营公助性职业剧团,隶属市文化局领导。1956年,改为国营,演职员50余人。主要演员有周桂芳、史翠珍、查金兰、高金花等人。1958年,剧团调往合肥。
市曲艺团前身为天桥曲艺场的曲艺组和曲艺协会,于1963年11月成立市曲艺团。团址位于天桥下,为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专业曲艺表演团体,隶属市文化局领导。该团建立后,翻建了曲艺场书棚,招收了学员,组建了相声队,曾流动演出到上海、浙江、江西等十几个省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演出活动,不久撤销。
民国4~37年蚌埠京剧班社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