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8月,市文化馆组建160人的合唱团,属业余性质;东、中、西区和部分中学也分别组建业余合唱团。1951年,治淮文工团在蚌埠设立,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音乐舞蹈是其主要活动项目。1952年,全市组建业余歌咏队73个。1958年10月,在市业余艺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成文工团。60年代和70年代,市还分别组建过职工业余合唱团和业余声乐队。1985年,除一些单位拥有业余音乐舞蹈组织外,专业团体只有市歌舞团。
治淮文工团前身为皖南文工团。1951年12月,因皖南、皖北行署合并,该团由治淮委员会接收,从芜湖市迁入蚌埠。迁蚌时,全团有60余人,1952年达到120多人,分话剧、歌舞两个队。该团曾请冯国佩指导花鼓灯舞蹈的创作演出,受到治淮员工的欢迎。该团不仅演出现代歌舞,还曾用黄梅戏曲调为主旋律,移植演出大型现代歌剧《罗汉钱》,轰动蚌埠和五河一带的治淮工地。1958年7月,该团随治淮委员会撤销,演员大部分调往合肥。
市歌舞团位于体育路。前身是市文化馆于1958年3月创办的市群众业余艺术学校,至10月,改建为蚌埠市文工团,隶属文化局领导。1962年、1963年,该团先后上演大型歌剧《小二黑结婚》、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扩大了影响。1970年初,该团撤销,但至8月,又在市革命文艺战士学习班基础上重新组建,1972年恢复原称,人员编制为110人。1975年,该团建练功房(兼排练场)二层楼房一座。1980年,文工团升为市管单位,人员编制153人,仍以音乐歌舞为主要演出形式,兼演歌剧、舞剧、话剧和曲艺等。1984年10月,团内话剧队撤销,该团改称为市歌舞团,人员编制102人,其中,编导8人,舞美专业人员11人,演职员76人,设置办公室、艺委会和3个演出队。建团以来,舞蹈创作有15个节目参加省会演,5个节目参加华东会演和“上海之春”歌舞调演,3个节目参加全国舞蹈会演。其中,赴省以上会演得奖或发表的音乐作品19个;赴京参加会演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分别被拍成电影或录制成电视的花鼓灯歌舞剧3个;参加省以上会演或发表的曲艺作品21个。此外,还编排或移植演出话剧50个,歌剧12个,舞剧8个。1984年,该团以演出队为基础,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其3个演出队分别到14个省市演出1030场,总收入49万余元。
上一篇:第二节 舞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