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20年代到40年代,蚌埠其他民众团体还有教育公会、新闻记者公会、中医师公会、律师公会、理教分会、道德分会、伊斯兰教协会、人民自由保障委员会、红十字会、红万字会、出狱人保护会、房产公会、房客联谊会、禁烟协会、宗教联谊会、助产助士公会、汽车业公会、影剧院公会、度量衡器公会等。
建国后,蚌埠组建的其他群众团体,主要有红十字会、华侨联谊会等;黄埔同学会也在筹建中。
一、红十字会
20年代初,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蚌埠分会即成立,分会长是邓愚山(邓拙斋)。民国11年(1922年),皖北蒙城、涡阳、亳县、阜阳等地发生瘟疫,邓分会长组织医团,赴皖北救治,前后两载。
民国14年,蚌埠红十字分会会长为卢灵永,副会长为沈象一、程蕴德,工作人员11人,会员200名,会址在国富街,后迁入经一路78号。该会兴办有贫民工厂、学校、施诊所、施材所、育婴堂等福利事业,资金全靠募集。红十字会曾组织医务人士开展疾病治疗、救灾、防疫等活动,包括为军阀混战中的伤兵治疗。民国20年,皖北一带水灾,灾民麇集蚌埠,红十字会呼吁社会捐款,在华丰街会所设施粥场,发救济小米,在南山足球场搭棚收容灾民。
民国22年,该会组织100余人的义勇军救护队,经短期培训后,带担架等救护器材,由队长陈儒臣率领,前往喜峰口一带抗日前线抬担架。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6年5月1日在国庆街31号重建蚌埠红十字分会,会长刘楚南,副会长夏育斋、孙群三、孙耀庭,总干事吴绍恒,理事15人,工作人员10人。分会设有救护总队,下设医疗组、掩埋组。凡参加红十字会者,均发给会员证及红十字徽章,会员需交纳会费,参加活动。会务经费仍由工商界人士捐献。凡捐献踊跃者吸收为名誉会员,赠予名誉会长、副会长、理事等职务,如项允诚、马子和、吴哲轩等,均为名誉会长和副会长。民国37年,分会购置小南山北门以西房屋作为会址,并利用原工人医院建立蚌埠红十字会医院。在淮海战役期间,红十字会在淮河桥头、火车站均设救护站,为国共双方伤员救治。该会还曾举办一期有20余人参加的护训班。淮海战役结束时的民国38年1月14日,蚌埠红十字分会曾为救济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兵民,向社会各界发出呼救书。
建国后,市红十字会于1957年8月1日筹建,本着“边筹备、边组织、边发展、边训练、边活动”的精神,工作得以开展。1958年5月6日,受市卫生局委托,对全市输血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进行输血宣传和血液知识的教育。12月19日至21日,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市红十字会宣布成立,选举马骞为会长,陈雷为副会长,委员17人。1966年1月10日,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选出郭冠儒为会长,魏树玉、陈雷为副会长,委员15人,配备5名专职干部,并建立各级红十字会组织669个,发展会员27741人。此后,红十字会主要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训练,共培训红十字卫生员18747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市红十字会人员调出或下放,工作停顿。
二、归国华侨联合会
1984年5月,市政府授权市侨务办公室,筹备建立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侨联)。1985年9月4日,举行有53名代表参加的市第一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会议经民主协商,选举15名委员,5名常委,3名副主席和1名秘书长。副主席为刘光仪、林仕儒、黄捷凌。侨联办公地点设在中山街。侨联成立后,主要组织成员参加学习、交流情况、反映意见,并发动归侨、侨眷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
三、个体工商业联合会
1980年1月,蚌埠市西市区个体工商业联合会成立。1982年10月6日,召开首届蚌埠市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宣布市个体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并选举叶振兴为联合会主任。联合会辖东、中、西、郊4个区分会,48个大组,会员3478人。1985年,联合会会员增加到7226人。市联合会和区分会受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个体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后,于1983年即组织会员开展“物价、计量信得过”循环红旗竞赛活动,并相继制定《个体工商业文明经营服务公约》、《个体户文明经营守则》、《个体工商户须知》等。另外,还举办家用电器维修、裁剪、自行车修理、照相洗相、衡器修理等技术培训班,帮助个体户提高业务技能。
附:蚌埠解放前民间帮、会、门等组织
一、同乡会
蚌埠开埠后,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外籍人多来蚌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各省籍人员为维护和扩大他们在蚌的势力,多自发组织同乡会。
江苏旅蚌同乡会初建于20年代末,会馆在东郊施家洼,后迁二马路(今凤阳路)中段富润里,由江苏籍大户商人和医药界名流发起组成。军阀张文生、马联甲和医生俞昆涛、钱庄老板张近愚等人曾先后担任过会长。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会长张近愚以经济汉奸罪被捕入狱,该会名存实亡。
邗江公所江苏籍在蚌的下层民众,多在浴池业、理发业、旅馆业为生。民国10年,由苏北人何自初、李小亭等人出面,创办该公所,所址设在中平街和中斜街交叉口东北处。其头面人物还有刘文芳、石方明、王荣发、方振喜、张近愚、赵瀛洲等人。公所办有小学和自修堂(临时病房)。
江苏旅蚌中医携进会20年代末,由江苏籍在蚌的知名中医强幼春等11人发起组建该会,附属于江苏旅蚌同乡会。该会成立后,对蚌埠中医界影响颇大,曾构成对其他籍中医的威胁。后为促进中医联合,成立中医公会,会长虽非江苏籍,但假以祖籍江苏,也加入该携进会,从而缓和了矛盾。中医公会开办有施诊所。另外,也不准江湖郎中来蚌招摇撞骗、敛取民财,这样,既维护了会员利益,也维护了市民利益。
山东旅蚌同乡会20年代初期成立,会馆初设天桥附近的寿昌里。30年代末,在公园路(今南山路)东段兴建一处新的会馆。该会由山东枣庄中兴煤矿蚌埠分销处经理和齐鲁银号老板先后任理事长,理事多为商界人士。同乡会办有济民医院一所。
河南旅蚌同乡会于民国26年上半年由陈协五、陈希平等人出面创办。初期会址在纬四路,后移公园路(今南山路)。会员大部分为中小商人、小商贩和店员,董事成员以河南温县、济源县籍较多。该会对河南籍人遇到的困难给予资助。
河北同乡会民国14年,军阀陈调元曾驻蚌,蚌埠商界、铁路上的河北籍人与陈调元部下结交,经请求陈调元,划给今凤阳路与国治街口东北角一块地,建立了该会。民国36年,该会办有河北小学,河北籍人、宝兴面粉厂老板杨树诚曾向所办小学的教师,每月捐助100袋面粉。
二、行帮
蚌埠开埠后,外籍人到蚌除组成同乡会外,还普遍按行业或乡土组成行帮,遍及全市各行各业。
船帮,按乡土分为河南帮、江苏帮、山东帮、湖北帮等,按河流分为淮河帮、浍河帮、沙河帮、淝河帮、泗河帮、南河帮等。也有的按承运货物结帮,如丝网帮、草帮、号盐帮等。各帮帮内事务由帮首维持。篾匠帮,分为凤阳帮、怀远帮、正阳帮等。清末民初,在蚌埠形成一条“篾匠街”,各帮之间互相竞争。后成立竹器公会,协调各帮之间的关系。
工匠帮,主要分山东帮、河南帮、合肥帮、怀远帮等。解放前,蚌埠营造厂商有40多家,泥瓦木工匠最多时达2000余人,结帮后相互维护本帮人利益。民国34年(1945年)后,上海、南京一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匠来蚌,与本地原有工匠相比,被称为南派,原有的则称为北派。
三、安清帮
安清帮在蚌埠,又称作“清帮”、“青帮”、“三番子”等。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为运送军粮、税粮,委托反清秘密组织洪帮的叛徒翁乾潘,在运河、淮河组织一百零八帮(又称一百二十八个半帮),委任翁的亲信为码头官,兼为各帮帮主。淮河船帮当时属江淮四帮,船民多拜师入帮参加运输。太平天国举事后,清帮势力受洪帮打击,后逐渐在淮河船民中解体,为各船帮取代。
民国2年(1913年),蚌埠社会上开始有清帮组织,头子郭华亭为“通”字辈,任警察厅侦缉队长。民国8年,郭与匪盗勾结,为非作歹,被警察厅长马祥斌斩首示众。续任侦缉队长于化鹏、于化洲,亦明为官、暗投帮,实则为匪。市内凡商店、旅店、戏院、浴室,均须聘用于氏二人为名誉股东,按时送“红利”,方可免生事端。
20年代后,清帮在蚌埠码头班扩充势力,发展一些码头的把头为帮头。帮头高香山为“通”字辈,在码头班收徒弟七八百人。在清帮控制下的码头班,对不愿为他们卖命的工人,按清帮“家规”私设公堂治罪。30多个票班的工人,每天都要被抽“交际费”,供清帮活动开销。同时,清帮由码头班发展到盐粮行,一些混迹于粮行的“行痞子”,也加入清帮,依帮仗势,欺行霸市。如以樊小楼为代表的24个“三番子”,人称所谓“二十四贤达”,盐粮行老板们多不敢惹。
民国27年,倪道烺同乡韩凌阁组建清帮同盟会,主要门徒有路家云、沈席儒等人。沈在日伪时期成为土匪和汉奸,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路家云称霸淮河以北,又与怀远保安队相勾结,投靠日军成为汉奸,解放后也被人民政府镇压。
民国37年秋,经国民党市党部书记长、中统特务洪吉岚策划,清帮大开山门,广收徒众,各大商号经理200余人投了门生帖子,并在华昌街芝麻巷宁氏家中摆下“香堂”。拜“香堂”时,从重庆请来“大”字辈巨头张树声坐堂,洪吉岚和市参议会副参议长蒋尚贤、救济院院长夏育斋等人带头拜师。不久随着蚌埠的解放,清帮成了历史的陈迹。
四、拳门
蚌埠解放前,武术界人士多结为门派。
宋门,创始人为河南周口镇人宋国宾。民国3年(1914年),宋与其弟在蚌为唐少侯看家护院,后经唐推荐出任消防队武术教官。民国27年后,宋门到码头搬运工人中间发展门徒,为打码头效力。蚌埠解放初,该门仍然存在,设拳场约70处,收徒弟约2500余人。
胡门,创始人为河南杞县人胡德山。民国7年,胡随安武军来蚌,于民国9年后,曾两次出任消防队武术教官。民国27年后,胡门也到码头上广收门徒。蚌埠解放初,该门曾设拳场近百处。
此外,解放前还有回门和房门,也在蚌广收门徒。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