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解放前工会
蚌埠最早的工会组织是在铁路工人中建立的。民国11年(1922年)10月,在全国和北方铁路工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鼓舞和影响下,蚌埠铁路机务处工人秘密组织起赤色工会。会长是火车司机、领班赵兴旺,参加者约200余人。
民国15年,中共蚌埠党组织建立后,铁路工人在共产党员苏美一发起组织下,在车站北老马棚成立蚌埠铁路工会委员会,打旗工人傅小全任委员长,董时任组织委员,袁敬之任财务委员,王志瑞任交际委员,苏美一任秘书,会员约400人,下设工会小组20多个。同年,苏美一被捕,蚌埠铁路工会遭挫折,但铁路工程处仍继续保存有秘密赤色工会小组。
民国16年5月北伐军第七军抵蚌后,成立了蚌埠总工会,属该军政治部领导。民国17年,国民党反动派为抵消赤色工会的影响,在铁路沿线强行建立由其控制的工会,要求所有员工参加。民国18年前后,当局对蚌埠工会进行整顿,并成立蚌埠市总工会整理委员会和盐粮行、电机业、包烟业、屠宰业、竹业、窑业、浴业、厨业等十几个行业的工会整理委员会。民国24年,曾建立工人团体指导员办事处,负责统管各行业工会。至蚌埠沦陷前,各行业工会为改善工人待遇,多自发开展斗争。尤其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随着中国共产党蚌埠地方组织的活跃,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蚌埠沦陷后,工会活动一度停止。至民国33年1月,在模范小学成立日伪政权控制下的蚌埠工会,贺子明、曹捷臣、高凤祥、蒋子祥、张云山、齐学厚、王国源、马长富、李全胜、田秀延、袁幼希、宁千里、龙光荣为理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7月1日在工人子弟小学成立国民党控制的蚌埠市总工会,设常务理事5人,为高香山、陈永清、李勃亭、李文成、李同安,理事长高香山。据民国38年初统计,市总工会共辖搬运班、盐业、散车、粮驳运、人力车、理发、旅馆、浴业、缝纫、医师、新闻记者、邮务、木匠、屠宰业等31个行业工会,会员28817人。这一时期,市级工会控制在国民党当局手中,基层职业工会多控制在封建把头手里。但战后,中共蚌埠党组织发展较快,有组织有领导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给各种反动势力以有力打击。
铁路工人斗争铁路工人是蚌埠形成最早的产业工人,20年代初期已开展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民国12年2月,京汉铁路爆发“二·七”大罢工,蚌埠铁路工人于2月13日举行同情罢工一天,使铁路运输瘫痪。民国15年春节后,铁路当局克扣工人工资,一些监工、工头随意开除工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蚌埠铁路工会组织上百名工人,拥到铁路办事处,要求增加工资、反对剥削,抗议任意开除工人。因工人斗争顽强,路方补发了克扣的工资,并让被开除的工人复工。民国17年,国民党反动派强行组建黄色工会,蚌埠铁路工人积极抵制,翌年机务处工人即集体声明退出黄色工会。民国19年9月,蚌埠铁路一段的工友,群起包围路局,反对该段段长任意开除和欺侮工人。抗日战争胜利后,铁路工人反对路局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曾举行10多次罢工斗争。
邮务工人罢工民国19年夏,蚌埠邮政局局长赵成烈,以“支援灾民”为借口,宣布降低工人两成的月薪。7月,在邮务工会的发起下,20多名工人罢工,来邮不接,去件不送,要求维持原薪,并以米价定工资。经斗争,局方被迫作了让步。民国20年,局方又欲取消工人米贴,激起工人愤慨,由邮务工会发起成立罢工委员会,于5月21日举行罢工游行,再次获得罢工胜利。
人力车夫抗捐30年代前期,蚌埠人力车夫逾千人,大都靠租车为生。车夫除交租金外,每月还需交给警察局一元二角大洋的牌照捐。民国25年1月12日,车夫因无法生活下去,在人力车工会的发起下,全体罢工。罢工后警察局捕押6名车夫,更加激起车夫反抗,并酝酿大规模游行请愿活动。当局怕事态扩大,开释被押车夫,作出暂时让步,允诺牌照捐减为八角,并由士绅出面调停,14日车夫复工。当时的《中央日报》、《申报》、《世界日报》,均对此“汹涌二日之工潮”予以报道。两个月后,警察局并未将牌照月捐减至八角,千余车夫再起罢工,并与警察发生冲突,工人乘势捣毁警察局第四分局。不久,国民政府鉴于蚌埠人力车工潮事件为时过长,已造成全国性影响,遂将蚌埠警察局长撤职,释放拘押车夫,车捐减至八角。历时半年的车夫抗捐斗争取得胜利。
搬运工人斗争民国21年,蚌埠盐班搬运工人扛盐包,从盐务局到河下码头,因路过警察岗楼,引起警察不满,强迫工人绕道运包。工人身压重包,苦不堪言,遂与警察发生纠纷,不久包围了警署。警察署长怕事情闹大,被迫向工人作出让步。民国24年夏,搬运工人痛打与把头勾结的国民党教官,军警借故捕去3名工人,欲押上火车带走。200多名搬运工人闻讯,在六股道上堵砸火车,救下被捕工人。民国36年下半年,搬运15班、4班、28班工人,为反对封建把头剥削,改善待遇,持续开展罢工。民国37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在各战场作垂死挣扎,蚌埠搬运工人开展拒装敌人军火的斗争,曾暗暗将成箱子弹掀入淮河。
船工斗争民国16年,蚌埠警察署设立淮河差船事务所,以出售船照为名勒索船工(船户一般日收入不足1银元,但船照费为1~9元。购得船照后可免军差三天,过期后须再购船照),激起各船户罢航,水线交通一时断绝。民国37年夏,长淮轮业公票处、淮河粮杂驳运处工人为改善待遇,连续举行三次罢工。10月,100多名船工再次罢工,17条轮船停航一周。
浴业工人斗争民国36年,蚌埠各私营浴池均实行拆账工资制,按四六分成,工人只能得四;加上壮丁费、修路费等摊派,浴业修脚、搓背、理发工人生活均无法维持。为此,三业工人先派出代表与官方说理、谈判,先后达10多次,均无效,遂于4月举行罢工,迫使各浴池老板作了让步。
工厂工人斗争民国21年夏,毛巾厂工人为改善待遇,停产两天,迫使厂主给工人增薪。民国32年,宝兴面粉厂80多名工人为“分红”举行罢工。民国36年8月,全市400名织布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9天罢工,迫使资方答应了工人要求。民国37年物价飞涨,庆华烟厂、《商报》印刷厂、兄弟烟厂及革履业、缝纫业、木器业工人,均要求改善待遇,先后举行过罢工斗争。
二、解放后工会
民国38年(1949年)1月蚌埠解放,26日市政府发布训令,解散原国民党控制的市总工会,于2月13日在西大众剧场召开职工临时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工会领导机关——市职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办公地点设在经一路西、原市总工会旧址。1950年3月10日,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蚌埠市总工会。市总工会办公地址几经变更,于1958年迁入今南山路办公楼。随后,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85年,已建立基层工会组织717个,比1950年增加5.8倍,工会会员发展到128813人,比1950年增加3.1倍,占全市职工总数155310人的83%。全市共有工会专职干部607人。
1950年成立的市总工会,主席王宇,副主席李振友、顾理、陈锦龙。总工会内设组织、文教、生产、工资、劳保、女工等部,编制50人。1951年,为加强职工教育,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1953年8月,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规定,市总工会更名为市工会联合会,编制52人。1959年,蚌埠专区工会办事处与市工会联合会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直至1961年蚌埠专区撤销。1962年,市工会联合会仍恢复称市总工会,编制38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工会工作无法开展。1968年4月,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成立,委员按“两派群众组织对等”原则产生,有9名工作人员。1973年5月撤销该委员会,市总工会恢复,有12名工作人员。1978年11月后,工会内设组织、宣传、生产、生活、劳保、女工等部及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1982年划归职工教育局)。1984年编制45人,增设财务部和民主管理办公室,另辖市职工大学、工人疗养院、工人文化宫、技术协作站4个单位。
1950年3月,市总工会辖公营工厂、私营工厂、铁路、邮电、店员、海员、手工业、人力运输等8个直属工会,93个基层工会。至年底,基层工会139个。1951年,在东、中、西3个区建立工会办事处,于1953年撤销。行业工会经多次调整,至1958年,有搬运、商业、建筑、航运、文教5个产业工会,34个直属工会,143个基层工会。1965年有4个产业工会,227个基层工会。“文化大革命”后的1975年,只有重工、手工、城建、商业、粮食5个局建立工会,基层工会很不健全。1978年后,工会组织进行整顿,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1982年,市辖3个区工会办事处恢复。至1985年,全市有产业(公司)工会24个,基层工会717个,车间工会1064个,工会小组9430个。全市有177个单位按规定配备党政副职一级的干部担任基层工会主席,占应配单位数的92.5%。
(一)工会代表大会
第一届工人代表大会1950年3月10日至16日召开,代表306人。会议总结一年来工会工作的情况,讨论今后工作的方针与任务,通过了《蚌埠市总工会章程》及关于工会组织、文化教育、劳保福利等方面的决议。会议选举市总工会主席王宇,副主席李振友、顾理、陈锦龙。
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51年4月5日至9日召开,代表142人。会议听取并讨论关于工会工作、关于开展抗美援朝时事教育、关于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等报告,通过了新的总工会章程。会议选举市总工会主席周宇明,副主席李振友、钱序烈。
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52年7月30日至8月2日召开,代表200人。会议讨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贯彻国家劳保条例及推行速成识字运动等问题。会议选举市总工会主席李振友,副主席陈锦龙、戴金恒。
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53年8月16日至21日召开,代表137人。会议传达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讨论并通过了市总工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市工会联合会主席钱序烈,副主席陈锦龙。
市工会第五届代表大会1956年6月25日至7月1日召开,代表209人。会议号召全市职工深入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高潮,号召支援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要求加强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工会工作。会议选举市工会联合会主席王安庆,副主席陈锦龙。蚌埠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同时召开,代表162人。
市工会第六届代表大会1959年9月30日至10月5日召开,代表501人。会议讨论并通过工会联合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推选了出席省和全国英模会的代表。会议选举市工会联合会主席孙曙,副主席陈锦龙。蚌埠市第二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同时召开,代表1155人。
市工会第七届代表大会1964年5月21日至24日召开,代表313人。会议讨论并通过工会工作及财务工作的报告,传达了赴大庆参观学习的报告。会议选举市总工会主席杨培根,副主席陈锦龙、葛秀英。蚌埠市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同时召开,代表317人。
第一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第八次大会)1968年4月6日至9日召开,代表700人。会议听取“文化大革命”形势报告,通过《工人代表大会章程》,并根据“两派对等”的原则产生了委员。会议选举市工人代表大会副主任许家旺、周学富、史月亭。
第二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第九次大会)1970年10月13日至17日召开,代表674人。会议听取工代会的工作报告,并按“两派对等”的原则产生了委员。会议选举市工人代表大会副主任王佩明、许家旺、史月亭、秦学英。
市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1973年5月8日至12日召开,代表720人。会议就整顿健全工会组织,加强工会工作,恢复市总工会名称等进行了讨论。会议选举市总工会主任程广明,副主任葛秀英、李玉方、许家旺、史月亭、刘锦枫、张素珍(军代表涂巨浓会后补任)。
市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1978年11月20日至24日召开,代表862人。会议传达中国工会“九大”精神,分别听取了经济形势报告、科技情况报告和题为《团结起来,为实现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市总工会主席杨培根,副主席葛秀英、李玉方、任正明、王佩明。
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1984年11月5日至7日召开,代表696人。会议听取了《为夺取改革的全面胜利,为振兴中华建设蚌埠做出贡献》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市总工会主席丁健,副主席王素民、马承兰、苏金学。
(二)工会主要活动
参加企业管理1950年,工会组织曾在国营工厂组建8个工厂管理委员会,在私营的13个行业和9个工厂中实行劳资协商会议制度,进行民主管理企业的尝试。至1957年5月,东海烟厂第一个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开始行使职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力。到1965年,有水利机械厂、染织厂、玻璃厂、纺织厂等十几家工厂,先后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对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力。“文化大革命”中,工会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中断,1978年后逐步恢复。1981年,市委作出《关于认真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决定》,至1983年,全市有144户企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1984年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市总工会成立推进民主管理的专门机构。嗣后,除工业战线外,教育、卫生、科研等一些事业单位也开始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到1985年底止,全市有298家工厂建立该项制度。工厂职工代表大会除审议企业重大事项外,有的还民主评议干部,约占职代会总数的60%。
开展劳动竞赛1950年,在市首次工人代表大会后,各公营工厂陆续发动了立功和争创模范的运动及“红五月”竞赛活动。1951年5月,工会组织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并捐献“蚌埠工人号”飞机1架。1953年4月起,组织职工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1956年至1957年,发动职工开展争当先进生产者的运动,明确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竞赛原则。在这项运动中,全市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179项,签订技术互助合同472项,推广先进经验347项,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接着,还先后开展红旗竞赛、技术革新展览、技术表演赛、增产节约竞赛等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服从于政治运动,时断时续。1978年后,职工劳动竞赛活动重新活跃,先后开展有为“四化”立功竞赛、创红旗班组竞赛、节约能源竞赛、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等。1984年,在全市工业、交通、城建、财贸等战线职工中开展的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产生明显效果,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5%,销售收入、利润、上缴利润同步增长。同年在全省竞赛评比中,蚌埠市成为夺杯较多的城市,共获奖杯15个,其中,被省命名为优秀的企业4个,先进的企业11个,市总工会获竞赛组织奖。建国后通过组织各种劳动竞赛,全市职工被评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五好”职工的,约700人次;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五好”职工的,计1.5万人次。
组织技术协作1959年起,市总工会与市科学技术协会一道组织开展职工技术协作活动,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断。1980年8月16日,市总工会成立专业电工技术协作队,拥有队员22人。1981年3月26日,市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并于4月11日召开市职工技协成立大会。12月24日,撤销原来的技协机构,成立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和市职工技术协作站,基层职工技协组织也相应建立。到1985年底止,全市有基层技协组织18个,市级专业技术协作队12个,拥有队员250人。4年来,职工技协组织积极开展了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协作攻关等活动,先后完成“攻关”项目103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开展职工教育、文体活动蚌埠解放初,市即成立工人教育委员会,共开办职工业余学校7所,配教师31人。1950年后,以市总工会为主,相继办起职工业余学校21所,设初、中、高级班及技术班269个,专兼职教师增加到271人,工人入学人数最高达1万余人。1952年7月起,在职工中推行速成识字,一年中完成1.2万人的扫盲任务。1955年,市工会联合会开办职工业余中学和工人俱乐部,为开展职工教育和文化活动提供了专门场所。1956年,把职工学习文化技术列入竞赛评比条件之一,进一步调动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入学职工人数于1959年增加到34649人。1963年,开展学雷锋、学铁人(大庆先进人物王进喜)的活动。1964年,市总工会办起业余工业技术学校。“文化大革命”中,职工教育基本中断,直到1978年,才重新恢复成立市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1984年,工会办的职工学校发展到9所,其中职工大学1所。1985年底,各级工会办职工学校共12所,参加学习的职工15353人。从1983年起,各级工会还组织职工参加“振兴中华”的读书活动,到1985年底,参加该活动的有23478人,成立读书活动小组1942个。各级工会办有俱乐部、文化宫(室)22所,图书馆(室)259个,藏书361077册;有电影放映队22个,业余文艺团(队)47个,基层体协19个,各类球队398个。
关心职工劳保福利1950年3月,市成立失业工人处理委员会,下设5个分会,曾帮助4362名失业工人解决了困难。1951年,市总工会协助劳动部门在宝兴面粉厂、东海烟厂、江淮轮船公司、电力厂、铁工厂、窑厂等6个单位实行劳保制度,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共1559人。1952年,帮助企业逐步建立劳动保险合同制度,使职工的生、老、病、伤、残、死等均有妥善的安置。1956年,企业工会会同行政曾帮助1909名职工及家属偿还了因病伤亏欠的债款5.6万元。1963年,对家庭人口平均收入在10元以下的职工,定期予以补助。1980年和1982年,市总工会两次拨款共3万元,资助1175名家住农村因遭受水灾生活有困难的职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工会积极组织推行“民建公助”的建房办法,帮助7600户职工新建、扩建和翻修住房11.4万多平方米。各级工会普遍建立互助储金会,对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补助。到1985年底,全市有互助储金会247个,参加互助会的职工35981人,储金总额达74.6万元,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的职工为27828人,补助金额达59.6万元。工会还协助各级行政部门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到1985年底,基层单位共办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210个,职工食堂206个,职工浴室172个,妇女卫生室34个,职工医院(所、室)283个。对有贡献的职工,自1982年至1985年间,各级工会共组织1800名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离退休职工前往庐山、黄山、青岛、桂林、北戴河等地作短期休养。1984年,拥有150张床位的工人疗养院建成开院,已接收580名职工疗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