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建设
组织发展蚌埠解放前,党组织处于秘密状态,在反动势力控制下,发展党员均秘密进行,一般选择工农出身、立场坚定的先进分子入党。入党前由一两个党员介绍,经组织批准。蚌埠解放初期,党员发展数量仍不多。1949年10月至1950年底,全市仅发展党员100余人,且多是城市贫民、店员学徒、乡村佃农和码头搬运工人,对掌握技术的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发展很少。此期,由于城镇人员复杂,曾有少数参加过敌特组织的人员混入党内,后逐步被清洗。1950年至1951年,各级党组织在机关干部和革命军人中发展了86名党员。1952年后,各级党组织加快发展党员,但一直到1978年,在发展党员中仍较强调发展对象的家庭出身、阶级成份、社会关系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工作排除“左”的干扰,重视发展知识分子入党,重视发展女党员,重视在各行各业第一线人员中发展党员。发展程序上,严格按《中国共产党党章》执行。
党内组织生活蚌埠解放初期,党组织处于秘密状态,党员过组织生活仍秘密进行。1950年7月起,各级党组织逐步公开,党员名单公布,党组织开支部大会也可吸收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参加。50年代起,在党内组织生活中,规定须开好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员按时听党课,称“三会一课”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内组织生活不能正常进行,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才逐步恢复。1983年,从市委常委开始,市直机关和驻军共80个单位和市管123个县以上单位的党组织,均能按期召开民主生活会。1981年起,全市各级党组织还开展评选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和优秀党员的“两先一优”活动。1985年,评出先进党支部413个,优秀党员5128人。
二、干部管理工作
选拔使用1952年,全市选拔干部1234人。之后,每年都选拔一定数量的干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干部选拔工作混乱,一些表现很坏的“造反派”头头被提为领导干部,有的实行突击提拔,从工人一下子提升到市级领导岗位,给干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干部管理工作拨乱反正,开始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干和提干。1980年,市委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一般干部中选拔341人担任县、区级干部。其中,中青年占选拔数的87%,专业技术干部占选拔数的34.6%。1982年,全市选拔3名五十岁以下的干部担任正副市长,同时提拔193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县以上领导班子。1983年,干部队伍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配备,市直60个部、委、办、局(公司)新选配的领导班子,干部平均年龄45.57岁,比原来年轻7.55岁;新班子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比原来上升45.1%;有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比例,较原班子上升12.1%。1984年,县以下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人选,改变过去单纯的任命制,开始采用招聘、选举、推荐、自荐等方式,并在选贤任能中打破干部和工人、集体和全民以及行业之间的界限,破格使用优秀干部。
干部审查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蚌埠市开展的干部审查工作,虽然清除了一些不纯分子,但由于总体上受“左”的倾向影响,对人员审查偏严,存在扩大化的问题。如1955年7月至1959年底进行的内部肃反工作,计431个单位81573人参加。当时审查面较宽,查出所谓有问题的干部即达61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干部审查工作拨乱反正,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对待干部。1979年至1984年,全市各级党组织陆续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到1980年期间涉及干部的案件,逐一复查,共涉及1533名干部。1984年,市委组织部成立核查“三种人”办公室,对干部队伍中的“三种人”进行清查。同年,对要求更改参加革命时间的干部,审批73件;对要求恢复党籍、党龄的干部,审批8件;市委组织部配合统战部,对“右派”改正结论中尚留有“尾巴”的问题,也进行了复查。
干部培训建国初期,原在部队工作的一批干部,文化程度较低,急需学习和深造,1950年至1953年,市分别开办党校、干部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等,对他们进行了培训。1956年,市建立1所中级政治业余学校,分5期轮训了在职县以上干部。另外,还办3期进修班,培训187名十八级以上的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培训工作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于1979年2月至年底,分5期轮训了2000余名市直机关干部和在区、局工作的干部。1980年至1983年,市委选派30名党员负责干部参加了中央和省委党校的进修。进入80年代,干部培训的重点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1980年秋,市委组织部曾开办两个企业管理班,参加学习的计77名干部,脱产学习两年。这批干部毕业后,有60多人担任了领导职务。1985年,市委组织部开展干部正规化教育,共组织460名干部分别参加中央、省、市党校和有关院校的专修培训班。30多年来,在干部培训方面先后办干部学校100多个,各种短训班4000多个,累计受教育干部17万人次。
老干部管理1978年10月,为适应大批老干部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或离职休养的需要,在市委组织部设老干部科,开始承担老干部管理工作。1981年2月,市委成立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于1983年7月改为老干部局。同时,一些大的系统,也成立专门工作机构。1985年,共有老干部工作机构40个,专职干部110人,兼职干部167人。老干部工作部门成立后,对离休老干部做到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从优。为发挥老干部的余热,在1978年至1985年,共组织600人次参加经济、科技活动,并组织有能力的人撰写回忆录,为党史、地方史志提供资料。另外,还组织老干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宣传教育工作
党员教育解放初期,市委对接收的秘密党员主要进行端正入党动机的教育和党的组织原则的教育。1950年7月,党组织公开,对党员普遍开展党的性质教育。1952年至1965年,党员教育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章》、《党员条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其间,根据党中央关于在重新教育干部的同时应当重新教育党员的指示,自1961年12月至1962年底,对党员开展系统的教育训练工作,参加学习的党员共6785人,占党员总数的73.8%。1963年,在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联系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对党员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市委宣传部门按照党员标准的十条规定,编印了10讲补充教材。“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对党员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1979年后,根据党员不同职业、年龄和不同的文化素质,有区别地开展教育,并结合开展了做合格党员大讨论、党的基本知识竞赛、请英模做报告等活动,教育工作收到很好实效。1983年,针对部分党员中共产主义信念淡薄、党的知识贫乏状况,分阶段地开展以学习党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1982年起,在组织学习新党章活动中,逐步形成一支由领导干部、宣传工作者、组织工作者参加的党课教育辅导队伍,共500多人。为提高党课辅导员水平,共进行三次集训,并于1983年向648名辅导员正式颁发了聘书,至1985年,基本上做到每个独立支部有1名党课辅导员。此期,还加强市委党校的教育工作,1979年至1985年,共举办各种训练班44期,训练学员9302人次;轮训班66期,训练学员18167人次;专业训练班31期,训练学员4318人次。
党风党纪教育解放初期,主要对党员进行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教育,组织党员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学习党的城市政策和入城工作的纪律。1950年7月至11月,组织853名党员干部进行整风学习,主要是反对以功臣自居,反对骄傲自满,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1957年后,党风党纪教育服从于“反右派”、“大跃进”、“四清“等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风党纪教育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把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端正党风、消除党内各种不正之风的一项基本措施。1980年2月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公布后,市委着重对党员进行党规党纪教育,曾组织1.8万名党员学习了准则。1982年2月起,对党员集中开展以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保持共产主义纯洁性为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教育中,全市轮训党员13963人,受教育面95%。1984年10月,市委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同时,根据中纪委、省纪委要求,加强了新形势下的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教育。
干部教育1950年4月至6月,市委组织在职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参加学习的干部和职员共2270人。为搞好干部教育,于1951年4月在党政机关设立报告员,开始有8名,1956年增至169名。1954年至1955年8月,组织5000多名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文件、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联共(布)党史》、《经济建设常识读本》等。1958年冬至翌年春,在全市掀起全民学哲学运动,强调干部带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要求干部带头学习毛泽东著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庸俗化和简单化的做法,如宣扬“活学活用”、“立竿见影”,要求“早请示,晚回报”,背“老三篇“、唱”语录歌”,“天天读”、“事事用”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干部中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形式主义倾向逐步得以改变。1979年后,组织干部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并结合学习三中全会文件和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邓小平文选》、《陈云文稿》等。在教育中,各级党组织都设立报告员、宣讲员,至1985年,全市共有700多名。进入80年代,按照干部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要求,着重组织干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但据1982年9月至1983年2月对全市876名县级干部调查,80%以上的人尚未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基础理论。
四、作风建设
整党整风建国后,市委先后在1950年、1957年,按中央部署开展过整风运动;1951年至1954年、1983年至1985年,又两次进行过整党工作。1983年10月15日,市委向各基层党组织发出通知,要求为全面整党工作做思想准备,并成立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确定市公安局、蚌埠机床厂、郊区长青公社为整党试点单位。从1984年11月开始,全面整党工作分三批进行,到1985年9月,列入第一批整党的市直机关、市辖三县四区直属机关和驻蚌单位工作结束。这次整党中,主要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并认真进行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对100多名犯有严重错误和不合格党员,分别给予开除党籍、留党察看、撤销党内职务、严重警告、警告等处分。1985年10月起,第二批单位整党工作开始。
纪律检查建国初期,市委纪检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检查处理党员干部在“三反”运动和整风运动中的违纪案件,共处分违纪党员225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精力查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违纪问题。1981年6月到1983年,对全市党员干部及其家属自1978年以后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问题,逐人逐户地进行调查核实,共涉及1067户2418人。其中,重点审查109户区级以上干部亲属子女的“农转非”问题。通过查实,注销8户9人城市户口,6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处分。1983年,全市又抽调百余人,检查纠正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多占住房的不正之风,共查出885人有多占住房行为,均作了退房或加收房租的处理;对建房分房中严重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18名党员,给予党纪处分。1982年至1985年,在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先后对党员、干部中的作案人员给予党纪处分的110人,给予政纪处分和处理的730人。自1950年至1985年,全市共检查处理党员各种违纪案件2809起,给予党纪处分的共1985人。
五、信访工作
1952年,市委开始设立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机构,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帮助来信来访人员解决具体困难。对一般信件转办不超过3天,紧急信件随到随办。1957年,在市委形成《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的意见》后,办理速度和质量有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中,信访接待工作中断。粉碎“四人帮”后,市委重新建立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很多重要信件由市领导人亲自阅处,做到认真办理,年终无积案。通过信访接待,既使市委发现一些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改进,又为群众解决了一些应该解决的问题。自1959年至1985年,共接待来信来访141664件(人)次,其中1978年至1985年为74599件(人)次,包括来信48302件,来访26297人次。
六、政策研究工作
建国后,市委把调查研究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在掌握市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贯彻中央、省委政策的具体意见。
建国初期的1950年和1951年,曾组织力量对全市重点私营企业和手工业进行分行业调查,形成一批行业调查报告,提出贯彻中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实施意见。1961年6月至9月,对郊区燕山公社洼刘王大队试点责任田的情况进行调查,其经验经总结后,在全郊区推广,当年有50%的生产队推行了责任田。
1979年2月,市委对扩大企业自主权及其政策问题进行调查,形成了减轻企业负担的七条政策规定,在全市工商企业中普遍试行。1981年4月,对全市工业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调查,推广了企业外部承包5种形式和企业内部承包10种形式。1984年,围绕工商企业推行内部经济责任制情况,先后调查84家全民和集体企业,总结了36家重点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向全市推广。其中,反映市乳品厂冰棒车间《承包效益好,分配难兑现》的专题调查报告,因当时具有典型性,引起省委领导重视。1984年、1985年,又多次对商品流通情况作调查,形成了《疏通开拓结网,搞活蚌埠市场》以及《蚌埠市商品流通的历史和现状》等调查报告。为了保护企业在改革中的积极性,市委在调查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纠正新的不正之风中若干政策界限》,被中纪委转发,《人民日报》等亦加以转载。
七、保密工作
50年代,市委保密工作侧重于对文件、会议的保密和对机要人员的审查。1963年至1965年5月,结合“四清”运动,重点开展了保密“三查”工作,即清查机密文件,检查保密制度,审查整顿机要队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保密工作被迫停止,失密现象较为严重。
1978年后,围绕建立保密组织和保密制度、开展保密教育、进行保密检查等开展工作。市保密委员会陆续制定了《关于机密文件、资料和带有机密的废纸化纸浆问题的规定》和《科学技术保密试行细则》等制度,保密内容已包括会议、文件、科技情报等,并加强了涉外保密工作。
保密教育“文化大革命”前,市委主要利用会议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保密教育。1965年,市保密委员会曾自编教育材料,供基层单位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密教育中断。1979年后,市保密机关印发了国家制定的有关规定、守则和条例等,组织基层单位干部职工学习。另外市和部分局还分别举办学习班,培训保密人员。1983年起,将科技、通讯、涉外等方面的保密教育作为重点。1984年至1985年,共放映保密影片68场次,受教育者6万多人;办各种培训班15期,培训保密干部1000余人。
保密检查1953年底,市委开始进行保密检查工作,之后每年都开展一些不同范围的检查。1962年1月,市保密委组织有关人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保密检查。1963年底至1966年5月,对保密文件、保密制度、机要队伍进行检查,仅清查各类秘密文件、资料就有17.8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检查工作停止。1978年后,保密检查逐步做到正规化、制度化,至1985年,共进行10次较大范围的检查,将一部分流散的机密文件收缴归档。检查中,对发生的失泄密事件,均追究了有关人员的责任。
保密制度1955年下半年,市保密委员会在文件的收发、登记、传递、保管、清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到1966年5月,机关、文教系统全部建立了文书档案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制度,1981年底,全市县以上单位都相应建立了有关保密制度。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