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蚌埠火车站站房的设计,由外国人承担,为较重要的建筑设计。开埠后,商业建筑、工厂建筑、教堂建筑、民宅建筑等,较多的为仿照国内其他地方的设计样式。
建国后,1952年起动工兴建的自来水厂和扩建的蚌埠铁工厂,由本地专门设计人员承担设计。继后,各类建筑物由本地设计人员设计的逐渐增多。50年代设计的住宅,基本上为平房及低层的砖木结构,设计的公共建筑虽然也有砖混结构的,但比例不大。50年代末至60年代,民用建筑设计上,多以砖混结构代替砖木结构,并由原来的一般平房或一、二层的楼房提高为三、四层的楼房。设计中大多采用苏联规范,计算公式比较简单。工厂厂房设计,也多为平面、单层,如纺织行业厂房均为单层锯齿型,钢筋混凝土柱,有的还是木屋架。进入70年代,住宅建筑多设计为四至五层的混合结构,少部分采用底框结构;公共建筑和工厂建筑设计,也有所改进。
1979年后,建筑设计按国家规范,逐步得到全面的实施,各类房屋建筑向高层全框发展。尤其在工业厂房设计上,适应大跨度、大荷载增多的需要,大量采用框架结构,柱网尺寸普遍加大,一部分厂房设计向空间发展,厂房内配置空调、暖通。进入80年代,对沿街的办公楼、商业楼等,在设计上强调样式美观。对住宅设计,仍多考虑方便适用和造价低廉。凡临街的住宅楼,一般设计底层为营业用房,上层为住宿使用。对园林建筑设计,开始吸取南方园林的特色,一部分带有古典风味。另外,各类房屋设计大多已考虑抗震要求。
一、工业建筑设计
纺织工业建筑设计50年代在纺织业厂房设计中,设计标准较低,多采用砖混结构。60年代末至70年代,纺织工业厂房设计标准提高,柱网尺寸普遍增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三角屋架,倒л形屋面板,上面用矿渣棉作保温层;同时普遍都设计通风和空调,采用轴流风机,把冷风送到厂房。1980年起吸取唐山地震教训,对纺织工业厂房普遍进行了加固设计,一般按7度地震设防。进入80年代,设计部分纺织工业厂房向空间发展,以节约用地。
化、轻工业建筑设计50年代设计的化工、轻工厂房都是单层排架,采用钢屋架,层高4米左右。60年代起,厂房多设计为二、三层的砖混结构。70年代末兴建的铅笔厂出口笔车间,设计为四层框架结构,地面做成水磨石的。1984年,建筑蚌埠橡胶厂再生胶车间,工艺要求特殊,在长18米的车间里不许有柱子,第二层的荷载每平方米达到1.5吨。为达到这些要求,设计采用后张法预应力大梁,效果很好。
食品工业建筑设计50年代兴建的肉类联合加工厂、酒精厂等工业厂房,设计为砖混结构。70年代开始,按食品工业的特殊需求,陆续设计成功果糖厂、酒厂、柠檬酸厂、粮食加工厂、面粉厂、食品厂等厂房。其中,引进美国全套设备的万吨果糖厂淀粉车间和果糖车间,工艺复杂,管道较多,尤其在部分特殊工程中还有耐酸碱和防腐蚀的要求。为适应耐酸碱的需求,设计地面楼面铺3毫米厚聚氯乙烯软板,相应部位的墙裙、沟、洞也同样处置,其出水口至窨井之间的室外明沟用环氧树脂铺贴两层玻璃布;车间内的装饰,设计采用马赛克墙裙,工作台、化验台铺贴白色釉面瓷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现场作业,缩短了设计工期,整体设计良好。
医药工业建筑设计进入80年代,对医药厂房设计有较多改进。其中,兴建的第二制药厂VC车间厂房,除设计为多层框架结构、配置空调和净化设备外,根据工厂位于曹山风景区的特点,楼房外观造型设计也较新颖别致。1983年,市建筑设计室设计第一制药厂大输液车间,按照净化、消毒的要求,车间有公共淋浴室,每一工序有更衣室,从蒸馏水到配剂灌装都分别配置了初效、中效和高效过滤器。其中,灌装室设计达到1万级净化的要求。1985年,设计一药厂片剂车间和三药厂针剂车间,均采用框架体系,配置空调、净化等设施,达到了国内80年代的水平。
二、民用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50年代,职工住宅建筑设计标准较低,大多为平房及低层砖木结构房,瓦屋面。居室为一家一户单门,前面或后面配厨房;住宅群房屋排列甚为整齐,类似军营式样。60年代中期,住宅结构的设计发生了变化,砖混结构逐步代替砖木结构,楼层多为三至四层,平均每户住宅面积45平方米左右,但无卫生间。70年代起,住宅建筑多设计为四至五层的砖混结构,少部分住宅已采用底框结构。1975年,在胜利路中段所建7501、7502、7503号等几幢楼房,均设计为五层,并多为两户合用卫生间或集中设置单用卫生间,少数户有阳台,外墙面主要是彩色涂料粉刷。1978年后,在大面积开发的张公山和雪华山住宅区中,统一设计46—1标准图,每户为单用卫生间和厨房,外墙是清水墙构缝。后根据使用的不同标准,又设计75—甲、75—乙型住宅和50型、95型公房等,每户均设阳台、厨房、卫生间,部分住宅有小厅。80年代初兴建的一批大板楼宿舍,设计用钢筋混凝土大板预制,拼接组合,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但在耐寒抗热方面不够理想。1980年后设计的砖混结构住宅,多改集中供水、供电为分户供水、供电。设计的厕所一般用蹲式大便器,少数用坐式大便器。同时,部分楼房开始设计电视共用天线。
商业建筑设计解放前,在二马路兴建一些店铺,多设计为单层和简易的两层建筑,砖混结构,店前用一些门脸简单装修。建国后1954年兴建第一百货商店,由市建筑公司设计室设计,结构为三层的内框架,外装修采用回形花纹,外墙用斩假石粉刷,和周围邮电局等建筑物相协调,比较庄重。60年代初期,陆续兴建的一些商业建筑均设计为一至二层的砖混结构,店面装修简单。70年代先后兴建新光商场、五金交电化工站大楼和纺织品大楼等建筑,普遍设计为框架和砖混结构,外装修属中低档,没有内部装修。进入80年代,陆续兴建天桥商场、人民商场等大型商场,对房屋空间及装修、灯光照明等设计都有诸多改进。其中,天桥商场采用内庭院共享空间,颇有地方特色;人民商场采用两层人行道。此期,对过去所建设的商场、门面,在维修装修中都提高了设计标准,一般加设空调,地面重做水磨石,外墙采用大理石贴面,内墙面涂106涂料或贴墙纸、墙布等,店容得以美化。
旅馆业建筑设计解放前,旅馆业房屋多为平房,砖木结构,只有极少数为二至三层楼房。50年代中期,兴建蚌埠地委招待所和淮河旅社,设计为砖混结构的三层建筑,按楼层配集中盥洗室和公用厕所,客房内装修是低标准的粉刷,灯光照明为普通白炽灯。进入80年代,设计大型、高档旅馆增多,其中,南山宾馆旅游楼、民政局军运招待所等,多设计采用框架和框剪结构体系;平面布局改变了以往的普通做法,形成外面有晒台、中间是客房、临近走廊是壁橱和卫生间的新格局;卫生间里普遍设有浴缸、洗脸盆和坐式马桶以及梳妆台、镜子等;房间内设空调和各种灯具,有的还铺设地毯。南山宾馆的附属房屋,还设计有酒巴间、舞厅、小卖部、中餐厅、西餐厅等服务设施。
金融业建筑设计50年代,金融机构用房大多是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平房稍加改造,仅新建的市人民银行营业楼和建设银行办公楼,设计为两层。一般为砖混结构,无外部装修。进入80年代,陆续兴建人民银行营业厅、涂山路办事处、农业银行雪华信用社综合楼、工商银行淮河办事处等,设计多为框架结构。其中,涂山路办事处设计采用大跨度的排架结构,形成大面积的营业厅,外装修也采用大理石贴面。工商银行淮河路办事处,临街设计大玻璃饰面,显得美观、醒目。
医疗建筑设计1952年11月筹建的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设计为砖混结构,内部为水磨石地面,配有园林布置。住院部内设有走廊,可供病床上下推行。此后,又陆续兴建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三院门诊部、传染病医院等,其设计仍多为三至四层砖混结构,造价比较低廉。1979年后设计的一批医疗用房,多采用框架结构,内部设有暖气,部分高级房间有空调,地面均做水磨石地坪。
办公建筑设计70年代前,党政机关、团体办公建筑多设计为砖混结构,室内外是普通装修。进入80年代,新建的部分办公楼,设计采用框架结构,有的与住宅、商业建筑结合,成为综合性建筑物。其中,劳动局综合楼、《蚌埠日报》社综合楼等,设计外墙使用马赛克贴面,色彩美观,工程造价也比以前有所提高。
学校建筑设计50年代设计的十多所中学和几所高等专科院校教学楼,多为一至三层砖混结构,瓦屋面,外粉比较简单。60年代设计的一批两层小学教室,均为砖混结构,采用统一图纸。此期设计的安徽商学院三层教学楼和图书馆、宿舍楼,亦为砖混结构,标准比较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市财力的增强,陆续在一批中学建筑中设计增添实验楼、科学馆、图书馆等。但为了减少造价,多数仍是砖混结构,少数是框架结构。第五中学四层1600平方米实验楼,外墙改变了过去灰一色的单调色彩,设计采用彩色弹涂和水刷面,部分使用了饰石砖。在龙湖新区新建财贸学院新校舍,设有图书馆、主教学楼、小办公楼、学生集体宿舍、教师宿舍、操场、游泳池、运动场、食堂和礼堂等。其中,可避风雨的操场设计为24米门架结构,内部分乒乓球室、体操室、篮球场等。游泳池设计为25×50米的标准池,设施基本齐全,池内全部贴马赛克面。
三、建筑物构造设计
门窗设计50年代,房屋门窗多套用苏联制式,用料较大,但比较考究,一般附设窗台板、贴脸等。60~70年代木材较紧张,为节约用材,设计上分别采用过菱苦土窗框、无框门窗。使用无框门窗虽节约木材,但有渗水、不正、开关不灵的缺点。此期,全省还统一设计皖J—66—401、501、601型民用和工业的木门、木框标准图,市一直使用。这种定型门窗用材省,但翘曲变形较大,易影响外形。另外,还以上海钢窗厂SC—1图集为蓝本,大力推广使用以钢代木的钢门窗,效果尚好。但进入80年代,因钢材提价,木门窗的使用复增多。同时,部分较高级的建筑物,设计使用高级铝合金门窗、塑料门窗,美观、耐腐蚀。
屋面设计建国初期,房屋屋面多设计为坡屋面,并采用人字形木屋架。嗣后,在大型工程中,有少量设计采用平屋面,用油毡防水。设计的坡屋面,一部分采用玻璃钢瓦和石棉瓦。在设计的平屋面中,分为可上人保温屋面、不保温屋面和不可上人保温屋面、不保温屋面及刚性屋面5种。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屋面上人,作为休息场所和绿化场地,在设计的南山宾馆、粮贸大楼、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屋面上都设计可上人,并置小亭、花盆架等设施。80年代初,市设计部门在烟厂钓鱼台仓库建筑设计中,采用微膨胀明矾石混凝土制成刚性屋面,用聚氯乙烯胶泥嵌缝,防水效果很好。
装修设计60年代前,建筑工程内外装修设计比较简单、经济,一般内墙为砂石灰打底(炉渣灰底)、麻刀(纸筋)灰抹面,再刷白,下面墙裙有水泥砂浆面和水磨石面两种。外墙设计多为清水墙,少量采用斩假石墙。70年代,一些房墙设计采用水刷石的做法,外墙颜色更为美观。进入80年代,新型建筑材料增多,内、外装修都有很大突破,部分建筑的内墙面设计增加木墙裙、玻璃镜面墙面、贴墙布,外墙面装修增加有大理石墙面、花岗岩饰面、玻璃马赛克墙面、彩色弹涂墙面、喷砂墙面、干粘石墙面及铝合金扣板墙面等。另有部分建筑在室外还设计花坛绿地、花池、喷水池、雕塑、凉亭等小品,与房屋建筑相辉映。
四、标准化设计
60年代,省建筑标准图陆续出版,市在大部分工程建筑设计中采用。70年代起,市建筑设计部门设计了59—1型住宅图。按此图,住宅平均每套面积59平方米,水电设施齐全,是蚌埠市标准建筑的雏形。依此标准,兴建住宅约3万平方米。
1975年,市设计部门编绘第一本J—751图集,经批准后在全市通用。1979年在开发张公山万人住宅区中,设计了编号为46—1型的住宅标准,分每户30、46、62平方米3种。
进入80年代,市设计部门选编了8种单项标准图,分别为蚌J01—楼梯栏杆、蚌J02—厨房配件、蚌J03—信报箱、蚌J04—住宅配件、蚌J05—零星建筑配件、蚌J06—装修做法、蚌J07—大门及围墙、蚌J08—厨厕详图。这8种建筑标准图在全市各建筑工程中通用,节省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另外市设计部门还编制50型、56型、75型(甲、乙)等住宅标准图,适于不同人口类型的人居住。至1985年,按标准图已推广建筑10多万平方米的住宅。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